中经联播1月22日北京讯(李怀亮 许修德 郑成明)最高人民法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22日联合发布了五件依法惩治恶意欠薪犯罪典型案例,强调进一步强化劳动者权益法治保障,指导各地执法司法机关做深做实治理欠薪相关工作。

近年来,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人民法院持续加大治理力度,强化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合力,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据统计,2020年至2024年五年间,全国法院共审结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刑事案件6200余件,生效判决人数达6200余人。随着各项政策举措的落实落地,大部分劳动者能够顺利拿到劳动报酬,治理欠薪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然而,个别用人单位和个人拖欠劳动报酬,甚至恶意欠薪、严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情况仍然存在。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完善劳动者工资支付保障机制,最高人民法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了这批典型案例。
这批典型案例涵盖了多个领域和类型的恶意欠薪犯罪,旨在通过具体案例的剖析,强化治理合力,确保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其中,“任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就是一起典型的建筑行业恶意欠薪案件。任某在承接某商用车市场玻璃幕墙及外墙装饰工程过程中,采用制作虚假农民工工资表的方式,将应当支付的工资挪作他用,并以逃匿方式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及时立案调查,收集固定相关证据材料,为后续司法认定打下了良好基础。人民法院则切实履职尽责,充分发挥刑法威慑和教育功能,督促任某积极履行支付义务,最终实现了劳动者权益保障与当地社会稳定的“共赢”。
除强化治理合力外,这批典型案例还体现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某信息公司、冯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中,人民法院依法严惩一审宣判前仍不履行支付义务的被告单位,对被告单位负责人判处实刑,彰显了宽严相济“严”的一面。而在“翁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中,对欠薪数额、人数相对较少,未造成严重后果,且在公诉前付清劳动报酬的行为人依法免予刑事处罚,则体现了宽严相济“宽”的一面,引导行为人尽早履行支付义务,最大限度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这批典型案例还推动了欠薪矛盾的实质化解。在“邓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案”中,人民法院依法严惩执行领域恶意欠薪行为,做实追赃挽损工作,兑现了劳动者胜诉权益。而在“某旅游公司、王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中,人民法院在审理期间积极协调被告单位足额支付所欠劳动报酬,并在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同时,通过对被告单位负责人适用缓刑,促进了企业恢复经营、健康发展。

最高人民法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表示,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强化欠薪治理重大部署,完善行刑衔接机制,推动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对下指导力度,进一步强化欠薪治理合力,筑牢民生保障底线,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切实服务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