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7月22日北京讯(李文闻 李小飞 崔岳莺)2025年“两重”建设迎来关键节点——随着第三批超3000亿元资金下达,全年8000亿元“两重”项目清单已全部落地,共支持1459个项目,涵盖长江流域生态修复、西部陆海新通道、城市地下管网等战略领域。这一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的“超级工程”,正以基建投资4.6%的同比增速(高于全部投资1.8个百分点),成为稳增长、强动能的“压舱石”。
政策破局:8000亿资金精准滴灌“国家账本”

“两重”建设并非传统基建的简单重复,而是聚焦“发展急需、常规手段难解”的大事要事。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8000亿元资金中,超六成投向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战略腹地,覆盖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高标准农田、城市地下管网等10大领域。例如,滇中引水工程这一西南最大水资源配置项目,近日完成关键隧洞贯通,其2671亿元总投资中,“两重”资金占比超30%,直接拉动云南固定资产投资企稳回升。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创新贯穿始终:优化长江沿线铁路投融资模式、建立管网运维机制、探索“风电光伏+治沙”新模式等“软建设”举措同步推进。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专家吴有红指出:“‘两重’建设既利当前稳增长,更通过制度创新为长远发展蓄能。”
产业链共振:从盾构机到智慧管网,万亿市场待掘金
在南京,20亿元“两重”资金正推动老旧管网改造,催生地下管网机器人、耐腐蚀管材等新需求;在浙江台州,某企业新建的智能化管道车间刚投产,直径1.6米的实壁管便应用于长江沿线城市污水管网项目。“2025年我们参与的重大工程数量增长30%,新获专利超半数来自‘两重’项目技术转化。”该企业负责人透露。

据测算,“两重”建设将撬动万亿级产业链:
上游:钢铁、水泥等原材料需求激增,2025年前5月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达1.2万亿元,铁路投资同比增长5.9%;
中游:盾构机、顶管机等设备订单饱满,某深圳企业的地下管网机器人成品区已堆满待测产品;
下游:智慧运维平台、物联网传感器等新兴产业崛起,预计未来五年需改造管网近60万公里,投资需求约4万亿元。
资本赋能:超长期国债+政策工具,破解融资难题
为保障项目落地,财政货币政策协同发力:2025年三季度将发行11只超长期特别国债,财政部明确要求“早发行、早使用”;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重启,广州等地已开展项目培训,聚焦基建、科技等领域精准支持。
数据印证成效:2025年上半年政府债券净融资7.66万亿元,同比多4.32万亿元,其中超长期特别国债占比超40%。央行二季度例会强调,要“加力支持‘两重’领域融资”,推动促消费、扩投资政策见效。
民生底色:从医院病房到普通高中,百姓获益看得见

“两重”建设不仅聚焦“大国重器”,更直指民生痛点。在云南,文蒙铁路、国道G219线改扩建等项目加速推进;在中部某市,医院病房改造和普通高中建设纳入清单,直接改善医疗服务与教育资源。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5月亿元及以上项目投资同比增长6.5%,拉动全部投资3.6个百分点,其中民生领域投资占比提升至22%。
从滇中引水工程的爆破声,到深圳车间的机械臂轰鸣,8000亿“两重”项目正以“硬投资”夯实发展根基,以“软建设”激活内生动力。在这场国家战略与市场机制的双向奔赴中,中国经济的“稳”与“进”,正写下新的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