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7月25日深圳讯(吕薇 严晓娟 孔义明)从边陲渔村到世界Alpha级城市,深圳在全球聚光灯下完成了从“55”到“30”的惊人跨越。
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网络(GaWC)最新发布的2024年世界城市体系排名显示,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继2018年首次跻身世界一线城市后,其全球排名已从第55位跃升至第30位,成为全球城市竞争版图中上升速度最快的国际大都市之一。
国际坐标:从追赶到超越的“深圳加速度”
短短七年时间,深圳在全球城市坐标系中完成三级跳。2018年,深圳首次被GaWC列入“世界一线城市”行列,排名全球第55位。最新数据显示,这座城市已跃居全球第30位,在Alpha级别城市中站稳脚跟。
这一跃升背后是综合实力的全方位突破。2024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达2236.61亿元,占GDP比重6.46%,逼近硅谷水平。其中企业研发投入占比93.3%,总量居全国城市首位,形成“市场牵引、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创新生态。
在国际权威榜单上,深圳锋芒毕露:上海交通大学《全球城市产业创新指数报告》中,深圳超越旧金山、纽约和伦敦,位居全球产业创新能力第一。英国Z/Yen集团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中,深圳金融科技跃居全球第三,综合实力首次跻身全球前十。
“鹏友圈”扩容:59国95城的全球握手
深圳特区报在7月25日的报道中揭示,深圳已与59个国家的95座城市建立友城关系,从1986年与美国休斯敦缔结首个友好城市至今,“鹏友圈”完成了近四十年的全球布局。
友城网络成为国际合作的战略通道。2024年新增5座国际友城,包括与美国旧金山市签署《友好交流合作备忘录》后,共同发起“遇见湾区”中美青年创新探索交流营。旧金山市市长罗伟在视频致辞中强调:“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期待未来有更多交流互访”。
国际政要频繁造访彰显城市吸引力。2023年至今,25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带团访问深圳。南非总统拉马福萨考察深圳时称赞:“深圳已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2024年深圳累计接待453批外宾团组,其中包括15位国家元首、15位政府首脑和117批部级官员。
创新裂变:从“跟跑者”到“定义者”
深圳的创新基因正经历质变。据上海交通大学《前瞻大湾区》报告显示,深圳完成从“出圈”“破圈”到“联圈”和“融圈”的蝶变。
在颠覆性技术领域,深圳实现重大突破。上海市科学研究所《2024“理想之城”》报告显示,在全球20座科创中心城市中,深圳“颠覆性技术指数”排名全球第八、中国首位。
产业创新生态呈现“双螺旋结构”。深圳证券交易所2024年IPO数量全球第一,培育出12家市值超千亿的科技企业。制度创新更催生全国首个“数据要素交易中心”,使数据流通效率提升70%,孵化数字医疗、智能驾驶等新业态。
深港协同构建创新走廊。河套合作区实现科研设备、数据跨境流通,数万名港澳人才在深执业,联合攻关脑科学等前沿领域,“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连续5年位居全球第二位。
空间革命:2050全球标杆城市的蓝图
国务院批复的《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描绘了清晰的发展路径:到202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2035年成为创新创业创意之都;2050年成为全球标杆城市。

城市空间格局迎来重构。在原有福田-罗湖、南山-前海双中心基础上,将宝安、龙华、龙岗部分街道及前海扩区范围整体纳入,形成扩容提质的都市核心区。
规划布局12个城市功能中心和12个城市功能节点,构建“一核多心网络化”空间体系。福田、罗湖、南山、前海4个综合性服务中心提升服务能级,盐田、龙岗、龙华等8个外围中心增强对东部腹地和珠江西岸辐射力。
前海从“单一服务贸易区”升级为“全方位综合改革试验场”。2024年前海GDP突破3000亿元,进出口总额达7066.5亿元,十年间通过人财物数车五要素联动,形成与世界经济高水平互联互通格局。
改革突破: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的“深交所试验”
今年7月,深圳资本市场迎来重大制度突破。自《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印发后,深圳已与中国证监会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预计年内将迎来在港上市的大湾区企业回深交所上市。
前海作为制度型开放试验田,形成48项经验举措中,有17项在此率先落地。对港澳专业人士开放取得突破:香港建筑师、会计师、律师等无需参加内地考试,经备案即可执业。
深圳正引领三个关键转变:从单一外贸出口向进口替代与出口并举;从“引进来”向“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从货物贸易为主向货物与服务贸易并举。这些转变为全国改革开放持续提供可复制推广的“深圳样本”。
国际舞台:从“科技之城”到“大国会客厅”
高端国际盛会选择深圳作为舞台。今年6月,第九届世界汉学大会汇聚50余国汉学家;5月,世界无人机大会吸引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参与;2024年中非民营经济合作论坛促成80余家中非企业对接,达成合作意向超35亿元。
“科技之城”的底色日益鲜明。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7.8%,培育出大疆的无人机导航系统、比亚迪的钠离子电池技术等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技术壁垒。
城市魅力与温度同步提升。成都借鉴深圳经验建设的“15分钟公共服务圈”使90%市民实现步行就医入学;“公园城市”理念下的绿地覆盖率达45%,形成“快工作与慢生活”的独特平衡。
深圳河畔的变迁,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缩影。当南非总统拉马福萨站在深圳湾畔感叹“奇迹般的变化”,当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将特区经验写入国家发展规划,这座城市的国际坐标早已超越排名数字本身。
从深交所即将迎来的大湾区企业回归上市,到前海制度创新的全国推广;从河套深港科技园的跨境数据流通,到旧金山青年在深圳科创实验室的惊叹,深圳正在用行动证明:开放不是选择,而是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