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初成,价格机制释放改革红利
中经联播3月17日北京讯( 褚新兵 李小飞 崔岳莺 张宇晖 )2025年3月,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整十年之际,国家能源局发布数据显示,我国电力市场化交易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例从2016年的17%跃升至2024年的63%,跨省跨区交易电量增长超10倍至1.4万亿千瓦时,市场主体数量激增近20倍至81.6万家。十年间,电力体制从“计划主导”转向“市场驱动”,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框架基本形成,新能源消纳能力、电价稳定性和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提升,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标杆案例。
市场化改革:从“计划电量”到“交易主导”
2015年启动的新一轮电改以“管住中间、放开两头”为核心,对电网环节强化监管,核定输配电价;在发电侧和用户侧引入竞争,推动价格由市场形成。至2024年,全国80%以上的发电装机容量参与市场交易,工商业用户电价实现供需动态调节,山东、广东等地用户甚至可按日调整用电策略。
数据表明,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从2016年的1.1万亿千瓦时增至2024年的6.2万亿千瓦时,覆盖电力消费总量的六成以上。跨省跨区交易成为调剂电力余缺的关键,2024年迎峰度夏期间,跨区通道最大送电能力达1.42亿千瓦,保障了极端天气下的电力供应。
绿色转型:新能源市场化消纳突破50%
改革为新能源发展注入强劲动力。2024年,全国新能源装机达14.5亿千瓦,占总装机的43%,超50%的新能源发电量通过市场化交易消纳,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绿电交易电量同比增长235%至2336亿千瓦时,环境价值通过市场机制得以兑现。
华北电力大学王鹏指出,燃煤电厂灵活性改造为风光腾出空间,西北风电、西南水电通过“西电东送”机制化输送至东部负荷中心,市场在促进跨区域资源调配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稳价保供:电价水平全球低位,机制灵活应对波动
面对全球能源价格震荡,我国通过市场化交易和电价机制改革,实现居民和工商业平均电价仅为全球50个主要经济体平均水平的32%和39%,处于国际低位。市场化电价“能涨能跌”机制初步建立,中长期交易占比超90%,成为电力供需的“压舱石”。
未来方向:全国统一市场深化,调节资源价值凸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韩雪表示,下一步改革将聚焦新能源全面入市,推动储能、抽水蓄能等调节资源与市场机制衔接,通过价格信号体现灵活调节价值。同时,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将加速完善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协同体系,长三角、南方区域试点经验或向全国推广。
十年电改,不仅重塑了电力行业生态,更为“双碳”目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随着改革迈向深水区,市场化、绿色化、高效化的电力体系正成为我国能源革命的核心引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