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3月24日昆明讯 (王东琴 颜峯)云南省近日推出优化高质量发展政绩考核体系,聚焦生态文明、产业升级、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通过动态调整考核指标、强化分类差异化评价、深化结果运用等机制,推动各级政府从“唯GDP论”转向“多维效能比拼”,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考核指标动态化:从“一刀切”到“精准导航”
新考核体系打破传统固定指标模式,首次引入“动态清单管理”。根据《2025年云南省10件惠企实事》目标,考核内容涵盖电力供应稳定性、环评审批效率、林草要素保障等与企业直接相关的10大领域。如林草部门需确保年度林地定额不少于50万亩,并将组卷报批时间压缩50%以上;生态环境部门则需将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时限压减至法定时限的40%。同时,结合《云南省人民政府2025年度立法工作计划》,考核体系新增野生动物保护、安全生产等法治建设指标,将立法进度与执行成效纳入评价范畴。
分类考核差异化:因地制宜激活发展潜力

针对不同区域资源禀赋和发展定位,云南首次实施“四类差异化考核”:
生态功能区:重点考核森林覆盖率、国家公园创建进度及碳汇经济成效。2025年香格里拉国家公园、西双版纳热带国家植物园等生态项目挂牌进度被列为关键指标。
产业聚集区:聚焦林草产业总产值(2024年突破5600亿元)、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等数据,强化对木本油料、森林康养等六大重点产业的考核权重。
沿边开放带:突出口岸服务效率、跨境贸易便利化等指标,推动“单一窗口”新增10项地方特色应用,加速通关流程。
乡村振兴重点县: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目标1500万人)和生态护林员数量(全国第一的24.5万名)为核心,量化民生保障成效。
结果运用刚性化:激励与问责并重
新体系明确考核结果与干部任用、财政资金分配直接挂钩。对连续两年考核优秀的地区,优先保障重大项目用地、用能指标,并给予省级财政奖励;对未达标的部门,启动“红黄牌”预警机制,限期整改并纳入省政府督查范围。此外,依托“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数据,考核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估,确保数据真实性和公信力。
以考核“指挥棒”撬动绿色转型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明分析称,此次改革将林草碳普惠管理、松材线虫病防治等生态治理难点纳入考核,体现了“保护与发展协同”的深层逻辑。而科技创新领域,通过《创业投资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考核体系直接关联“新增授信1200亿元”等金融支持目标,形成“政策—考核—落地”闭环。
云南省此次政绩考核体系升级,不仅是对中央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积极响应,更通过量化指标与动态管理,为全国提供了“绿美经济”考核的“云南样本”。随着考核“指挥棒”精准发力,一幅生态优先、产业提质、民生为本的高质量发展图景正在云岭大地加速绘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