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4月7日北京讯 ( 褚新兵 张宇晖 雨蝶)中国低空经济正迎来历史性突破。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正式获准运营,首款新能源轻型运动类飞机开启批量交付,城市空中交通试点在六城同步启动。政策扶持、技术突破与市场应用“三箭齐发”,低空经济正加速融入城市与民生场景,开启立体交通新时代。
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持证上岗”
3月28日,中国民航局向广东亿航通航、安徽合翼航空颁发首批载人类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OC)。这意味着,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可正式开展商业化运营。亿航智能自主研发的EH216-S型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已在全球完成超64,000架次安全飞行,未来将在广州、深圳等地布局低空交通运营中心,提供常态化游览、观光及商业载人服务。安徽合肥亦同步推进商业化航线开通,支持载人eVTOL及无人机物流配送场景落地。
新能源轻型运动类飞机“批量起飞”
3月31日,零重力飞机工业在安徽合肥交付首批锐翔RX1E-A电动固定翼飞机。这款中国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轻型运动类飞机,核心零部件100%国产化,续航里程达280公里,换电仅需5分钟。其商业化运营将覆盖初级飞行员培训、低空观光、巡查等场景,标志着中国新能源航空产业从技术验证迈向规模应用。
城市空中交通试点“六城联动”
2024年11月,中央空管委宣布合肥、杭州、深圳、苏州、成都、重庆六城启动eVTOL试点。此次试点突破性地开放600米以下空域管理权限,允许地方政府探索立体交通模式。深圳计划开通前海至机场的空中快线,杭州拟在西湖景区周边规划观光航线,重庆将利用两江四岸地形发展空中通勤。各试点城市同步推进应急指挥体系、人才培训及配套产业建设,为“空中出租车”全国推广积累经验。
政策红利“护航”低空经济
2025年全国两会明确构建“分级分类、动态开放”的低空空域管理体系,计划到2027年建成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的“低空服务基站网络”。无人机物流配送、农业植保、应急救援等领域政策密集落地,京东、顺丰等企业将在试点城市开通常态化无人机物流航线,偏远地区配送时效有望缩短至30分钟内。
技术突破与安全挑战并存
浙江大学无人机研究中心研究员方舟指出,载人航空器需突破长期运营可靠性、环境控制等关键技术。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张扬军强调,载荷航程、智能驾驶和适航安全是当前eVTOL发展的三大课题。各试点城市已建立应急指挥中心,制定故障备用降落点、极端天气撤离预案,同步研发专门保险产品,为低空经济系上“安全带”。
立体交通网络“雏形已现”
随着政策、技术、场景的深度融合,低空经济正从“概念探索”转向“产业落地”。预计到2030年,中国将形成涵盖制造、运营、数据服务的完整生态圈,带动通航机场、充电设施、保险服务等配套产业爆发式增长。这场“天空革命”不仅重塑城市交通格局,更有望催生继高铁、新能源汽车后的新经济增长极。

从无人机物流到载人航空器,从新能源飞机到城市空中走廊,中国低空经济正以“三箭齐发”之势,开启立体交通新时代。这场技术与政策的双向奔赴,正在蓝天之上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