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讯 (程义德 李斌 刘卫 赵庆伟)在海南三亚的榴莲种植基地,果农们正忙碌地采摘树上熟透的“黄金果”;云南孟连的牛油果集配中心内,分拣流水线高速运转,准备将新鲜果实发往全国;广东化州的化橘红加工厂里,一颗果实被转化为200余种精深加工产品……近年来,我国热带作物产业(以下简称“热作产业”)以“专精特新”为突破口,通过优化布局、科技赋能、全链升级,不仅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引擎”,更在保障国家战略物资安全、深化国际经贸合作中展现新作为。
从“同质竞争”到“错位发展”
我国热作产业覆盖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省份,天然橡胶、咖啡、热带水果等作物深度关联民生与战略安全。2024年,全国热作种植总面积超7000万亩,产值突破2500亿元,香蕉、芒果、木薯干等产量稳居世界前列。

海南瞄准“树上熟”榴莲国产化,2024年挂果面积达4000亩,产量300吨,今年预计翻番,以品质优势打破进口依赖;广西北流市百香果产业通过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年供应果浆3000吨,带动种植面积扩至15万亩;广东化州则以化橘红为核心,打造年产值超百亿元的全产业链集群,标准化生产水平达95%。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全国已建成20余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365个热作标准化示范园,形成“百色芒果”“湛江菠萝”等区域品牌矩阵,实现龙眼、芒果等热带水果全球首个“周年供应”。
从“靠天吃饭”到“智慧农业”
科技创新是热作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我国热作科技贡献率超63%,基础研究达世界先进水平。

在云南普洱,爱伲咖啡通过雨林种植模式和114份种质资源保存,提升精品咖啡豆品质,合作研发的“德热4号”等品种市场占有率领先;海南自主研发的智能割胶机可精准控制割胶深度,效率比肩一级胶工,缓解了胶工短缺难题;华南农业大学研发的龙眼保鲜纸,将鲜果贮藏期延长20天,破解了热带水果“远行难”痛点。
此外,全国建成105个热作种质资源圃(库),保存资源超9万份,良种覆盖率显著提升。天然橡胶自育品种占比40%,香蕉商业化品种达97%,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从“单打独斗”到“利益共享”
热作产业成为热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2024年,其对部分农民收入贡献超30%,带动近1.6万户云南孟连农户通过土地入股、基地务工实现年增收近3万元。
各地探索多样化联农机制:广西东云农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推动百香果产业规模化;广东农垦集团以“产业园区+合作社”整合资源,提升抗风险能力;海南榴莲种植项目通过托管协议和补贴政策,形成企业、村集体、农户多赢格局。
从“自给自足”到“全球合作”

热作产业不仅是乡村振兴的抓手,更是国家战略安全的保障。2024年,我国天然橡胶产量首次突破90万吨,同比增长2.8%,战略物资自给能力增强;木本油料作物如椰子、油棕的推广,为粮油供给多元化提供新路径。
在国际合作中,热作产业成为“一带一路”重要纽带。广东农垦集团承接海外糖业项目,技术输出至贝宁、牙买加等国;云南咖啡、海南榴莲等通过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建设,加速开拓国际市场。
瞄准全链升级,打造世界级品牌
尽管成就显著,专家指出,我国热作产业仍处于“微笑曲线”中部,需在技术研发、品牌溢价等领域突破。农业农村部提出,将聚焦高效农机、保鲜贮运、精深加工等环节,推进全产业链标准化,培育“海南鲜品”“绿色云品”等公共品牌,推动热作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做精做优热作产业,是保障国家战略安全、实现农民富裕的重要路径。”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进一步释放热作潜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