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万人次见证中国从“创新策源地”到“生态重构者”的跃迁

中经联播5月2日北京讯(宣一飞 钱伟民 李小刚)5月2日,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下称“上海车展”)正式闭幕。这场以“拥抱创新 共赢未来”为主题的全球汽车盛会,以36万平方米展区、1366台展车(新能源占比超七成)、163款全球首发车型的规模,吸引了101万人次观众参与,其中海外观众达6.3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作为全球汽车工业转型的“风向标”,本届车展不仅展现了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深度融合,更揭示了中国从“技术追随者”向“生态定义者”的跨越。
规模与数据:国际化底色下的“中国加速度”
本届上海车展首次将展期延伸至“五一”假期,通过“车展专享消费券”联动文旅商体产业,带动二次消费超百万元,助力城市消费升级。展会的国际化程度显著提升:97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观众参与,14000名中外媒体工作者竞相报道,媒体日193场发布会密集登场。尤为值得注意的是,10万平方米的汽车科技与供应链展区,向全球展示了中国产业链的韧性与成熟度,外资品牌加速本土化战略,自主品牌则高调推进全球化布局,形成“双向奔赴”的竞争新格局。
技术突破:L3级自动驾驶商业化破局
在“智驾”概念退潮的背景下,上海车展迎来L3级自动驾驶的务实突破。华为乾崑智驾ADS 4发布,支持高速L3级自动驾驶及泊车代驾功能,标志着中国企业首次在L3技术商业化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小鹏、极氪等车企宣布下半年量产L3车型,比亚迪推出的“兆瓦闪充”技术(充电5分钟续航400公里)则重新定义补能效率,成为全球纯电技术新标杆。此外,AI技术全面融入座舱交互、人形机器人协同展示等创新场景,进一步强化车展的科技属性。
中外竞合:从“市场争夺”到“生态重构”
外资品牌在本届车展展现“中国化”战略:大众发布专为中国市场设计的增程式SUV概念车ID. ERA,丰田推出“铂智7”旗舰轿车,宝马宣布搭载中国初创企业DeepSeek的AI技术。自主品牌则通过技术输出重塑全球话语权:比亚迪腾势Z概念车搭载全栈自研线控底盘,仰望U8L打破百万级豪车市场外资垄断,宁德时代钠离子电池技术启动海外输出。这种“技术对等竞争”折射出中国汽车工业从“规模领先”向“价值引领”的转型。
行业反思:安全监管与理性回归
在监管部门对“智驾”夸大宣传的强约束下,车企集体转向技术本质。华为、理想等企业在发布会中谨慎修正术语,车企高管卸下“流量包袱”,转而公布百亿级研发计划(如吉利200亿投资固态电池、长安500亿研发计划)。政策层面,《车联网网络安全异常行为检测机制》等新规落地,推动行业从“功能竞赛”转向“安全筑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L2级驾驶辅助新车渗透率已达57.3%,但安全冗余设计和技术透明度成为新焦点。
未来挑战:技术路线与商业模式的博弈
尽管行业呈现理性回归,但深层矛盾依然存在:
技术路线之争:纯视觉与多传感器融合、端到端大模型与模块化架构的分歧,或将重塑未来3-5年的竞争格局;
成本与商业化:L3系统成本占整车BOM的15%-20%,如何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并让消费者感知溢价,仍是难题;
全球标准适配:跨国车企需在数据安全、碳排放等领域平衡“全球统一”与“本地化”需求。
对此,头部企业已形成共识:比亚迪2024年研发投入542亿元,占营收6.97%,远超特斯拉与丰田;蔚来换电网络开放、小鹏Robotaxi商业化探索,则试图定义下一代产业生态。

四十年积淀的上海车展,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从“世界工厂”到“创新策源地”的蜕变。当电动化“上半场”收官、智能化“下半场”开启,行业正从流量喧嚣回归商业本质——用可靠技术满足真实需求,用持续创新创造长期价值。这场变革不仅是中国的机遇,更是全球汽车工业迈向可持续未来的共同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