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5月4日北京讯(陈新航 严晓娟 孔义明)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养殖业节粮行动实施方案》,明确通过技术革新、资源挖潜和结构优化三大路径,力争到2030年实现全国养殖业饲料中粮食用量占比降至60%、豆粕占比压减至10%的目标。这一行动被视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关键举措,预计将推动我国养殖业向绿色低碳、高效节粮方向转型。
行动目标:降耗、替代、增效“三管齐下”
根据方案,到2030年,我国养殖业将实现以下量化目标:
饲料转化率提升: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每公斤动物产品饲料消耗量较2023年减少0.2公斤以上(降幅7%以上);
非粮饲料资源开发:微生物蛋白、昆虫蛋白、农副资源饲料化产品等非粮饲料产能突破1000万吨,优质饲草产量新增4000万吨;
粮食依赖度降低:养殖业饲料中粮食占比降至60%,豆粕用量占比压至10%。
重点任务:五大领域破解“粮食依赖”难题
1. 技术革新:从“精准配方”到“智慧养殖”
动态营养模型:构建肉鸡、蛋鸡、肉牛等主要养殖品种的净能体系和氨基酸平衡模型,发布低蛋白饲料标准,推动饲料精准配方技术覆盖全行业。
智能化升级:推广数智化饲喂决策系统,集成智能传感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实现饲料供给与动物需求的精准匹配;鼓励配备智能化饲喂设备,发展畜禽立体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高效模式。
2. 资源挖潜:向“非粮”要增量
地源性饲料开发:开展全国饲料资源普查,建立营养成分数据库,推动农作物秸秆、糟渣类副产品的发酵提效加工;扩大餐桌剩余食物、动物源蛋白水解物等新型饲料资源试点。
生物技术突破:支持微生物菌体蛋白(如乙醇梭菌蛋白)规模化生产,探索昆虫蛋白、藻类蛋白等替代路径,修订《饲料原料目录》增补新资源品种。
3. 饲草产业:盐碱地变身“绿色粮仓”
良种培育:加快苜蓿、羊草等抗逆饲草新品种研发,建设高标准种子田;
空间拓展:利用中重度盐碱地推广种草改盐模式,因地制宜种植羊草、冰草等耐盐碱品种,推动饲草全产业链规模化发展。
4. 结构优化:调生猪、增禽肉、稳牛羊
生猪产能调控:严控能繁母猪存栏量,完善市场预警机制,引导供需平衡;
禽肉消费提升:推广高效肉禽养殖技术,优化饲料蛋白配比,推动禽肉消费占比提高;
草食畜牧业升级:实施肉牛肉羊增量提质行动,推广“牧繁农育”模式,促进以草代料。
5. 创新驱动:产学研协同攻关
核心技术研发:支持动物精准营养、智慧养殖装备、疫病净化技术等攻关,建立饲料转化率基因组评估体系;
新品种培育:利用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培育高饲料转化率的畜禽水产新品种,推广高蛋白玉米等饲用作物。
政策保障:构建全链条支持体系
目录修订与审批优化:动态增补《饲料原料目录》,简化微生物发酵产品审批流程,加速绿色添加剂上市。
资金与试点支持:通过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粮饲轮作等项目引导资金投入,扩大非粮饲料资源利用试点范围。
技术推广网络:成立技术服务团,面向中小养殖户开展培训,总结推广节粮典型案例。
行业影响:降本增效与绿色转型并行
业内专家指出,该方案直击养殖业“粮食依赖症”痛点。若目标达成,预计每年可减少饲料粮消耗超2000万吨,降低豆粕进口依赖度10个百分点以上。同时,非粮饲料和饲草产业的发展将带动盐碱地治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关联领域,形成“种养循环”生态链。
《养殖业节粮行动实施方案》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农业“大食物观”从理念迈向实践。通过技术创新与资源重构,养殖业正加速摆脱对传统粮食的过度依赖,为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新路径。未来,政策落地效果将取决于技术普及度、市场接受度及跨部门协同能力,这场“节粮革命”值得持续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