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5月28日北京讯(何东 雨蝶)在5月27日中国港口协会主办的港口科技创新大会上,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创新发展处副处长赵晓辉透露,《“人工智能+交通运输”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已完成征求意见工作,即将正式出台。该文件明确到2030年,人工智能将全面融入交通运输行业,构建智能综合立体交通网,形成完备的人工智能治理体系,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协同并进。
顶层设计:明确“125N”战略框架
《实施意见》提出“125N”总体工作思路,即:
1个顶层设计:构建覆盖全行业的政策体系,明确2030年及更长期发展目标、推进路线和重点任务。
2大基础支撑:
综合交通运输大模型:通过“1+3”方案(技术方案、高质量数据集建设方案、场景应用方案)推进基础模型研发,筹备成立交通大模型创新和产业发展联盟,实现算力、数据、模型共享。
智能综合立体交通网重大科技专项:聚焦自动驾驶、智慧物流等领域突破关键技术。
5大智能系统:重点突破自动驾驶系统、智能化交通基础设施、具身智能列车与自主协同控制系统、自主式空中交通系统、智慧物流系统,推动产业集群形成。
N个典型场景:实施“十百千”工程,围绕十大技术方向开展百大场景示范,调动千家创新主体参与。
港口领域:从“跟跑”到“领跑”的智能化实践

我国港口智能化转型成效显著,52座自动化码头作业效率、技术水平居全球前列,集装箱码头全链条关键技术实现自主可控。典型案例包括:
山东青岛港:自动化码头5分钟完成2.4万标准箱排列,干散货码头实现全流程自动化。
上海洋山港:百公里外远程操控大型装卸设备,双小车岸桥提升装卸效率50%。
宁波舟山港:无人集卡依托北斗导航实现高效转运,鼠浪湖码头全流程自动化作业占比达85%。
未来布局:从技术突破到产业生态构建
1. 技术创新示范:
2022年以来已实施50项智能交通试点,覆盖自动驾驶、智能航运等领域,形成百余项标准。
2025年重点推进大通道货车自动驾驶、内河船舶自主航行等5大工程,储备成熟项目逐步落地。
2. 产学研协同:
中国港口协会会长顾金山呼吁组建产学研创新联合体,加快技术转化与标准制定。
华为等企业通过AI与大模型技术,构建港口全要素数字化平台,破解数据孤岛难题。
3. 绿色与安全并重:
浙江海港集团布局“风光储氢”能源体系,建成首条集卡绿色运输线。
全流程智能化管控技术显著提升港口本质安全水平,事故率同比下降42%。
政策背景与全球视野
交通运输部自2025年2月启动“人工智能+交通”行动,强调“强基础、促应用、见实效”,通过重大示范工程引领行业转型。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下,中国港口群(环渤海、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已形成智慧化标杆,2024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7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3.3亿标箱,全球前十港口中占八席。
随着《实施意见》落地,中国交通领域将加速从“规模优势”向“智能优势”跃升,为全球交通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