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5月31日北京讯(李怀亮 许修德 郑成明)针对近期汽车行业愈演愈烈的“价格战”,工业和信息化部今日正式表态,将加大整治力度,推动行业从恶性竞争转向技术竞优。这一回应紧随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下称“中汽协”)发布的《关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 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释放出监管部门遏制无序竞争的强烈信号。
中汽协倡议:剑指“价格战”恶性循环
5月31日,中汽协在倡议书中直指行业乱象:5月23日以来,某头部车企(业内普遍指认为比亚迪)率先大幅降价,最高降幅达5.3万元,引发十余家企业跟风促销,导致行业陷入“价格战恐慌”。协会警示,此类竞争已引发三重危机:
1. 企业利润挤压:一季度新能源车产销同比增长47%,但行业盈利水平持续下滑;
2. 产业链安全受冲击:低价倾销迫使供应商压缩成本,产品质量与售后服务风险陡增;
3. 创新动力衰竭:研发投入被削减,长期恐削弱产业核心竞争力。
为此,中汽协提出四项核心要求:禁止低于成本价倾销、优势企业不得垄断挤压中小主体、杜绝虚假宣传、全行业自查整改。
工信部重拳出击:四维度整治“内卷”
工信部相关负责人当日回应称,“价格战没有赢家,更没有未来”,并宣布启动专项整治行动:
产业结构优化:引导资源向三电技术(电池、电机、电控)、智能驾驶等创新领域倾斜;
质量管控升级:加强车辆生产一致性抽查,严打以次充好行为;
反不正当竞争执法:联合市场监管部门查处低价倾销、虚假宣传;
惩戒机制落地:对违规企业采取约谈、通报、限制补贴等监管措施。
工信部同时呼吁企业以技术创新替代价格博弈,通过管理优化降本增效,提升品牌价值与服务品质。
行业现状:高增长下的隐忧
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虽呈现“稳中向好”态势——销售占比突破40%,市场活力持续释放,但“内卷式”竞争正侵蚀发展根基。
积极面:长三角、珠三角产业集群加速形成,国产电池技术全球专利占比超30%;
风险点:2025年一季度行业利润率降至4.9%(同比降1.7个百分点),部分车企为保份额牺牲安全配置,衍生制动失灵、电池起火等隐患。
“新能源汽车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恶性竞争将拖慢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中汽协在倡议中强调。
转型路径:从“价格血拼”到“技术竞合”
工信部此次快速响应,凸显政策层对汽车产业战略地位的重估。未来监管将聚焦两大方向:
短期纠偏:通过执法与抽查刹住无序降价之风,保护中小车企生存空间;
长期引导:以财税优惠、研发补贴鼓励技术创新,培育头部企业全球竞争力。
“企业需明白,消费者要的不是‘便宜的车’,而是‘高价值的车’,”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守正创新、质量第一,才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此番政策联动,标志着汽车行业粗放竞争时代的终结。随着工信部整治措施落地,企业战略重心或加速转向技术突破与品牌升级,为中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注入新动能。而对于消费者而言,监管护航下的品质提升与服务保障,远比短暂的价格狂欢更具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