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褚新兵 庄秋风 朱淑英 顾国红)短短两周,从深远海到深山电站,国产能源装备接连实现历史性跨越,一系列打破垄断的核心技术重塑全球能源装备竞争格局。

7月的中国能源领域捷报频传。在福建福清海岸,全球单机功率最大的17兆瓦直驱型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正式下线,其262米的叶轮直径刷新世界纪录。

与此同时,远在东北的哈尔滨,全球最大冲击式水轮机转轮启程发运,这个重达80吨的庞然大物单机容量达到500兆瓦。

珠江口盆地深海处,我国自主研发的七功能机械手完成首次深水工程应用,一举打破国外在深水无人遥控潜水器领域的技术垄断。
漂浮式风电挺进深蓝
7月10日,福建福清的海风见证了中国海上风电的历史性时刻。由中国华能牵头,联合东方电气研制的全球单机功率最大的直驱型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成功下线。
这台“大国重器”的参数令人惊叹:单机容量17兆瓦,叶轮直径262米,扫风面积约5.3万平方米——相当于7个标准足球场大小。轮毂中心高度达152米,接近50层楼的高度。
“该机组对气隙稳定性、通风散热、振动噪声控制等方面要求极高,是研发团队集中攻关的核心技术难点,”华能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海上风电部主任刘鑫介绍道。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卓越的环境适应性。机组可在浮体发生更大倾斜角度时仍能持续发电,确保时间可利用率达到99%以上。它能应对24米超高海浪,抵御17级超强台风,为深远海风能资源开发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这台机组首次采用国产化大直径主轴轴承,叶片、发电机等关键部件全部实现国产化。研发团队成功突破漂浮式风电系统耦合仿真技术及高保真模型试验技术,攻克了叶片、低速永磁直驱电机高精度制造与装配工艺难题。
单台机组年发电量可达6800万千瓦时,满足约4万户家庭一年用电需求。该机组下一步将在广东阳江海域进行示范验证,为中国深远海风电开发探索新路径。
水电装备跨越巅峰
当漂浮式风机在东海之滨下线时,东北工业基地也传来捷报。7月2日,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自主研制的全球首台单机容量最大500兆瓦冲击式水轮机转轮成功发运。
这个代表着全球冲击式水轮机最高技术水平的庞然大物,外径达6.23米,整轮高度1.34米,重量约80吨。其核心部件轮毂锻件是目前世界最大的马氏体不锈钢锻件。
转轮由21个精密水斗构成,研发过程历时4年攻坚,经历了5次严格评审。
“研发团队对百余种方案进行了系统论证,制造了6个不同设计方向的观测转轮和6个性能试验模型转轮,”技术专家介绍。经高精度冲击试验台验证,该转轮的最优效率和加权平均效率均**刷新世界纪录**。
冲击式水轮机在高水头、大容量水电项目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压水流通过喷嘴形成高速射流,猛烈冲击转轮上的水斗,将水流动能瞬间转化为机械能。
这一突破标志着我国在高水头、大容量冲击式水轮机组核心装备领域实现历史性跨越,彻底打破了少数发达国家的长期技术垄断。
深海利器崭露锋芒
在波涛汹涌的珠江口盆地,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水油气行业无人遥控潜水器七功能机械手完成首次应用,成为中国深海装备领域的重大里程碑。
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七功能机械手研发项目负责人王杰文自豪地展示技术参数:这款机械手自重仅60公斤,较国际同类产品减重35%,但全臂展最大负载能力达125公斤。
“项目突破3项核心技术,累计申请专利21项,”王杰文介绍,“创新性攻克了串联机械臂油道内置难点,极大减少了油管膨胀收缩变形导致的运动延迟,在复杂海况下的操作灵敏度相较传统机械手有明显提升。”
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水下机器人总监韩超感慨道:“过去,我国在无人遥控潜水器技术上依赖国外,不仅采购成本高昂,关键技术还要依赖别人。”
如今,自主研发的七功能机械手实现工程化应用,标志着我国已跻身全球少数掌握深水无人遥控潜水器全套能力的国家之列。
能源“新肺”与冷能利用
7月6日,江苏常州再传捷报。国家能源领域首台重大技术装备——广东肇庆浪江300兆瓦变速抽水蓄能机组交流励磁系统通过工厂试验正式下线。
这套被誉为“超强新肺”的系统容量达到了常规定速抽蓄机组的10倍以上,可完全满足变速抽蓄机组运行的控制精度和输出能力。它的成功研制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制的首台大型变速抽蓄机组拥有了核心“器官”。
在液化天然气(LNG)利用领域,一项创新技术正悄然改变能源利用方式。截至7月11日,我国首套国产化LNG冷能发电装置在宁波“绿能港”累计发电突破1100万千瓦时,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约6160吨。
该装置采用低温朗肯循环工艺,以海水为热源,LNG为冷源,实现了清洁绿色能源发电。“发电过程不消耗化石燃料,”技术人员解释说,“发出的电是真正的清洁绿色能源。”
这套装置设计年发电量约2300万千瓦时,相当于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4万吨,节能降碳效果显著。
自主创新的多维突破
能源装备领域的创新呈现多点开花态势。7月3日,国家能源集团在低碳院发布三项重大科技成果:新一代铁基费托合成催化剂技术、可控交联聚乙烯技术和全固态超高温储热材料。
新一代铁基费托合成催化剂技术攻克了活性与抗磨性难以兼顾的行业难题,使工业装置检修周期从1年延长至3年,百万吨油品年减碳15万吨,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50亿元。
全固态超高温储热材料技术首创储热温度超900℃的炭基储热材料,为工业蒸汽脱碳、煤炭清洁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存储提供本征安全技术路径。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高端制造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朱明皓评价:“我国能源装备整体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包括输变电装备、发电装备、新能源装备等领域的关键产品和技术已实现自主化研发和制造。”
国产装备的进步不仅体现在技术参数上,更反映在市场认可度上。韩超指出:“凭借持续提升的技术创新与可靠性,国产无人遥控潜水器装备已在国际市场赢得越来越多的认可。”
国产装备正凭借高性价比、定制化服务和快速响应能力,在国内外市场逐步扩大份额。
未来征程与全球视野
尽管成就斐然,能源装备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们依然保持清醒。韩超等业界专家认为,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和高端装备方面,还需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努力攻关,不断缩小与国际顶尖水平的差距。
朱明皓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下一步,要大力发展绿色能源装备产业,突破新型储能电站关键产品和技术,推动制造业企业大规模应用绿电。同时,注重‘人工智能+能源装备’产业融合发展,构建高质量数据集,实现能源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进步正在改变全球市场格局。随着国产装备技术水平的提升和产业链的完善,我国在全球能源装备领域的话语权不断增强。
从东海的风电场到西南的水电站,从深海的油气田到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一系列核心技术突破不仅打破了国外长期垄断,更在部分性能指标上实现了超越。这些成就彰显了中国科技的“硬实力”,也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着中国智慧。
中国高端能源装备的突破之路仍在延伸。国家能源集团低碳院的超高温储热材料正在推进煤电灵活性改造应用,哈电集团的巨型转轮已启程前往西南水电项目现场。
海洋石油工程公司总监韩超指出:“国产装备正凭借高性价比、定制化服务和快速响应能力,在国内外市场逐步扩大份额。”但专家们也清醒认识到,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和高端装备仍需持续攻关。
北京交通大学朱明皓教授展望:“下一步要大力发展绿色能源装备产业,突破新型储能电站关键产品和技术,同时注重‘人工智能+能源装备’产业融合。”这些硬突破正构筑中国在全球能源革命中的新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