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日”到“月”的升级,一场全民参与的科技盛宴如何诠释“创新赢得未来”

中经联播9月1日北京讯(张力 陈一夫 崔威汉)9月1日,中国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在北京中国科技馆和国家科技传播中心正式启幕。这场以“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为主题的科普盛宴,由中国科协联合34家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成员单位共同打造,活动将持续整整一个月,覆盖全国16个省市,推出超3000场主题展览、互动体验和线上创作活动。
从“日”到“月”的法治升级
此次科普月的设立,源于2024年12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该法律首次将“全国科普日”升级为“全国科普月”,明确每年9月为法定科普活动时段,并将科普与科技创新置于同等地位。修订背景包括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工作的重要指示、回应民众高质量科普需求,以及总结中国科普事业发展经验。
“科普月的升级,标志着科学普及从‘零散活动’向‘制度化、规模化’转型。”中国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法律还规定科普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鼓励企业通过冠名赞助参与,并建立科普人员职称评定制度,为科普事业提供长效保障。
科技如何“接地气”?
1. 主场活动:沉浸式科技体验
在北京主场,观众可参与“光辉思想领航科普之路展”“新中国科普成就展”等五大专题展览,现场体验机器狗救援模拟、海姆立克急救教学、桥梁工程模型搭建等互动项目。安顺市妇幼保健院救护人员演示的急救技能,因“手把手教学”成为热门环节;贵州省坝陵河桥梁博物馆的快速承重桥模型,则以“10分钟搭建可承重50公斤”的演示引发惊叹。
2. 线上线下融合:全民创作成“顶流”
线上活动“千万IP创科普”吸引大量参与。短视频平台数据显示,科普微视频单日最高播放量突破2000万次,网友用“AI复原古代科技”“厨房里的化学实验”等创意内容诠释科学。线下,四川发布《天府科普游——四川科普地图》,涵盖1000余个点位;东营市推出“科学实验大赛”“创意编程竞赛”,将科普与文旅、教育深度融合。
3. 重点人群精准覆盖
青少年:北京、上海等地中小学开展“航天科技进课堂”“AI编程体验课”,用VR技术还原火星探测场景。
老年人:多地社区开设“数字技能培训班”,教授手机挂号、防诈骗知识。
农民:河南、山东等农业大省组织“农技下乡”活动,推广智能灌溉、病虫害AI诊断技术。
科普如何赋能未来?
“科普月为科学家参与科普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指出,科研人员通过科普可将“深奥结论”转化为“生动故事”,例如用“AI大模型的思考过程”类比科学探索的曲折性。北京大学教授周程则强调,学校应成为科普主阵地,通过“科普报告话前沿”等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氢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
数据显示,科普月试点期间(2024年9月),航空科普场景体验活动参与人次超500万,科普网红直播单场观看量破千万。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王挺认为,这种“全民参与”模式有助于培养科技人才,推动“科普-创新-产业”良性循环。
科普如何“下沉”?
河南:启动仪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常俊标宣读倡议书,号召科技工作者“以科普服务大局”。活动包含“科技成就亮点展”“前沿科普面对面”等板块,并举办科普微视频大赛。
安顺:通过“科普大篷车”将机器狗表演、环保餐具展示送至乡村,现场教授急救技能,推动科普与民生深度融合。
东营:采用“1+9+N”架构,推出“氢能产业趋势报告”“科普阅读进万家”等活动,邀请院士解读低空经济,构建“基层科普最后一公里”精准触达网络。
科普如何持续“破圈”?
根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到203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需达25%。此次科普月通过“法律保障-资源整合-全民参与”的模式,为达成目标奠定基础。
“科普不是‘填鸭’,而是点燃好奇心。”科普创作者李亮比喻道,正如将科研“原浆”调制成大众“佳酿”,需在叙事方式、比喻运用、准确度之间找到平衡。从“全国科普日”到“月”,一字之差,体现的是国家对科普的空前重视,更是对“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承诺。
当机器狗在展台上灵活跳跃,当农民通过手机APP实时监测农田湿度,当孩子用VR“走进”中国空间站——这场持续30天的科普盛宴,不仅展示了科技的“硬核”实力,更诠释了创新的温度。正如一位网友所言:“原来科学不是教科书里的公式,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