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3月4日北京讯( 张力 陈一夫 崔威汉)全国高校及科研机构存量专利首次全面盘点,产学研协同破局转化难题。国家知识产权局今日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2700余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共持有存量专利134.9万件,其中发明专利89.3万件,2024年新授权发明专利18.9万件。然而,这一庞大的专利库中,仍有大量专利“沉睡”未转化。如何激活这些创新资源,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命题。
存量专利家底首度摸清,高价值专利占比近七成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首次完成的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大盘点,截至2023年底,存量专利中质量较高、转化前景较好的达93.8万件,占比69.5%,其中发明专利68.1万件。这一数据反映出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潜力,但也凸显出“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堵点。例如,北京大学自主研发的“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技术通过专利许可实现产业化,累计创造经济价值2.3亿元,成为高价值专利转化的标杆案例。
转化难题:从“五不”到破局
国家知识产权局指出,专利“沉睡”的症结可归纳为“五不”:质量不高“不能转”、国资流失风险“不敢转”、激励不足“不愿转”、能力欠缺“不会转”、服务支撑不足“不便转”。为此,2023年10月国务院印发《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建立市场导向的筛选评价机制,力争2025年底前实现未转化专利对接全覆盖。
多方联动:从实验室到产业链
构建专利转化资源库,精准匹配供需。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多部门搭建全国专利导航综合服务平台,按产业细分领域将94万件可转化专利向45万家企业推送,实现智能匹配。2024年,企业与高校对接达8.8万次,反馈合作需求2.6万条。例如,中南大学“气凝晶保温材料”专利通过技术入股实现8500万元增值,成为校企协同转化的典型案例。
政策激励与机制创新。各地探索多元化转化模式:山东以“作价入股+团队跟投”孵化企业,上海通过“四步法”加速医疗器械专利产业化。同时,教育部推动高校建立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将转化效益纳入学科评价、人才评定等指标,从源头提升专利质量。
强化中小企业对接。针对中小企业技术需求,国家知识产权局将可转化专利按领域定向推送,并支持企业反馈技术改进需求。2024年,全国专利转让许可备案次数达61.3万次,同比增长29.9%,其中高校和科研机构贡献7.6万次,增幅39.1%。
方向:从“清存量”到“优增量
国家知识产权局强调,需从源头优化专利增量,避免“前清后积”。2024年发布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盘活工作方案》要求,2025年底前显著提高专利产业化率,并推动建立以产业化前景为核心的专利申请评估制度。例如,中国科学院通过分级管理,终止无价值专利,推动高潜力专利开放许可。
从“纸面专利”到“产业引擎”,唤醒“沉睡”专利需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协同。随着政策红利释放和机制创新深化,93.8万件高价值专利或将成为中国经济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关键动能。
(本文数据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等公开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