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4月6日北京讯 ( 何东 严晓娟 孔义明)生态环境部日前印发《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数智化转型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以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为核心引擎,推进新一代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目标于2030年实现“天空地海一体化”全覆盖,建成全球领先的监测“智慧大脑”,全面支撑美丽中国建设。
数智化转型:从“人海战术”到“无人运维”

《方案》聚焦空气、地表水、生物多样性、海洋等多领域监测能力升级。在空气和地表水监测方面,国控站点将全面实现“无人运维”与“智能采样+智能分析”,现场运维频次和单次耗时降低70%以上,采样成本节约50%。例如,“黑灯实验室”将承担水质样品全流程无人化分析任务,大幅提升效率。
生物多样性监测则通过红外相机、鸟类鸣声记录仪等智能设备,实现85%以上的自动化识别准确率;声环境监测设备不仅能测分贝,还可精准识别噪声来源,区分人为与自然声源。
海洋监测“补短板”:无人机采样+AI遥感解译
针对海洋监测长期依赖船舶采样、效率低的问题,《方案》提出建设船载走航海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无人机智能采样网络及无人自动实验室,实现污染海域实时数据采集与高精度分析。同时,利用AI遥感技术快速识别海洋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提升预警能力。
“两步走”路径:2027年试点,2030年全球领先
《方案》明确分阶段目标:
2027年:国家监测网络标准化水平显著提升,重点区域率先建成以无人运维、立体遥测为标志的新一代网络;
2030年:完成系统性重塑,实现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全覆盖,“智慧大脑”基本建成,技术装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技术赋能:环保机器人、数字孪生加速落地

为保障转型落地,生态环境部联合工信部等部门,计划研发环保机器人、远程运维装备,并推广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技术。目前,AI大模型“DeepSeek”已在多地监测部门应用,助力数据智能分析与决策。
聚焦民生:新增170条支流监测,数据“可感可及”
“十五五”期间,生态环境部将新增群众身边的170余条支流、小河监测点位,强化化工园区地下水监测,推动监测数据更贴近民生需求。
生态环境部监测司司长蒋火华表示,数智化转型是监测领域“触及业务模式与运行机制的系统性变革”,未来将以“更明亮的眼睛、更灵敏的耳朵、更智慧的大脑”守护绿水青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