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4月16日北京讯 ( 张佳乐 崔威汉 刘莎莎 李小飞)4月15日,第二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大会在北京海淀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拉开帷幕。大会以“竞逐人形具身万亿赛道·重塑未来产业新纪元”为主题,汇聚政产学研各界代表1500余人,全面展现我国在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领域的创新实力与突破动能。
技术突破引领全球浪潮
会上发布的《2025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研究报告》显示,2025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预计达52.95亿元,占全球约27%;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82.39亿元,占全球约50%。报告指出,人形机器人产业正从“技术验证期”向“规模化商用期”快速过渡,有望复制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成为中国经济新增长极。

技术亮点频现:
通用具身智能平台发布: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推出全球首个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首次实现单个软件系统在机械臂、人形机器人等不同构型上的兼容,填补具身智能领域通用软件系统空白。
世界纪录诞生:北京星动纪元公司的STAR1人形机器人打破电驱奔跑速度世界纪录,并可实现“抓得稳”“操作精”的精细化动作,灵活应对复杂场景。
核心零部件突破: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攻克0.1毫米级精密装配技术,推动具身智能迈入“动态稳定+高精度操作”新阶段。
海淀崛起具身智能产业高地
作为大会举办地,海淀区已集聚具身智能企业297家、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22家,形成国内领先的产业集群。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表示,将依托《中关村科学城加快建设全球影响力人工智能产业高地的若干措施》,每年投入超10亿元支持技术攻关、算力补贴、数据奖励及场景开放,加速打造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政策红利叠加:
国家级战略支持:具身智能首次写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被列为未来产业重点培育方向。
地方行动加速:北京发布《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明确到2027年突破不少于100项关键技术;海淀区通过“人工智能+”行动计划,推动大模型与机器人产业深度融合。
资本涌入,应用场景全面拓展
投资热度飙升:2025年前2个月,国内具身智能领域投融资事件达27起,融资规模44.5亿元,接近2024年全年总量。服务机器人、智能制造等细分赛道成为资本追逐热点,超百家企业加速布局。

场景落地深化:
工业制造:蔚来汽车第二工厂引入具身智能机器人,生产效率提升超30%;深圳优必选将群脑网络用于生产线任务,实现机器人“集体进厂”。
民生服务:从物流搬运、健康养老到家庭场景,具身智能技术正加速渗透。上海清宝引擎机器人已规模量产,推动“人机共生”时代到来。
挑战与机遇并存
尽管产业发展迅猛,但核心技术专利占比仍待提升,产业链协同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专家呼吁,需加强跨学科合作,突破感知、决策、执行等关键环节,避免“重复造轮子”。随着标准与平台逐步打通,具身智能有望从工业场景走向消费级市场,开启万亿级产业新篇章。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技术创新到场景落地,第二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大会不仅展示了中国在该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更擘画了人机协作的未来图景。海淀作为产业高地,正携手政产学研各方,共同书写具身智能时代的“中国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