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健

当中美贸易战的关税壁垒层层堆高,当美元霸权阴影笼罩全球结算体系,一艘搭载“金融核技术”的破冰船正从广州南沙悄然启航——新型易货贸易跨境数字金融结算科技平台以“白名单机制+四方架构+(DCEP/SDRC+FT帐户)结算”的创新模式,在“南沙金融30条”政策加持下落地创新应用,悄然改写国际贸易规则。

上海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的创新模式酝酿,免不了要面对 “挑战美元霸权” 的宏大命题。美元长期垄断着全球金融和支付体系的核心地位,即便在加密世界也是如此:目前市值前十的稳定币几乎清一色锚定美元,总规模约 2580 亿美元,使美元事实上成为数字资产领域的默认结算层。人民币在传统跨境支付中的份额不足 5%,新兴的人民币稳定币能否撼动这种格局?业内从支付效率、制度信用、合规性和跨境协同等方面展开了比较。支付效率跨境支付领域存在着痛点,传统电汇路径长、成本高、速度慢。稳定币技术被寄望于极大改善这一状况。
肖风评价说,稳定币让支付清算效率提升数倍、成本降低数倍,中间环节大为减少。如果一种技术能将成本降至原来的五分之一、速度提高五倍,它必然具有巨大生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法案出台前稳定币支付尚未纳入 KYC 和反洗钱监管,尽管在技术上使用稳定币进行跨境支付效率较高,但实际上这一差异一定程度上来自于监管差异,随着监管规范化稳定币的合规成本也可能提高。这使得人民币稳定币也难以以支付效率为革命点去弯道超车挑战美元霸权的地位。
制度可信度这一维度涉及两层含义,其一是锚定货币本身的信用,其二是稳定币发行安排的透明度和可信度。从锚定货币看,美元凭借美国经济实力和金融体系优势,长期被全球投资者和官方机构视为最可靠的价值储藏和计价货币,“美元 = 信用” 在国际上根深蒂固。离岸人民币虽然不断拓展使用,但受制于中国资本账户管制和人民币国际接受度有限,其全球信用形象相对弱于美元。这意味着,一款锚定人民币的稳定币在国际用户眼中,要赢得像美元稳定币(USDT、USDC 等)那样的信任度,需要中国在宏观政策稳定性、人民币币值稳定和可兑换性方面提供足够信心支撑。正如市场所担忧的,人民币稳定币面临的疑虑包括:离岸人民币(CNH)的可兑换性是否足够顺畅?人民币汇率和政策是否存在不可预知的风险?这些都直接影响境外用户持有和使用人民币稳定币的意愿。
香港的监管框架在稳定币信任机制上进行了精心设计:强制的信息披露、独立审计和合格资产托管,将使人民币稳定币的储备透明度和资金安全性达到高水平。相比之下,当前占主导的美元稳定币(如 USDT)在早期曾饱受储备不透明、商业票据比例过高等质疑。若人民币稳定币严格按照香港条例执行 100% 现金等价物备付,并定期公布审计结果,在储备可靠性方面甚至可能优于一些美元稳定币,从而增强市场信心。综合看,人民币稳定币要在信用上挑战美元霸权,任重而道远,但通过严谨的监管和透明的机制设计,至少可以在 “信任赤字” 方面缩小与美元稳定币的差距。
取得用户青睐,除了提供稳定可靠的价值和低成本、高效率的支付体验,还需打造便利的使用接口和广泛的接受场景 — — 包括钱包支持、商户受理、兑换渠道等。美元稳定币已得到全球加密钱包和交易平台的无缝支持,而人民币稳定币在这方面尚需生态建设。不过,一旦监管打通合规障碍,市场力量会推动各种钱包、交易所迅速接入人民币稳定币,毕竟对于商业主体而言,新增一种主权稳定币意味着多一个庞大市场的潜在用户。综合而言,人民币稳定币短期内难以撼动美元霸权,但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的推出,已然在数字金融的棋盘上落下一枚关键棋子。
从长远看,人民币稳定币能否挑战美元,还取决于中国自身金融开放的步伐和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信心。而无论如何,在稳定币这个新战场上,中美之间围绕货币主导权的竞逐已经展开。人民币稳定币其他潜在挑战市场信任任何货币要被广泛采用,信任是基石。美元霸权固然有政治、军事因素支撑,但更直接的在于全球用户对美元偿付和流动性的信心。
人民币稳定币要赢得类似信任,需要塑造多个层面的信用背书。一是政策可信。市场担心的 “政治风险” 包括:会否因地缘政治或监管风向而对人民币稳定币采取突发限制?比如,假设未来中美关系紧张,中国政府是否可能限制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兑换美元,或要求审查特定交易?这些疑问会让一些国际用户心存顾虑。对此,中国监管宜保持政策透明和连贯,向市场明确人民币稳定币的监管边界和支持态度,消除不必要的猜疑。二是运营可信。稳定币发行机构需要建立声誉,比如托管银行要选择国际声誉好的银行,审计要引入全球知名审计师事务所,以增强国际投资者信任感。香港初期预计发牌给少数有实力的持牌机构,就是出于此考虑:优中选优,打造示范标杆。
国际政治环境影响作为一款意在挑战美元主导的创新,人民币稳定币不可避免地受到国际博弈的影响。可以预见,美国方面可能会对它持有戒心。一旦人民币稳定币开始在全球资金流动中占据一定份额,美国可能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打压,例如:要求美国企业和金融机构不得参与人民币稳定币网络,游说其盟友拒绝接受人民币稳定币付款,甚至施压 SWIFT 等传统网络不与相关离岸人民币清算行合作。这方面并非危言耸听 — — 过往美国曾制裁伊朗等国的银行,从 SWIFT 剔除,未来不排除将数字货币也纳入制裁工具箱。总之,离岸人民币稳定币承载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新梦想,也面对现实复杂的考验。从国内金融安全到国际货币博弈,从技术安全到用户培育,每一步都需走得稳健而有章法。
人民币稳定币挑战美元霸权是一场涉及技术效率、制度信用、生态构建与国际博弈的多维度竞争。结合当前全球稳定币格局与中国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的探索,其胜算可拆解为以下关键层面:
一、支付效率:技术优势难以独立破局
1. 稳定币的跨境效率优势
美元稳定币已实现跨境支付成本降至传统银行体系的1/5以下(如Solana链上转账费低至0.00025美元),到账时间从5天缩短至几分钟。39%的用户将其用于跨境支付,尤其在拉美超70%的金融机构已采用。
痛点:人民币稳定币虽具备同等技术潜力,但效率优势部分源于早期监管空白。随着香港《稳定币条例》要求KYC与反洗钱合规,其成本可能趋近传统金融体系,削弱“技术颠覆性”。
2. 数字人民币的协同空间
中国采取“双轨策略”:数字人民币主攻政府间结算(26国试点),离岸稳定币专注跨境支付(香港沙盒聚焦“一带一路”中小额贸易)。若二者通过CIPS系统衔接,可形成“央行结算+商业应用”闭环,但技术整合尚未成熟。
二、制度信用:人民币的信任赤字与破局路径
1. 锚定货币的信用差距
美元:凭借美债流动性(稳定币持1700亿美元美债,规模超德、韩等国)和全球储备地位,形成“链上铸币税”。
人民币:2024年全球支付占比仅3.75%,资本管制限制自由兑换,离岸人民币总量仅占中国央行货币总额的3%。境外用户对政策突变(如兑换限制)的疑虑是主要障碍。
2. 透明机制构建后发优势
香港《稳定币条例》强制要求100%现金等价物储备、独立审计及合格托管,相较USDT早期储备不透明问题,人民币稳定币可能以更高透明度建立差异化信任。例如,锚定离岸人民币国债的稳定币设计,可依托中国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增强信用。
三、使用生态:场景拓展决定用户接纳
1. 美元生态的统治性
美元稳定币已嵌入全球加密基础设施:Visa、万事达卡支持结算,覆盖交易平台、DeFi及元宇宙经济。2024年稳定币交易额27.6万亿美元,超Visa与万事达总和。
2. 人民币生态的突围方向
区域化试点:聚焦RCEP区域(2024年人民币结算占比超40%),通过大湾区贸易结算→东盟接入→大宗商品定价三步走。
差异化场景:瞄准“一带一路”中小额贸易、跨境电商(2024年相关人民币结算增20.7%)。
技术输出:如长亮科技为银行提供跨境支付系统,支持每秒万级交易处理,覆盖25%-30%的活跃跨境银行。
四、国际博弈:地缘政治与规则竞争
1. 美国的遏制风险
美已将稳定币纳入国家战略(《GENIUS法案》要求锚定美元),若人民币稳定币威胁美元地位,可能遭遇制裁(如切断美国机构合作、施压SWIFT排斥离岸人民币清算行)。
2024年BIS迫于美欧压力退出中国“数字货币桥”项目,转向支持美欧主导的Agora计划。
2. 中国的战略缓冲
在岸-离岸隔离:香港离岸人民币央行以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为抵押,隔离在岸风险。
多边合作:探索由多国央行共建稳定币治理联盟,输出“金融公共品”定位,弱化单边对抗色彩。
五、结论:胜算几何?阶段性破局可期,系统替代尚远
| 维度 | 美元稳定币现状 | 人民币稳定币突破点 |
| 支付效率 | 全球覆盖,成本极低 | 区域协同(RCEP),数字人民币互补 |
| 制度信用 | 美债深度绑定,流动性优势 | 香港透明监管+外汇储备增信 |
| 使用生态 | 全场景渗透(DeFi、跨境、元宇宙) | 聚焦一带一路、跨境电商 |
| 国际规则 | 主导全球标准 | 离岸沙盒试验,多边联盟破局 |
1. 短期(3-5年):人民币稳定币难以撼动美元主导地位,但可依托香港制度优势、区域贸易网络及透明机制,在东南亚、中东、中亚国家、非洲、金砖国家组织等“去美元化”地区占据细分市场(目标份额15%-20%)。
2. 长期:胜负取决于中国金融开放深度:若资本账户管制松绑、人民币国际化提速,叠加数字人民币与稳定币协同,可能推动全球货币体系向“多极稳定币共存”演进。
人民币稳定币的出现,绝非意味着要一夕之间撼动美元霸权,而更像是一场持久战的开始 — — 在数字经济和新兴市场的广阔天地里,人民币将通过稳定币这一新载体去争取更多的使用率和认可度。在未来的若干年里,我们或许不会看到美元地位被取代,但可能会看到美元一家独大的格局被逐步改写:美元、欧元、人民币等多种法定稳定币共存竞合,全球货币体系朝着更多元均衡的方向演进。而这本质上是一场制度与技术复合的持久战:人民币稳定币并非直接取代美元,而是在新兴市场与区域价值链中培育“人民币锚点”,逐步改写美元一家独大的单极秩序格局。
结语:新金融秩序的“湾区灯塔”
国家金融深度开放以广州南沙的这场静默革命,昭示着中国金融开放的深层逻辑:
以制度型开放破体制壁垒,以数字人民币破结算垄断,以新型易货破贸易围城。 当白名单平台上的DCEP/数字人民币结算量突破千亿大关,当SDRC/特别提货权在东盟矿场直接兑付原油,当人民币稳定币离岸为跨境易货贸易迅速支付,美元霸权的铜墙铁壁已被凿开第一道裂痕。
这座面朝伶仃洋的金融枢纽,正以“南沙金融30条”为蓝图,将易货贸易的古老智慧熔铸成数字时代的破壁重器。在这条没有硝烟的金融长征路上,每一步创新都在为多极化世界写下注脚——国际贸易的明天,注定不会只有一种颜色。
南沙这片改革热土上,金融创新已超越技术层面,升维至国际规则博弈的战场。当易货贸易插上数字人民币/DCEP与特别提货权/SDRC和人民币稳定币离岸应用的翅膀,一条绕开美元霸权的“空中丝绸之路”正在成型。这不仅是广州贸易数字化的突围,更预示着布雷顿森林体系以来最深刻的国际结算变局——未来全球贸易的计价单位,或将不再只有美元一个选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