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讯(褚新兵 雨蝶 张宇晖 )10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于10月27日开展9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期限1年,采用“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新机制。此次操作规模创年内新高,较本月到期7000亿元MLF实现净投放2000亿元,叠加10月已通过买断式逆回购投放的1.7万亿元中长期资金,央行本月已向市场注入超2.6万亿元流动性,稳增长政策力度显著加码。
从“政策利率工具”到“流动性工具”的转型
此次MLF操作首次采用“多重价位中标”模式,标志着央行货币政策框架深度调整。不同于以往单一利率招标,新机制下金融机构根据自身资金需求自主报价,形成差异化中标利率,既减少行政干预,又提升市场定价效率。央行行长潘功胜此前强调,7天期逆回购利率已成主要政策利率,MLF将回归“纯流动性工具”定位。此次操作后,MLF利率不再直接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而是通过市场化招标释放资金,支持实体经济。
通缩压力下的“精准滴灌”
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CPI同比下降0.1%,核心CPI仅增长1.0%,PPI持续负增长,反映出内需不足、物价低迷的困境。央行此次加码MLF操作,旨在缓解银行体系流动性压力,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数据显示,10月9日和15日央行分别进行11000亿元和6000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合计加量续作4000亿元,与本次MLF形成“短中长”期限搭配的流动性支持体系。中信证券分析指出,MLF与买断式逆回购、降准将形成政策组合拳,预计后续仍有降准空间,以补充中长期流动性。
多板块受益,利率市场化再进一步
此次操作对金融市场产生多维度影响:
金融股:银行获取低成本资金,净息差压力缓解,利好银行股估值修复;
科技与制造业:流动性充裕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推动研发投入与产能扩张;
新能源:政策支持领域获得资金倾斜,助力项目落地与技术升级;
债市:中长期资金注入或带动国债收益率曲线下行,提升债市吸引力。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指出,MLF操作连续8个月加量续做,凸显货币政策“稳增长”取向,预计四季度LPR仍有调降可能,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政策信号与未来展望
央行此次操作被视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一步。武汉大学金融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报告指出,MLF从“政策利率工具”回归“流动性工具”,配合7天逆回购利率形成“短端政策利率+长端市场化利率”的新框架,有助于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多重价位中标机制将强化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优化资金配置,但需警惕中小银行因资金成本分化导致的流动性风险。
此次9000亿元MLF操作不仅是央行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及时雨”,更是货币政策框架转型的里程碑。通过创新操作机制、强化市场定价功能,央行正构建更灵活、高效的流动性管理体系,为实体经济“精准滴灌”。未来,随着政策组合拳持续发力,市场期待看到更多结构性工具协同发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物价合理回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