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周子智 严晓娟 孔义明 )财政部10月17日最新宣布,将提前下达2026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释放万亿级化债资源精准支持重大项目与隐性债务化解,此举被视为“在发展中化债”的里程碑动作。
据财政部新闻发布会披露,此轮提前下达的债务限额将重点投向三大领域:
重大战略项目:优先保障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确保2026年一季度开工资金需求;
存量隐性债务化解:延续“一揽子化债”举措,通过专项债置换方式减轻地方债务压力,已实施的1.98万亿元再融资专项债成效显著;
基层财政纾困:5000亿元新增结存限额已下达地方,较上年增加1000亿元,专项用于化解政府拖欠企业账款及经济大省重点项目。
财政部预算司李大伟强调,此举实现“三重效应”:
进度提速:比常规提前一个季度履行审批程序,确保地方预算编制与项目落地无缝衔接;
风险防控:通过“专项债借用管还”全流程监管及隐性债与法定债合并管理,构建债务风险防火墙;
政策协同:配合中央财政5000亿元结存限额调配,形成“化债+发展”双轮驱动,经济大省将获精准支持以发挥挑大梁作用。
政策背后,隐藏着深刻的财政逻辑变革:
化债思路转型:从“应急处置”转向“主动化解”,2024-2026年每年2万亿元债务限额置换隐性债务,叠加五年4万亿元专项债化债,累计释放10万亿元化债资源;
债务结构优化:专家建议根据项目收益特性差异化置换——央地事权不清的隐性债由国债置换,无收益项目用一般债,有收益项目用专项债;
市场影响深远:东方金诚研究总监冯琳测算,提前使用化债额度可释放四季度基建投资动能,稳定经济增长;粤开证券首席罗志恒则呼吁“靠前化债”避免平均用力,优化债务投向效率。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政府负债率67.5%仍显著低于G20国家118.2%的平均水平,为政策腾挪留出空间。财政部同步强化监管:通过全口径债务监测、预算硬约束及终身问责制,构建“不敢新增隐性债”的高压防线。
这场涉及万亿资金流动的债务管理革新,正以“加减乘除”四维策略重构地方政府融资生态——存量做减法、管理做加法、效益做乘法、风险做除法,最终实现“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的良性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