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讯(李新民 王硕新 )财政部24日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1—9月全国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43615亿元,同比激增35%,创同期历史新高。其中,专项债券占比达84.5%,达36857亿元,成为稳投资、扩内需的核心引擎。这一规模相当于2024年全年GDP的3.5%,凸显财政政策“前置发力”的决心。
专项债扛鼎,期限利率双优化
从结构看,一般债券6758亿元(占15.5%),专项债券36857亿元(占84.5%),后者主要投向市政基建、交通、能源、生态环保等领域。1—9月债券平均发行期限15.6年,较2024年延长2.3年;平均利率1.95%,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创历史新低。9月单月发行新增债券4741亿元,其中专项债达4191亿元,占比87.4%,显示资金快速向重大项目倾斜。
从“铁公基”到“新基建+民生”
根据《中国地方政府债券蓝皮书(2025)》,专项债投向已从传统基建扩展至“新基建”与民生领域。例如,北京、上海试点专项债支持政府投资基金,云南、湖南明确专项债用于清理拖欠账款,广东则通过离岸人民币债募集75亿元投向粤港澳大湾区绿色、蓝色经济项目。财政部强调,专项债需严格对应项目收益,确保“资金跟着项目走”,防止资金空转。
债务率可控,但需警惕结构性压力
截至9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53.7万亿元,债务率约89%,低于国际警戒线。但区域分化明显:东部省份如广东、浙江债务率较低,西部部分省份债务率超100%。财政部要求,地方政府需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对高风险地区实施限额管理。同时,通过“再融资债券+财政资金”偿还到期本金23863亿元,支付利息11191亿元,保障债务可持续性。
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平衡术
地方债作为宏观调控“工具箱”的核心,其扩容对经济拉动效应显著。据测算,每1元专项债可撬动3—5元社会资本,带动GDP增长0.1—0.3个百分点。但专家警示,需防范“重发行、轻管理”倾向。中诚信国际研究院指出,部分地区存在项目收益覆盖不足、资金挪用风险,需强化全流程监管。
政策红利与市场机遇
“专项债扩容是应对外部冲击、稳定内需的关键举措。”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立承表示,未来需优化债券期限结构,推广“长期限+低利率”模式,降低地方政府偿债压力。同时,建议扩大专项债用作资本金范围,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地方债与货币政策协同(如MLF操作)将形成政策合力,推动经济企稳回升。
此次4.36万亿新增地方债的发行,既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及时雨”,也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实践。通过“扩规模、优结构、严监管”,地方债正从单一融资工具转向高质量发展助推器。未来,随着债务管理机制的完善和市场基础设施的升级,地方债将在稳增长、防风险、惠民生中发挥更大作用,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提供坚实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