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健、严荣杰

我们正站在国际货币体系演进的一个历史性拐点。旧秩序的单极格局正在松动,新秩序的多极轮廓尚未完全定型。在这一宏大叙事中,地缘经济风险的激增是催化剂,数字金融技术的突破是赋能器,而像中国宁波保税区+宁波舟山港口所探索的微观制度创新,则是通往未来的实践先声。这三者的深度交织,共同将人民币国际化推向一个以“多元共存、生态构建与底层革命”为特征的新征程,其价值与意义远超简单的货币份额之争,更关乎未来全球经贸治理规则的塑造权。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正经历冷战结束以来最深刻的变革。地缘经济风险的常态化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而数字金融技术的突破与前沿的制度创新,则共同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与模式注入了新的内涵。本文旨在融合地缘经济、数字金融格局与地方探索实践三大维度,系统勾勒人民币国际化的未来图景。
一、 地缘经济风险: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性机遇与逻辑重塑
地缘冲突与经济制裁的频发,正从根本上动摇着对传统主权信用货币(尤其是美元)无条件信任的基石。
1. 避险需求驱动交易媒介职能升维:俄乌冲突后,国际货币体系的“武器化”暴露了过度依赖单一货币的致命风险。各国出于安全考量,积极寻求美元之外的替代结算货币。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其经济基本面的稳固与人民币币值的相对稳定,使其成为理想的避险选择。中俄贸易中人民币结算占比达50%、沙特在石油贸易中接受人民币等案例,标志着“去美元化”从理念探讨走向广泛实践。
2. 分散化选择重塑价值储藏格局:当地缘风险侵蚀传统储备货币的信用时,各国央行资产配置的“分散化”需求空前强烈。俄罗斯将人民币作为主要外汇储备、多国将人民币纳入储备资产,均印证了人民币凭借中国宏观政策的连续性与透明度,正逐渐成为全球价值储藏组合中可靠的“稳定器”。
3. 设施拓展构建独立支付网络:为规避以SWIFT为中心的传统支付体系风险,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与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协同发展,正从底层基础设施层面构建人民币的国际使用网络。这不仅提升了效率与安全性,更通过降低“转换成本”,形成了“使用越广泛—接受度越高”的网络正反馈。
关键定位:必须清醒认识到,人民币在当前阶段的角色是现有体系的 “补充者” 而非 “替代者” 。美元与欧元的主导地位得益于其强大的网络效应、成熟的金融市场与地缘政治惯性。人民币的崛起,旨在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向多元化、多极化发展,为世界提供一种降低系统性风险的有益选择。
二、 数字金融深层格局:从“替代”到“共存”的范式革命
数字技术的飞跃,正重塑国际货币竞争的规则,使“多元共存”取代“赢家通吃”成为可能。
1. “共存”而非“替代”的新逻辑:
· 技术基础:基于区块链的“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如mBridge项目)技术,实现了不同法定数字货币系统在无需牺牲本国货币主权下的互操作。这创造了 “局部网络相连的全球网络效应” ,打破了必须依赖单一中心节点的旧范式。
· 政治现实:完全由一国数字货币主导全球缺乏政治可行性。多数国家渴望保留货币主权,这为数字人民币等主权数字货币提供了战略空间。
· 场景互补:美元稳定币在加密货币市场、跨境汇款等领域已形成市场惯性;而数字人民币则在主权背书的零售支付、政务结算、定向政策工具(如精准补贴)及新型贸易结算中具备天然优势。
2. 数字人民币的国际化路径:“农村包围城市”:
数字人民币的国际化将是渐进式、由点及面的。
· 起点:周边地区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些区域与中国经贸纽带紧密,对改善跨境支付有迫切需求。
· 抓手:以贸易结算和项目投资为切入点,提供更高效、低成本的支付解决方案。
· 生态构建:通过积极参与国际清算银行(BIS)等平台的多边CBDC项目,共同制定规则,避免形成新的“数字孤岛”。
3. 两种模式的竞争本质:
· 美元稳定币联盟(市场驱动模式):优势在于灵活与创新,但存在监管空白和系统性风险(如LUNA/UST崩盘),其底层仍是美元体系。
· 数字人民币(主权监管模式):优势在于国家信用背书、高度稳定性和可控匿名性,挑战在于如何平衡金融安全与对外开放的便利性。
未来的货币体系,更可能是一个 “星系格局” :美元仍是最大的恒星,但数字人民币、数字欧元等主权数字货币将成为引力强大的恒星,各类私人稳定币则如环绕的行星。这是一个多层级的、竞争共存的复杂生态系统。
三、 制度创新与实践:宁波保税区的“数字银联”模式探索
宏观战略需要微观落地。宁波保税区跨境供应链管理与结算科技有限公司的创新发展模式,正是将上述机遇与理念付诸实践的先锋探索。
· 核心定位:作为数字人民币信息服务运营商,聚焦于 “港口+边境口岸+机场航空港” 这一国际贸易流量枢纽场景。
· 创新模式:构建 “3e-DCEP + FT账户 + SDRC特别提货权” 的混合结算科技系统。
· 3e-DCEP:代表基于数字人民币的电子结算、电子贸易和电子仓单,是支付和资产数字化的基石。
· FT账户:自由贸易账户,为跨境资本流动提供便利化的通道。
· SDRC特别提货权/数字注册货票:这是模式的灵魂。它创造了一种基于实体货物的、在系统内登记和流转的数字资产凭证,兼具“货权”与“债权”属性,可作为结算工具。
· 运作机理与战略意义:
1. 在该系统内,企业间复杂的跨境与离岸贸易,可以通过“数字人民币 + SDRC”的组合进行结算,形成一种混合结算单位。
2. 这实质上是在特定场景(口岸)、特定群体(白名单企业)、特定贸易(新型易货/离岸贸易)中,构建了一个基于人民币的 “数字贸易生态” 。
3. 其终极目标是打造跨境数字贸易数字人民币定价交易结算的 “数字银联” 。该系统通过将货物流、单证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在人民币底层上闭环整合,能够有效规避对美元清算体系的依赖,是地缘风险下保障供应链金融安全与自主性的前沿实践。
四、 综合施策:护航人民币国际化行稳致远
面对多维机遇,我们需要一套复合型的战略组合拳:
1. 夯实经济与制度根基:保持宏观政策连续稳定,完善汇率形成机制。稳步推进资本账户开放,优化QFII/RQFII等机制,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扩大外资准入。
2. 深化金融市场开放:丰富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围绕自贸区、粤港澳大湾区等打造人民币跨境投融资高地,充分利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构建成熟的人民币金融产品生态。
3. 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持续扩大CIPS全球网络,加速数字人民币在跨境场景的研发与试点,积极参与并主导如“货币桥”之类的国际规则制定。
4. 鼓励微观制度创新:支持并规范如宁波保税区模式的区域性创新试点,允许“沙盒”式探索,将成功的实践经验总结、提炼并复制推广,为顶层设计提供来自一线的智慧。
五、 历史性汇合:走向稳健而坚定的新征程
地缘政治风险打开了历史的“机会窗口”,数字技术重新绘制了竞争的“战场地图”,而底层的制度创新则在开辟着可行的“前进阵地”。这三股力量的历史性汇合,定义了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独特性质:
它不再是追随式的模仿,而是开创性的引领;目标不是成为下一个霸权货币,而是成为多元化“货币星系”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恒星;其路径不仅是金融市场的开放,更是从底层基础设施到上层应用生态的全方位构建。
我们正在见证的,是一场百年未有之货币大变局。人民币国际化于此际的加速,是中国国运与时代浪潮的共振。它要求我们具备宏大的历史视野,理解从地缘到技术的深层变革动力;同时也要求我们具备精细的工匠精神,珍视并推广如宁波保税区模式般的微观创新。这是一条从“补充者”走向“规则共商者”的漫漫长路,其成功,不仅将重塑中国的金融未来,更将为世界提供一个更加稳定、多元和公正的货币体系选择。这,正是其最深刻的历史价值所在。
结语:
地缘经济风险开启了国际货币格局的“机会窗口”,数字技术则重新定义了竞争与共存的“游戏规则”,而来自基层的制度创新正在开辟可行的“实践路径”。人民币国际化的未来,不再是简单的线性追赶,而是在地缘、科技与制度三重动力驱动下,通过构建多层次、多场景的“人民币生态网络”,最终在一个多元化的国际货币星系中,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恒星。这是一场关乎未来全球金融格局的深远博弈,需要宏大的战略视野,也需要如宁波模式般精巧的战术落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