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讯(顾国红 王研 杨惠 )国际清算银行(BIS)最新发布的三年一度调查报告显示,人民币全球交易量已飙升至每日8170亿美元,在全球外汇市场交易中占比升至8.5%,较2022年7%的占比大幅提升1.5个百分点,成为全球增幅最大的货币。这一数据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再迈关键一步,其作为全球第五大交易货币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与第四位英镑(占比10.2%)的差距正快速缩小。
交易量跃升背后的驱动力
本次BIS调查揭示,人民币交易量的激增源于多重因素的叠加效应。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健增长、金融市场的双向开放、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普及,以及与全球50余国签署的本币互换协议,共同构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坚实基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达64.1万亿元,同比增长22.5%,其中经常项下货物贸易结算量12.4万亿元,资本项下证券投资结算量28.7万亿元,94.1%的境内企业与78.4%的境外企业计划维持或提升人民币结算比例。
全球货币格局的重塑
人民币占比的提升不仅体现在交易量上,更在储备货币领域取得突破。IMF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达2.88%,较2016年1.08%的初始占比增长超270%,稳居全球第五大储备货币。目前已有80余个境外央行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东盟、拉美、中东等地区对人民币的需求显著增长,澳大利亚、沙特、法国等国已相继在贸易结算中采用人民币。
基础设施与政策支撑
中国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快速发展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关键支撑。2024年CIPS处理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175万亿元,同比增长43%,参与者覆盖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的168家直参机构和1461家间参机构,形成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协同的全球网络。数字人民币的推进更开辟了新路径,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项目已与香港“转数快”系统联通,并推进与老挝、新加坡等国的系统对接,降低交易成本并提升效率。
未来挑战与机遇
尽管人民币国际化取得显著进展,但挑战依然存在。美元仍占据全球支付和储备体系的主导地位,占比超40%。对此,专家建议持续深化金融开放,完善离岸人民币市场产品体系,加强与东盟、金砖国家等区域的双边本币结算合作,并强化数字人民币的跨境应用场景。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宋科所言:“数字人民币将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交易成本,为人民币国际化注入数字化新动能。”
从“区域货币”到“全球货币”,人民币的崛起并非偶然。它既是全球货币体系多元化趋势的体现,也是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的必然结果。随着国际货币体系从“美元独霸”向“多元制衡”演进,人民币正以稳健的步伐重塑全球金融格局。正如《金融时报》所言:“这不是要取代美元,而是终结美元独霸时代。”这一进程虽需时日,但趋势已然清晰——8.5%的数字背后,是一个新兴全球货币的崛起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