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讯(张佳乐 李小飞)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发布的2025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绿色贷款规模再创历史新高——截至三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43.5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7.5%,前三季度新增6.47万亿元,成为支撑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金融引擎”。
数据跃升:绿色信贷投向精准覆盖关键领域
报告显示,绿色贷款增量主要聚焦三大方向: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贷款余额19.29万亿元,前三季度新增2.65万亿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贷款余额8.32万亿元,新增6620亿元;生态保护修复和利用贷款余额5.01万亿元,新增6204亿元。分行业看,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绿色贷款余额8.74万亿元,前三季度增加7568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绿色贷款余额7.91万亿元,增加9012亿元。这一结构性增长印证了金融资源正加速向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纯绿”领域及高碳行业转型倾斜。
政策赋能:制度创新激活市场活力
为破解绿色信贷发展瓶颈,央行联合多部门推出“组合拳”。今年6月发布的《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首次将绿色消费纳入支持范围,引导金融机构通过信贷、理财等工具支持节能家电、新能源汽车消费,形成“消费反哺生产”的良性循环。同时,首批钢铁、煤电、建材、农业四大重点行业转型金融标准已在部分地区试点,通过“降碳、减污、扩绿”标准细化,推动高碳资产向“低碳资产”转型。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与央行同步出台《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要求银行优化信贷供给,保险公司研发针对性风险保障方案,如鼎和保险已实现对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覆盖。
创新实践:金融机构各显神通
大型商业银行发挥“主力军”作用:建设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超5.74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超20%;浦发银行绿色信贷余额7002.44亿元,同比增长22.70%。中小银行则深耕区域特色,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辖内开化农商银行探索森林碳汇价值质押贷款,打通生态价值转化路径;上虞农商银行突破传统抵押物限制,创新排污权质押融资,为化工企业提供低成本资金。资本市场方面,10余家券商获批参与碳排放权交易,通过碳质押融资、碳基金、碳衍生品等创新,增强碳资产流动性。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施懿宸指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通过激励相容机制,将央行资金与定向信贷挂钩,实现金融活水精准滴灌。
转型挑战:从“纯绿”到“棕绿”全覆盖
面对钢铁、石化等高碳行业转型需求,转型金融应运而生。首都师范大学信用立法研究中心研究员薛方强调,转型金融需建立清晰的转型活动界定标准,防止高碳资产沦为“搁浅资产”。目前,多家银行已推出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将融资成本与企业减排绩效绑定,如杭州银行绿色贷款余额11048.56亿元,同比增长18.45%,通过“绿色信贷+绩效挂钩”模式激励企业降碳。
未来展望:美丽中国建设进入“快车道”
央行研究局副局长张蓓表示,随着《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的统一标准落地,金融资源将更精准投向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业内专家预测,2025年四季度绿色贷款增速有望持续,保险资金长期性优势将与绿色项目投资回收期形成匹配,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这场由绿色贷款引发的金融革命,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推动中国向“双碳”目标迈进,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澎湃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