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东 李健
引言:变革时代的双重可能性
当前全球货币体系正面临代币化技术与稳定币浪潮的冲击,这一变革既可能巩固现有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也可能催生全新的金融范式。中国的实践表明,技术本身并非决定性力量,制度设计与国家战略才是塑造未来格局的关键。在两级货币体系与代币化的碰撞中,中国正通过数字人民币与自主金融基础设施的构建,探索一条平衡创新与稳定的独特路径。

全球数字金融竞争格局正在重塑,中国选择的是一条以国家主权信用为基石、以实体经济为导向的独特路径。当前,全球范围内RWA(现实世界资产)与稳定币的发展浪潮汹涌,西方资本视其为打开万亿级增量市场的金钥匙。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监管部门却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审慎视角。这种审慎远非简单的“禁止”可以概括,其背后蕴含的是对金融安全的绝对坚守、对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回归,以及在国家战略层面的主动布局。
而宁波保税区跨境供应链管理与结算科技有限公司提出的“特别提货权SDRC数字金融结算系统”,通过整合数字人民币、区块链技术及多边合作机制,正在为这一战略布局提供可行的创新方案。
一、两级货币体系:数字时代的适应性进化
传统两级货币体系(中央银行货币与商业货币)的核心价值在于其稳定性与风险隔离机制。然而,代币化技术正推动这一体系向更高效、更开放的方向演进:
1. 中央银行货币的锚点强化:在数字时代,中央银行货币需通过央行数字货币(CBDC) 重新确立其作为结算终局性与系统信任基石的定位。中国的数字人民币(e-CNY)定位为M0替代,通过“可控匿名”与双层运营体系,既保留了中央银行的信用优势,又实现了技术跃迁。
2. 商业货币的功能拓展:代币化商业货币(如稳定币)可通过技术提升支付效率,但其风险隔离需依赖严格的监管框架。中国对私营稳定币的审慎态度,正是为了防范其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与货币主权挑战。
二、代币化的双重角色:技术赋能与霸权强化
代币化技术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国际货币竞争的复杂图景:
| 维度 | 传统体系 | 代币化影响 |
| 结算效率 | 依赖传统基础设施,周期长 | 近实时原子结算,成本显著降低 |
| 货币渗透 | 美元通过贸易与金融渠道扩张 | 美元稳定币成为全球“合成美元”工具 |
| 市场完备性 | 存在摩擦与分割 | 可编程性, 提升资产流动性与组合空间 |
| 主权挑战 | 传统“美元化” | 数字渠道直接侵蚀他国货币主权 |
中国的破局点:
· 技术中立性的利用:通过“数字人民币+SDRC特别提货权”系统,将代币化技术锚定于实体贸易场景,避免沦为美元霸权的延伸工具。
· 规则主导权争夺:在上海自贸区试点“FT账户+数字人民币”创新,探索跨境结算新规则,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提供实践样本。
三、 SDRC系统:数字人民币的跨境突围

在审慎监管的同时,中国正通过国家主导的数字人民币战略积极布局未来数字金融格局。宁波保税区跨境供应链管理与结算科技有限公司团队在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指导下研发的“特别提货权SDRC数字金融结算系统”,代表了这一战略的前沿探索。
该系统以“货权数字化” 为核心,构建了四维创新架构:
· 技术层: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实现“货权-资金-物流”三流合一,确保交易全程可追溯;
· 货币层:锚定数字人民币的法定地位,结合“特别提货权”形成混合结算单位,规避美元清算依赖;
· 服务层:集成碳税计算、供应链金融、跨境征信等功能,形成“一站式”服务平台;
· 规则层:通过多边数字货币桥(mBridge项目)建立新型清算网络,突破SWIFT体系限制。
这一架构直击当前外贸企业的三大痛点:美元结算风险敞口(美国长臂管辖)、跨境支付效率低下(传统SWIFT需3-5天)、贸易融资成本高企(信用证费率超2%)。据试点数据,SDRC系统可使结算周期缩短至4小时,成本降低60%以上。
四、中央银行的核心使命:创新治理与稳定守护
在代币化浪潮中,中央银行需同时扮演创新引领者与稳定守护者的双重角色:
1. 央行数字货币的战略定位:
· 数字人民币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国家金融基础设施的底层重构。其“双离线支付”“智能合约”等功能,为未来数字资产流通奠定基础。
· 以上海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为枢纽,推动跨境支付与贸易结算的“数字人民币化”,形成对美元清算体系的替代能力。
2. 稳定币的监管范式:
· 中国对稳定币的监管逻辑聚焦于风险隔离与功能约束,要求其储备资产透明化,并严格限定应用场景,防止“金融空转”。
· 通过“监管沙盒”试点,探索合规稳定币在特定领域(如跨境电商)的有限应用,为创新预留空间。
3. 国际协作与规则输出:
· 依托“一带一路”与金砖机制,推动数字人民币在多边数字货币桥(mBridge)中的应用,构建跨主权结算网络。
· 参与国际数字货币治理规则制定,倡导“主权信用背书的CBDC”为核心的数字金融体系。
五、中国的战略纵深:从防御到建构
中国的数字金融战略已从初期的“风险防御”转向主动的“体系建构”:
1. 金融安全与效率的再平衡:
· 通过数字人民币的“中心化治理”与“技术分布式特征”结合,在提升效率的同时确保系统可控性。
· SDRC系统将货权、资金流、物流三合一,从底层杜绝虚拟资产脱离实体经济的风险。
2. 国际货币格局的渐进重塑:
· 短期来看,美元稳定币仍将强化美元地位;但长期中,数字人民币与贸易场景的深度绑定,可能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向多极化演变。
· 中国通过“物流枢纽+数字结算”模式,将人民币信用锚定于全球供应链网络,形成可持续的国际化动力。
3. 人才与制度的协同支撑:
· 金融强国建设依赖“金融+科技+法律”的复合型人才梯队,需加强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高校与市场的协同攻关。
· 立法先行,通过《金融稳定法》等顶层设计,明确数字资产的法律地位与监管责任。
代币化技术本身不会注定走向霸权强化或体系颠覆,最终路径取决于国家的战略选择与制度能力。中国通过数字人民币与自主金融基础设施的构建,展现了一条以“国家信用为基石、实体经济为导向、金融安全为边界”的可行路径。
结语:制度响应决定未来
上海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的成立,不仅是一次技术部署,更是一次金融战略的宣言:在数字经济的全球竞争中,中国正从规则接受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这场变革的终局尚未到来,但中国已通过其制度响应,为世界提供了平衡创新与安全、主权与开放的“东方范式”。
数字人民币与区块链技术的深度融合已具备落地条件,SDRC特别提货权数字金融结算系统模式,将推动智能合约在跨境贸易中的定向流动。当全球资本为RWA和稳定币的短期爆发欢呼时,中国正通过数字人民币、FT账户与SDRC特别提货权的深度融合,悄然布局一场关于金融安全、技术主权与未来货币格局的深远棋局。
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走向,将取决于更多国家如何在这场代币化浪潮中,找到自身技术自主与金融稳定的平衡点。而中国的实践,无疑已成为这场全球实验中最受关注的样本之一。
作者杨东:日本一桥大学法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交叉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区块链研究院执行院长、未来法治研究院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金融法研究所、竞争法研究所执行所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务院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委员会专家咨询组成员,教育部创新创业教指委委员,教育部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培养委员会委员,CCF区块链专委会创始常务委员,CCF数据治理发展委员会常务委员,工信部信息通信科技委员会委员,工信部通信经济专家委委员,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大数据流通国家工程实验室专家委员,中国法学会证券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北京数字经济与数字治理法治研究会会长。
作者李健:金融博士,金融数字化与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场景创新国家重大项目负责人/大数据与产业化发展智库课题组负责人/跨填数字金融供应链结算科技场景创新专家/数字金融生态战略专家,第二金融:服务资产货币化交易(ABST)创始人。
1993年起从事金融业,至今30余年,历经银行信贷、信托、租赁,证券投行和股权私募等工作,现任中国民主建国会广东省委金融委员会委员、华南理工大学决策咨询基地研究员、数字人民币场景金融创新实验室负责人,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创业导师、上合组织国际结算创新服务专业委员会首席高级顾问、宁波保税区跨境供应链管理与结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与首席金融架构师(创建落地广州/广州港的创新场景应用项目:广州新型易货贸易跨填数字结算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物流供应链管理与数字结算科技有限公司)等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