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7月22日北京讯(顾国红 王研 杨惠)六载深耕,这片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已培育出35家全球第一的技术领跑者。

7月22日,科创板迎来开市六周年纪念日。这个中国资本市场最年轻的板块如今已汇聚589家上市公司,总市值突破7万亿元,成为孕育“硬科技”的核心阵地。
上交所最新数据显示,科创板上市公司中,超60家公司推出全球首创性产品;三成公司的产品或研究项目具有首创性;超六成公司的850多项产品、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从细分领域看,35家科创板公司排名全球第一,124家排名全国第一,196家跻身全球或全国前五。
创新沃土:科创板六年成就单
六年前的今天,科创板作为中国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的“试验田”正式开市,首批25家企业开启了资本市场服务“硬科技”的探索之路。如今,这块试验田已成长为服务国家战略的关键力量,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公司占比超过八成。
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持续稳定的高研发投入。自开板以来,科创板公司平均研发强度均保持在10%以上的高位。2024年,科创板公司研发投入金额达到1681亿元,是当年板块归母净利润的三倍多。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中位数达12.6%,持续领先A股各板块。其中107家公司连续3年研发强度超20%,24万名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近三成。
持续的研发投入催生了丰硕成果。科创板公司目前已累计形成发明专利超12万项,平均每家公司拥有发明专利数量达到216项。138家次(81家)科创板公司牵头或参与的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等重大奖项。
产业突破:从集成电路到创新药
在科创板培育下,中国“硬科技”企业实现集群式崛起。科创板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链形成示范和集聚效应。
以集成电路为例,科创板已汇聚120家上市公司,涵盖芯片设计、制造、封测、设备、材料、软件等产业链各环节,形成链条完整、协同创新的发展格局。中芯国际、中微公司、沪硅产业等主要行业龙头在此汇聚,推动提升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自主化水平。
生物医药领域的突破同样亮眼。20家适用第五套上市标准的生物医药企业IPO募资428.71亿元,其中19家已实现45款药品/疫苗上市,贡献了2018年以来国产创新药获批总数的12%。
这些企业累计在国内推出20款1类新药(境内外均未上市的创新药),具备“全球新”属性。迪哲医药的舒沃替尼成为肺癌领域首个获中、美两国双突破性治疗认定的国产创新药。
曾经未盈利的企业如今已迈入商业化收获期。2024年,20家适用第五套上市标准的企业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43.39亿元,同比增长45%,以2019年为基数的复合增长率达61.33%。其中16家公司营收超过1亿元,4家公司营收超过10亿元。
制度创新:从“试验田”到“高产田”
“硬科技”不断取得突破离不开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的持续提升。从改革之初试点注册制、包容未盈利企业上市,到“科创板八条”,再到“设置科创成长层”“重启第五套上市标准”,科创板围绕发行承销、再融资、并购重组等方面的改革持续升级。
今年6月推出的“1+6”政策体系标志着科创板改革进入新阶段。其中“1”指设立科创成长层并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第五套上市标准,重点支持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企业。
“6”项配套措施则包括试点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优化再融资规则等,意在提升市场流动性和定价效率。
7月13日,上交所正式发布一系列配套规则,明确了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的基本要求、进出机制及风险防控,32家存量未盈利企业将进入科创成长层。
在国泰海通投行委总裁郁伟君看来,试点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与IPO预先审阅机制,既优化了审核资源配置效率,也强化了风险防控,体现了监管层在支持“硬科技”与保护投资者之间的平衡。
六年发展,科创板上市公司IPO和再融资募集资金合计超1.1万亿元,成为“硬科技”企业上市融资的“首选地”。
资本赋能:全生命周期服务科技企业
券商机构作为连接资本与科技的重要纽带,持续深化综合金融服务,在支持“硬科技”企业融资、优化市场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中信证券等头部机构推出“投资+投行+投研”一体化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在早期孵化阶段,通过旗下投资平台布局Pre-IPO企业;在并购重组领域,2025年上半年主导科创板首单跨境技术并购案,帮助某半导体企业收购海外光刻机核心部件研发团队。
为应对未盈利科技企业的估值挑战,中信证券率先构建行业专家库,联合子公司对AI芯片、量子计算等领域企业进行技术路线图、供应链稳定性、商业化路径的深度评估。
数据显示,专业机构参与定价的项目上市后破发率较市场均值低22%。
二级市场上,29条科创板指数构建起多层次投资标的体系,161只跟踪产品规模近2600亿元。其中科创50指数规模超1800亿元,成为境内“硬科技”投资的“风向标”。
科创200指数等创新型产品也崭露头角。华泰柏瑞基金统计发现,根据2024年年报,科创200指数成份股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中位数达12.79%,较科创50指数更高,展现出“小而美”科创新秀的成长潜力。
新起点上的科创板
随着“1+6”政策落地,科创板对前沿科技领域的包容性进一步提升。《科创板意见》明确支持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更多前沿科技领域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
业内专家指出:“将科创板第五套标准扩大到人工智能等前沿行业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一是这些领域均属于国家产业政策明确鼓励和支持的范围;二是我国在这些领域取得长足发展,成长潜力确定性越来越强。”
在产业与资本深度融合的生态下,科创板企业国际化步伐加快。已有超30家境外上市企业启动回A进程,社保基金和QFII持仓规模较开市初期增长超180%。
中信证券等机构构建“GDR发行+境外上市+跨境并购”服务体系,2025年协助某科创板企业完成瑞士GDR发行,吸引境外长期资金占比超30%。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金融学教授张宗新表示,随着科创成长层制度的完善以及第五套上市标准适用范围的扩大,科创板对科技创新领域的覆盖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市场将呈现更加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为优质科技企业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科创板开市六年来,平均研发强度始终保持在10%以上的高位。持续的研发投入带来丰硕成果:累计形成发明专利超12万项,平均每家公司拥有216项发明专利。
科技创新浪潮下,资本市场的制度创新与科技企业的技术突破形成共振。随着“1+6”政策落地,科创板对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强。
这片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正加速向“高产田”进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