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8月13日北京讯(顾国红 王研 杨惠)西安高新区一家传感器生产企业的账户上,一笔500万元信用贷款刚刚到账,企业负责人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没有抵押物、没有漫长审核,凭借陕西“专精特新专板”的挂牌身份,企业获得纯信用融资。

8月7日,陕西股权交易中心联合西安银行完成首单“专精特新专板贷”投放,为轻资产科创企业打通融资新路径。该产品针对专板企业“轻资产、缺抵押”痛点,按培育层、规范层、孵化层分层提供最高5000万、3000万、1000万元信用贷款额度。

这只是资本市场加速赋能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在各地快速落地,从区域股权市场到全国性资本市场,一场支持科创企业融资的制度变革正在深化。
政策组合拳,18项举措力挺科技创新
8月初,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引发市场广泛关注。这份文件对照新型工业化重点领域,提出18项针对性支持举措,明确到2027年形成成熟的制造业金融支持体系。
《意见》核心直击科创企业融资痛点: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企业,适用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债券发行“绿色通道”。
政策信号迅速在资本市场激起涟漪。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解读认为,指导意见突出资本市场与产业升级深度联动,强调IPO、并购、REITs、科创债等多层次工具运用。
在地方层面,北京股权交易中心已安排专业团队对专精特新专板培育层企业提供辅导,通过新三板挂牌“绿色通道”和“公示审核”便利机制加速企业上市进程。
区域性创新产品也在加速落地。陕西“专精特新”专板7月29日开板后,首批105家企业登陆,通过政策对接、股权管理、投融资对接等九大服务构建全周期金融服务生态圈。
资本市场深改,制度包容性全面提升
今年6月,科创板启动新一轮改革,推出“1+6”改革举措:设置科创成长层,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
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更多前沿科技领域企业被纳入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适用范围。
随后,珠海泰诺麦博制药成为重启后首家适用第五套标准的企业,无人机制造商四川腾盾科创、航天运输企业蓝箭航天等一批优质科技企业纷纷启动IPO辅导。
创业板同步发力,6月18日正式启用第三套上市标准,支持优质未盈利创新企业上市。深交所随即受理未盈利企业深圳大普微电子创业板IPO申请。
数据揭示改革成效:自6月18日以来,沪深北交易所受理的134家上市申请企业中,科创板、创业板和北交所企业占比达88.81%,其中5家为未盈利科技企业。
并购重组升温,债券市场破万亿
并购重组市场在政策激励下焕发新活力。截至8月5日,年内上市公司披露重大资产重组113单,同比增长105.45%。
一批标志性案例涌现:上市公司并购优质未盈利企业、跨行业并购、跨境并购,以及利用定向可转债作为支付工具的创新交易。
债券市场同步发力。5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联合发布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公告,引导债券市场资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数据见证市场热情:截至8月5日,年内科创债发行规模达1.25万亿元,同比大增86.87%。其中交易所市场科创债发行5090.81亿元,增长57.51%。
7月17日,首批10只科创债ETF上市,截至8月4日规模合计1102.48亿元,标志着长期资金配置机制初步成型。
耐心资本入场,全周期服务生态成型
《指导意见》特别强调引入长期资金和发展耐心资本。提出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开展“一月一链”投融资路演和“千帆百舸”专精特新企业上市培育。
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创业投资基金获多项创新支持:可与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高校院所等合作赋能成果转化;探索直投、服务换股等模式投资在孵企业。
政府投资基金、保险资金等长线资金被鼓励在风险可控前提下,重点布局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等方向。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任涛指出,政策通过风险协同防范和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缓解金融机构服务科创的后顾之忧。
陕西股权交易中心大厅的电子屏幕上,105家专板企业信息不断滚动更新。中心负责人表示,将以“专精特新专板贷”为起点,持续引入银行、券商、基金等伙伴,丰富“信贷+股权+估值”产品矩阵,打造企业“融资+融智”的赋能加速器。
随着首批科创债ETF规模突破1100亿元,社保、险资等长期资金持续流入,资本市场正构建起“发行—投资—交易”闭环。金融政策与科技创新在2025年盛夏深度交融,耐心资本滋养的创新种子正在破土而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