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 顾国红 王研 杨惠)当地时间9月17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25个基点至4.00%-4.25%,这是2025年首次降息,也是自2024年12月以来的首次政策调整。此次决策在为期两天的货币政策会议后公布,标志着美联储在通胀与就业平衡中正式转向支持就业市场。
降息背景与决策逻辑

美联储在声明中指出,美国上半年经济活动增长放缓,8月非农就业人数仅增加2.2万人,远低于市场预期;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新增就业岗位比最初统计少91.1万个,就业增长持续走弱。尽管8月CPI同比上涨2.9%略显“升温”,但就业市场下行风险显著增强。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成员一致同意降息25个基点,并强调将“仔细评估后续数据、经济前景变化及风险平衡”。鲍威尔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当前政策重心已转向应对就业市场疲软,而非单纯控制通胀。
市场反应与预测分歧
降息消息公布后,美国股市呈现涨跌互现态势,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微涨0.1%,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下跌0.3%。美元指数一度大跌1.2%后反弹至98.5,黄金价格则震荡下跌1.5%。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数据显示,市场预计美联储在10月会议上再次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升至87.7%。点阵图显示,官员对2025年剩余两次会议累计降息幅度的中位数预测为50个基点,2026年或再降25个基点。然而,部分经济学家如德意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马特·卢泽蒂认为,美联储将保持审慎态度,年内降息次数可能少于两次。
政策影响与专家解读

此次降息被视为对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的间接回应。鲍威尔强调,特朗普的关税措施可能推高商品价格,加剧通胀压力。分析人士指出,降息虽有助于降低借贷成本、刺激消费与投资,但需警惕通胀与关税叠加效应。惠誉评级美国经济研究主管奥卢·索诺拉认为,美联储已将政策重心转向就业市场,短期内对通胀容忍度提高,但2026年或将面临更严峻的通胀挑战。
政策独立性争议与未来展望
值得注意的是,由特朗普提名的美联储理事斯蒂芬·米兰投出唯一反对票,认为降息幅度应达50个基点。民主党参议员伊丽莎白·沃伦质疑米兰的政策独立性,认为其投票行为可能受政治因素影响。美联储最新经济预测显示,2025年美国GDP增速预期为1.6%,失业率4.5%,通胀率3%。尽管点阵图暗示年内可能两次降息,但鲍威尔强调政策将依赖数据动态调整。市场普遍关注10月会议是否延续降息,以及特朗普政策对经济的长期影响。
此次降息不仅影响美国经济走向,也将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连锁反应。随着流动性宽松预期升温,中国等新兴市场或迎来资本流入机会,但需警惕美元波动与地缘政治风险。美联储的“数据依赖”策略,或将使未来政策路径充满变数。正如中国银河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迪所言,美联储此次降息更接近“保险式”而非“救火式”,其核心目标是通过政策灵活性平衡就业与通胀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