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褚新兵 孔义明 刘明瑄)在全球科技竞争与产业变革加速的背景下,中国资本市场正以“服务新质生产力”为核心命题,掀起新一轮改革浪潮。从深化科创板改革到全面推开“并购六条”,从吸引万亿级长期资金入市到构建全球资产配置枢纽,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正推动资本要素向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高效集聚,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顶层设计:新“国九条”引领资本市场功能转型

自2024年新“国九条”发布以来,资本市场改革始终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支持科技创新”主线展开。2025年7月,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健全投资与融资协调机制,增强资本市场对新质生产力的包容性、适应性”。这一纲领性文件为改革定下三大基调:
制度包容性升级: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重启,允许未盈利科技企业上市;创业板启用“轻资产、高研发投入”认定标准,支持“硬科技”企业突破财务指标限制。
资金结构优化:推动保险资金、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入市,将公募基金权益类投资占比提升至60%,建立长周期考核机制。
生态体系完善:设立5000亿元产业创新基金,重点支持人工智能、6G、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资本市场正在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指出,截至2025年7月,A股市场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占比达32%,市值超千亿元的科技企业达27家,形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三大万亿级产业集群。
改革突破:科创板“1+6”改革激活创新动能
作为改革“试验田”,科创板率先打响制度攻坚战。2025年6月,证监会推出“科创板八条”升级版(即“1+6”改革),通过六大举措提升市场活力:
分层管理:设立“科创成长层”,对高成长企业实施差异化信息披露和估值定价;
并购重组:建立简易审核程序,支持科技企业通过并购实现技术整合,上半年科创板披露重大资产重组案例同比增长113%;
跨境融资:允许红筹企业直接发行CDR(中国存托凭证),拓宽海外上市中概股回归渠道。
“改革让科创板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器’。”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刘逖透露,2025年上半年,科创板企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41%,累计形成专利超12万项,武汉禾元生物、深圳大普微电子等未盈利企业通过“科创成长层”成功上市。
资金赋能:耐心资本筑牢创新底座
为破解科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痛点,资本市场多管齐下引导长期资金入市:
险资入市提速:中央汇金增持ETF规模超800亿元,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规模扩大至3000亿元。
公募基金改革:推动权益类基金从“重规模”转向“重回报”,降低综合费率15%,强化基金经理薪酬与长期业绩挂钩。
跨境资金畅通: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数量突破900家,年内新增40家,可参与交易品种扩展至100个期货期权标的。
“长期资金是科技创新的‘压舱石’。”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分析,2025年上半年,中长期资金持股占比提升至23%,科创板企业股价波动率下降18%,市场稳定性显著增强。
产业落地:AI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催生新业态

资本市场改革正加速推动技术产业化进程。在2025年9月举行的“人工智能+制造”峰会上,工信部宣布启动首批行业垂类模型项目,覆盖动力装备、智慧水运、车联网等领域。典型案例包括:
广西“榴侦探”系统:由市舶士集团研发的AI品质分拣系统,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算法结合,实现榴莲等农产品自动化检测,检测时效提升至4秒/颗,已出口马来西亚。
法士特智能工厂:陕西西安的汽车变速器龙头企业通过“5G+工业互联网”改造,亩均产值提高近5倍,机器人包揽90%的重体力劳动。
东盟跨境合作:迈越科技与越南企业共建AI翻译大模型,支持中越双语实时互译,应用于跨境电商、职业教育等领域。
“资本市场为技术落地提供了‘试验田’。”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表示,2025年上半年,“人工智能+制造”领域并购重组案例达2391单,同比增长1.49%,产业整合效率大幅提升。
全球布局:中国资产吸引力持续攀升
随着改革红利释放,中国资产正成为全球资本的“避风港”。数据显示:
外资增持:2025年上半年,北向资金持有A股市值增加871亿元,外资通过QFII/RQFII渠道投资规模突破3万亿元。
国际指数扩容:MSCI中国指数新增12只科创板股票,权重提升至15%;富时罗素将中国国债纳入旗舰指数,吸引超200亿美元被动资金。
制度型开放:启动“债券通”南向通2.0版本,优化基金互认安排,合格境外投资者可参与场内ETF期权交易。
“中国资产正从‘估值洼地’转向‘价值高地’。”渣打中国财富方案部首席投资策略师王昕杰指出,2025年上半年,A股总市值达96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1.77%,上证指数上涨7.88%,展现出强劲的韧性。
未来展望:构建“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根据证监会规划,下一步改革将聚焦三大方向:
完善基础制度:修订《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建立简易审核程序,支持科技企业跨境并购。
壮大耐心资本:推动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长期资金入市比例提升至30%,培育“募投管退”良性循环的私募股权生态。
强化风险防控:健全常态化稳市机制,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防范“脱钩断链”风险。
“资本市场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证监会主席吴清强调,通过“制度+资金+生态”三重赋能,中国将构建起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全球资源配置枢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本动能。
从深圳前海的科创板企业到东盟国家的智能工厂,从险资入市的“长钱长投”到跨境数据的“安全流动”,中国资本市场正以改革破局,以创新突围。在这场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变革中,万亿资本正涌向硬科技赛道,一个更具活力、韧性与包容性的市场生态,正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