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9月25日上海讯(顾国红 王研 杨惠)9月24日,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在上海临港新片区正式启动运营,并同步推出跨境数字支付平台、区块链服务平台及数字资产平台三大核心业务平台,标志着中国在法定数字货币领域的国际化布局迈出关键一步。这一由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筹建的机构,将承担推进数字人民币国际化运营、服务数字金融创新及离岸贸易金融改革的重要使命,成为全球跨境支付体系升级的“中国方案”新标杆。
三大平台破题传统痛点,构建跨境金融新基建
本次发布的三大业务平台直击全球跨境支付长期存在的效率低、成本高、透明度不足等痛点。其中,数字人民币跨境数字支付平台通过法定数字货币特性,实现实时清算与低成本结算,东盟10国及中东6国已试点应用,跨境交易时间从传统T+2缩短至分钟级,成本降低超60%,部分场景已绕过美元结算。区块链服务平台则提供标准化跨链交易信息转接与链上支付服务,支持各行业区块链场景接入,如苏州地铁数字人民币支付折扣、雄安建筑工人工资智能合约发放等,实现资金流转透明化与监管穿透式管理。数字资产平台则创新金融级数字资产服务,支持现有金融基础设施向链上拓展,如福建省级工资代发、重庆农民工工资闭环管理等,提升财政资金管理效率。
政策与科技双轮驱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再添引擎
此次运营中心的落地,是落实中国人民银行“无损、合规、互通”三原则的实践成果。央行副行长陆磊在业务平台推介会上强调,数字化时代货币支付体系升级是历史必然,央行将持续完善跨境金融基础设施体系,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上海市委常委吴伟表示,该中心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功能高度契合,将助力提升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与影响力。技术层面,数字人民币已通过双离线支付、可控匿名、分布式账本加密等技术验证,每秒30万笔吞吐量支持智能硬件与可穿戴设备接入,APP新增桌面小组件、营销优惠功能,绑卡流程简化,用户规模达12.8亿,覆盖全国90%人口。
从试点到常态,数字人民币加速融入生活
截至2025年9月,数字人民币已覆盖全国28个省级行政区,在零售、交通、医疗、产业链金融等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苏州累计交易额突破9万亿元,占全国七成;深圳完成6800万跨境供应链结算;广东消费笔数居全国首位。政策规划明确,2025年底前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服务11亿用户;2026-2027年政府机关、医院、学校等场景强制支持;微信、支付宝将开通数字人民币通道;2028年后偏远地区全覆盖,取现免手续费。此外,智能合约在福建工资发放、苏州税务补贴中实现定向交易与条件触发,产业链金融帮助1.2万家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降低1.5个百分点,周期缩短75%。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智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实践
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的成立,不仅是中国金融创新的里程碑,更是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积极参与。通过“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项目,中国与香港、澳门、泰国、阿联酋等地区合作,推动法定数字货币跨境结算标准统一,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可复制的金融基础设施样本。正如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5陆家嘴论坛所言,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愿与世界共享数字金融发展成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此次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的启动,不仅标志着中国在数字货币领域的领先地位,更预示着全球金融体系将迎来新一轮变革。三大业务平台的落地,将进一步推动跨境贸易与投融资便利化,为全球经济治理注入新动能。未来,随着更多场景的拓展与国际合作的深化,数字人民币有望成为全球数字金融生态的核心支柱,书写中国金融开放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