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顾国红 王研 杨惠)聚焦关键领域,撬动有效投资,一项规模达5000亿元的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正加速投向实体经济。
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超在9月29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规模共5000亿元,将全部用于补充项目资本金。
李超表示,国家发改委正在会同有关方面,抓紧将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资金投放到具体项目,后续将督促各地方推动项目加快开工建设,尽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推动扩大有效投资,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资金用途:全部补充项目资本金
在9月29日国家发改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李超正式披露了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详细情况。
李超表示,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促进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推动扩大有效投资,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积极推进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关工作。
这项规模达5000亿元的资金将全部用于补充项目资本金,解决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瓶颈问题。
这一举措呼应了今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消费、稳定外贸等”的要求。
近期,中国多地已密集召开相关政策宣讲会或对接会,为工具落地做好前期准备。
投资紧迫:扩大投资尤为迫切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指出,“当下时点积极推进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主要是为了扩投资”。
近期投资数据不容乐观。
受外部环境波动、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整、地方政府广义财政收支较为紧张等因素影响,前8个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仅增长0.5%。
其中,基建投资(不含电力)累计同比增长2.0%,广义基建投资累计同比增长5.4%,增速均较去年全年出现下行。
王青认为,考虑到外部环境对全球贸易及我国出口的影响有可能在四季度进一步体现,加之去年同期一揽子增量政策带来高基数效应,四季度加力稳增长、稳就业的必要性上升,扩大投资尤为迫切。
工具差异:与传统金融工具相比
为稳定宏观经济、支持国家重大项目而创设政策性金融工具,此前已有先例。
2022年,我国启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由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分别成立基础设施基金,筹集资金用于支持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两批共74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在有效补充重大项目资本金、撬动社会投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此前不同,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将重点支持科技创新、消费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体现扩投资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双重目标。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参考2022年类似工具的经險,政策性资金有效带动了基建投资的加快增长。
地方准备:项目储备工作已启动
近期,地方层面已在提前谋划储备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相关项目,为资金投放做好准备工作。
从各地召开的项目申报培训会、对接会来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投向可能涵盖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绿色低碳、交通物流、城市更新等多领域。
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在日前召开的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项目谋划推进会上表示,该地储备项目中,交通和物流、城市更新、绿色低碳转型等领域储备项目较多。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发改委透露,为推进项目储备,围绕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重点支持的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等领域,结合各园区平台功能定位,推出IC集成电路研创园、浦口原子极产业园、水墨大埝景区提档升级等一批优质项目。
撬动效应:“资本金+银行贷款”组合发力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作为项目资本金注入后,将通过“资本金支持+银行贷款”的组合使用,进一步放大撬动效应,成为稳投资的重要支撑。
吴亚平表示,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是“准财政”工具,由政府确定资金投向领域,要按市场化方式进行运作。
他预计,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将重点支持新兴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同时在多因素支撑下,下半年基建投资将回升,继续发挥托底经济作用。
中泰证券研究所政策团队首席分析师杨畅表示,据观察地方透露出的信息,政策性金融工具有利于发挥“调结构+稳经济”两方面的作用。
一方面,围绕新兴产业予以支持,另一方面针对基础设施予以支持,考虑到今年上半年基建投资增速相对放缓,政策性金融工具发挥作用,有利于加快基建投资的推进节奏,为稳增长提供助力。
---
随着5000亿元政策性金融工具的火速落地,一大批重大项目即将获得资本金“活水”注入。
这项工具将通过“资本金支持+银行贷款”的组合使用,进一步放大撬动效应,成为稳投资的重要支撑。
各地已储备的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等领域项目,将加速开工建设,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这项工具不仅着眼于扩大有效投资,更肩负着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双重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