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10月10日北京讯(褚新兵 雨蝶)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整装待发,民间投资准入壁垒逐步破除,中国经济收官战政策组合拳亮出底牌。

四季度是全年经济收官的冲刺阶段,也是政策发力的重要窗口期。记者了解到,为进一步巩固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相关部门将持续发力,围绕扩大有效投资、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等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
其中,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进一步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范围等备受关注的政策有望在四季度落地。
这些政策旨在破解当前经济面临的挑战:今年前8个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仅增长0.5%,基建投资(不含电力)同比增速较去年全年出现下行。
有效投资:经济回升关键引擎
投资作为内需的重要驱动力,在四季度宏观政策中扮演关键角色。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正积极推进共5000亿元规模的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将全部用于补充项目资本金,并抓紧投放到具体项目。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预计本次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望撬动投资6万亿元左右,三年内每年可推动基建投资增长3至4个百分点。”
当前地方投资增长的障碍之一就是缺资金尤其是缺项目资本金,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将使那些因资本金不足无法启动的项目快速落地。
同时,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政策文件近期有望出台,将在扩大民间资本准入、打通投资堵点等方面实施一批务实举措。
在拓宽民间投资空间方面,将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支持民间资本加大新质生产力、新兴服务业、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
民间投资:破除壁垒激发活力
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政策文件正酝酿出台,若干措施将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空间,破除限制民间投资的各种隐性壁垒。
其中,将对铁路、核电、油气管道等领域重大项目设定民间投资参股比例的最低要求,这将是打破行业准入壁垒和隐性垄断的关键举措。
去年8月,国务院核准五个核电项目引入民间资本参与,民营企业参股比例首次提至10%。国家能源局近日透露,今年上半年有10家民营企业参股了5个核电项目,持股比例都达到10%以上,最高的达到20%。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投资体制与政策研究室主任吴有红表示,铁路、核电、油气管道等领域长期以来以国有资本为主导,民间资本参与度较低,设定参股比例最低要求,本质是通过制度性安排为民间资本进入打开大门。
此外,招标投标领域对中小企业的保护也将加强。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工程建设领域中标民营企业达36.6万家,同比增长11.9%;民营企业中标项目数量占比达76%。
高水平开放:吸引外资新政将出
在扩大有效投资的同时,我国还在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上下功夫,推出更多举措,积极吸引外资。
接下来,包括进一步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范围等备受关注的政策将在四季度落地。
年初,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提出系列稳外资举措,并要求2025年内各项举措落地见效。
这些举措中就包括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范围,修订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
据悉,新目录将重点增加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術、节能环保等领域条目,同时也鼓励外资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
《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还提出了一系列开放措施: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要求;取消外商投资性公司使用境内贷款限制。
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进入倒计时
为打造成吸引外商的投资高地,海南自由贸易港核心政策正加快推进落地。
按照安排,海南自由贸易港将于2025年12月18日正式封关运作,目前已进入倒计时阶段,相关政策文件将陆续对外公布,并于全岛封关之日起施行。
封关运作要求实施更加高效精准的监管模式,比如对“零关税”货物、放宽贸易管理措施货物等实行低干预、高效率的精準监管等。
这也意味着一系列政策利好将于四季度集中释放,包括对全国现有的部分禁止、限制类进口货物作出开放性安排;对进入内地的货物创新采取多种便捷通行举措等。
企业创新:人工智能+制造将出台
为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多项政策举措还将制定出台。
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推进工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
据悉,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研究出台“人工智能+制造”专项行动实施方案,部署重点行业、重点环节、重点领域智能化转型任务。
为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未来还将聚焦政策法规、优企培育、公共服务等,进一步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業发展壮大机制,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宏观政策:稳中求进协同发力
展望四季度,宏观政策将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发力,重点在于提升政策效能与市场预期。
财政政策方面,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表示,受高基数等因素影响,不排除四季度政策“适时加力”的可能性,但年内调整预算、增发国债的概率不高,预计将更多依赖准财政工具和存量债券资金的使用。
今年全年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工作收官在即。从支持领域来看,其中8000亿元用于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5000亿元用于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
货币政策方面,伍超明预计或将保持连续性、稳定性,维持宽松基调和流动性充裕状况不变;但面对银行息差压力、居民存款收益下降、政策效果不佳等制约,四季度降息概率较小,或更多依赖结构性工具发力。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则认为,货币政策继续释放积极信号,改善市场预期,配合财政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必要時或于四季度降准0.5个百分点、降息0.2个百分点。
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超表示:“随着各项政策效应充分释放,我们有信心继续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有信心实现全年目标任务。”
宏观政策在四季度这个重要窗口期持续发力,正显现出推动经济回升向好的强大决心。
随着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民间投资新政、扩大鼓励外商投资等政策在四季度的陆续落地,中国经济收官战已打响发令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