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食盐专营放开后盐价会涨吗

食盐专营放开.jpg

自古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枕头君今天聊聊一件喜大普奔的事——两千年的食盐专营制度终结了。国务院5日发布中国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宣布改革食盐政府定价机制,放开食盐出厂、批发和零售价格。食盐价格放开后,是会出现上涨还是下降呢?老百姓还会买到平价盐吗?

两千年盐业专营史终结

最后一座计划经济“堡垒”--盐业专营——破除在即,国务院5日发布的《盐业体制改革方案》称,从2017年1月1日开始,放开所有盐产品价格,取消食盐准运证,允许现有食盐定点生产企业进入流通销售领域,食盐批发企业可开展跨区域经营。改革方案保留了专营,但是只是在批发环节。自古以来,食盐由国家专营,如果从东周时期管仲在齐国推行食盐官营算起,食盐专营制度在中国存在了2700多年。国务院的这则也宣告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盐业专业史终结。

引入竞争是盐改最大亮点

释放市场活力引入竞争被认为是此番盐业改革的重要亮点此番改革将放开两个限制:1)食盐批发企业可自行采购食盐并开展跨区域经营;2)食盐定点生产企业可以自主品牌开展跨区域经营,实现产销一体或委托有批发资质的企业代理销售。可以预见,食盐生产企业之间、食盐批发企业之间、食盐生产企业和批发企业之间将形成有序竞争的市场格局。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盐业专营弊端知多少

从1996年5月食盐专营算起到2016年放开盐业市场,20年的盐业专营带来的弊端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行政性垄断:食盐生产性企业被完全排除在市场经济规则之外,食盐运销企业即各地的盐业公司则对市场形成垄断。2)政企不分:由于盐业公司和盐务管理局通常是“两块牌子,同一套班子”,盐业部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既负责食盐市场监管,又垄断盐产品销售,这种政企不分除了助长了食盐行业暴利对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无益。3)资源利用水平低:专营体制下形成了流通环节过多、地区分割以及流向不合理的格局,造成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跨区域用盐”被罚将成历史

再给大家举一个案例你就能体会到盐业专营弊端。2014年河南新郑市一位餐馆老板因店铺搬迁,将在郑州市购买的食盐运至新乡市继续使用,被当地盐务管理局以跨区域用盐为由罚款200元。同年位于陕西西安市户县的某高校因本县精制食盐短缺,从西安市市区购回500袋食盐后,被户县盐务管理局开出了2000元的罚单。好消息是,明年起省级以下食盐批发企业也可以在本省范围内开展经营,今后跨区域用盐就不会再受到处罚。

盐价会降吗?平价盐还有吗?

对于盐业改革,老百姓最关心的莫过于食盐价格的变动了。平价盐会闹盐荒吗?食盐价格会大涨吗?老百姓还能吃到放心盐吗?

普通食盐价格可能出现下降

盐业改革后,食盐价格会出现怎样的走势呢?申万宏源(8.20, -0.27, -3.19%)的研究报告显示,预计放开后普通食盐的价格会由于各方抢占市场出现下降,但从长期来看,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增强,食盐价格处于上涨的趋势。广发证券(15.71, -0.52, -3.20%)的报告也指出,制盐企业进入流通环节后,普通食盐价格有望下降。

谣言四起近年来我国发生多起抢购食盐事件

平价盐会闹盐荒吗?

食盐价格放开会不会导致老百姓吃不起盐?广东省盐业协会新闻发言人冯启明表示,改革后,平价盐绝对会有,因为需求侧会影响供给侧,而且还会有更低价的食盐出现。食盐过去是由国家定价,有平均效应,把高的往低拉,把低的往高拉,不同成本的食盐价格相差很小。目前,国内的盐从成本上看,成本最高的是湖盐,其次是海盐,再次是井盐和矿盐。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还能放心吃盐吗?

近年来,偶见毒盐流入市场新闻让不少老百姓焦虑,改革后会否带来工业盐冲击食盐呢?方案强调了改革以确保食盐质量安全和供应安全为核心,同时要求各省(区、市)根据本地食盐供需情况建立政府食盐储备,储备量不得低于本省(区、市)1个月食盐消费量。放开盐业经营以后,相关部门应有周到的制度安排与具体的保障措施。

影响:暴利的盐业公司咋办?

盐业公司多暴利?利润是生产企业十倍

食盐暴利争议已久,2010年10月,国内28家盐业生产企业联合上书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希望改变不合理利润分成。据当时公开报道,盐业公司的利润大体是生产企业利润的10倍左右。中国社科院国际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毛晓飞表示,盐业公司从生产商手中购买食盐的平均价格为400-500元/吨,其中加碘的成本只有20-25元/吨,但盐业公司平均批发价格为1500-2000元/吨,终端价格4000元/吨。整个批发销售环节的价差就高达4倍。

中盐被指推高盐价 却深陷亏损泥潭

目前,我国食盐由中国盐业总公司以及其旗下的各级盐业公司专营,多年以来中盐工资一直被人诟病行政性垄断并推高了盐价。审计部门发现,食盐在流通中被各级盐业公司层层加价,造成流通环节价格和零售价格偏高。目前市场上400克装的食盐售价在2.5元左右,而按照上述人士说法,每袋食盐的成本仅仅为0.5元左右。值得注意的是,中盐总公司面临一边暴利一边亏损的困境。产能过剩、包袱沉重加剧亏损危机中盐总公司,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中盐宏博、中盐皓龙都面临亏损困境,员工也面临转岗分流。

盐业公司不转型没有出路

方正证券(7.250, -0.34, -4.48%)研究报告指出,取消盐业专营食盐参与者对产业链的整合,优势企业将率先完成全产业链经营,类似美国莫顿等综合性、创新型食盐企业将胜出,盐业公司再不转型升级将没有出路。目前头顶“食盐专营”多年的众多食盐企业正在“扭亏脱困”的泥淖中艰难前行,针对当前的困境,中盐宏博分公司已经在行动了:计划引入战略合作者实现资产重组;补充现金流缓解负债压力;加强费用管控提质增效;加大市场开发力度,确保产销平衡;人员分流安置等。可以预见的是,仅仅这些还不够,如何提高竞争力和刺激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盐业公司要做得还有很多。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盐改历程

1996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食盐专营办法》,对食盐产销实行国家指令性计划管理,对食盐价格实行政府定价。

2001年随着经济市场化的推进,食盐体制改革也开始推行。

截至2008年不同部委提出过5次盐改方案,却未能形成最后的草案。

2009年3月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要加快盐业体制改革。2009年底提出了第六个食盐专营改革方案。

2011年3月日本核辐射引发食盐抢购潮,多地现盐荒。该事件直接导致盐改暂停。

2014年10月底中国盐业协会披露,发改委主任办公会议已通过第七套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并在各部委完成意见征求。

2015年12月11日 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新闻发言人施子海在发改委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石油天然气、盐业等重点行业改革方案已上报国务院。

结语:

破除食盐行政垄断只是改革之始。取消食盐专营之后对存在市场竞争不充分、交易双方地位不对等、市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领域,还需研究制定相应游戏规则,引导经营者价格行为。中盐及各级盐业公司并未公布具体的改革计划或时间表,他们的实际行动才是对盐业改革的最好诠释。


【责任编辑:雨蝶】

数字人民币“双中心”战略:构建全球数字贸易金融强国新征程的核心引擎

在“十五五”规划开局之年,建设金融强国的宏伟蓝图正寻求突破性的战略支点。数字人民币作为金融科技革命的集大成者,其发展已超越支付工具升级的范畴,正通过一场深刻的体系化创新,构建起服务于国家战略的新质金融基础设施。以“双中心”架构为引擎,以“货币桥”为枢纽,数字人民币正在实践中形成一套完整的创新发展模式与价值体系。2025年10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5金融街论坛

场景革命与金融突围:构建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新范式的战略价值

基于国务院场景战略与宁波保税区创新模式的融合价值分析。在国务院“场景战略”的宏大叙事下,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已超越支付工具本身,正演变为重构全球贸易结算体系的战略性基础设施。本文以宁波保税区跨境供应链管理与结算科技有限公司的创新实践为蓝本,剖析其如何通过“港口场景+数字人民币+新型易货”的深度融合,打造了一个规避美元依赖、提升供应链效率的“数字银联”式结算新范式,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数

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加速,外资增配A股趋势明朗

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数量增至913家、外资持仓市值超1500亿元、跨境ETF规模达9160亿元……一系列数据背后,是全球资本对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成效的认可。从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到深化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中国资本市场正稳步扩大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吸引更多长期资本来华展

央行三季度绿色信贷增速17.5% 金融活水精准浇灌美丽中国建设

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发布的2025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绿色贷款规模再创历史新高——截至三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43.5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7.5%,前三季度新增6.47万亿元,成为支撑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金融引擎”。数据跃升:绿色信贷投向精准覆盖关键领域报告显示,绿色贷款增量主要聚焦三大方向: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贷款余额19.29万亿元,前三季度新

迈向“货币星系时代”:地缘变局、数字人民币与制度创新的历史性汇合

我们正站在国际货币体系演进的一个历史性拐点。旧秩序的单极格局正在松动,新秩序的多极轮廓尚未完全定型。在这一宏大叙事中,地缘经济风险的激增是催化剂,数字金融技术的突破是赋能器,而像中国宁波保税区+宁波舟山港口所探索的微观制度创新,则是通往未来的实践先声。这三者的深度交织,共同将人民币国际化推向一个以“多元共存、生态构建与底层革命”为特征的新征程,其价值与意义远超简单的货币份额之争,

资本市场开放再提速!证监会副主席李明:深化制度型开放 筑牢安全发展双防线

将锚定深化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目标,系统推出三大维度开放举措,构建“防风险、强监管、促发展”的协同新格局。此次峰会以“驾驭变局 砥砺前行”为主题,吸引全球顶级金融机构共议开放合作新路径。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再突破李明强调,证监会已正式推出《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工作方案》,从准入管理、投

中国宣布调整对美关税:暂停24%加征,保留10%!

今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正式发布公告,宣布自2025年11月10日13时01分起,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措施作出重大调整,标志着中美经贸磋商取得突破性进展。此次调整既体现了中国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决心,也为全球产业链稳定注入关键动能。核心调整内容直击根据财政部官网发布的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10号,此次调整聚焦两大核心举措:暂停24%加征关税:在原税委会公告2

中美吉隆坡磋商达成三重突破:关税与出口管制双松绑 商务部详解五大共识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30日就中美吉隆坡经贸磋商联合安排答记者问时披露,中美两国元首近期在韩国釜山会晤后,经贸团队于10月25-26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展开第五轮磋商,就海事物流、造船业301措施、关税暂停期等核心议题达成突破性共识。核心成果三大突破美方承诺取消对中国商品(含港澳)加征的10%"芬太尼关税",并将原定11月1日加征的100%关税计划无限期搁置。针对中国商品加征的

科创成长层首航!三家硬科技新锐今日登陆科创板,未盈利企业融资通道再拓宽

10月2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迎来历史性时刻——禾元生物、西安奕材、必贝特三家未盈利科技企业正式挂牌科创板,成为科创板科创成长层首批新注册上市公司。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科创板“1+6”改革成果正式落地,资本市场支持硬科技创新的制度包容性实现重大突破。制度革新破冰,未盈利企业上市路径畅通此次上市是今年6月证监会发布“科创板1+6”政策后,科创成长层迎来的首批新注册企业。根据《

4.36万亿增量“输血”基建!前9月全国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创历史新高,专项债占比超8成

财政部24日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1—9月全国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43615亿元,同比激增35%,创同期历史新高。其中,专项债券占比达84.5%,达36857亿元,成为稳投资、扩内需的核心引擎。这一规模相当于2024年全年GDP的3.5%,凸显财政政策“前置发力”的决心。专项债扛鼎,期限利率双优化从结构看,一般债券6758亿元(占15.5%),专项债券36857亿元

9000亿MLF“巨量补水”!央行创新操作模式释放三大信号,市场直呼“超预期”

10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于10月27日开展9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期限1年,采用“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新机制。此次操作规模创年内新高,较本月到期7000亿元MLF实现净投放2000亿元,叠加10月已通过买断式逆回购投放的1.7万亿元中长期资金,央行本月已向市场注入超2.6万亿元流动性,稳增长政策力度显著加码。从“政策利率工具

人民币国际化再突破!全球交易量飙升至每日8170亿美元,占比达8.5%

国际清算银行(BIS)最新发布的三年一度调查报告显示,人民币全球交易量已飙升至每日8170亿美元,在全球外汇市场交易中占比升至8.5%,较2022年7%的占比大幅提升1.5个百分点,成为全球增幅最大的货币。这一数据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再迈关键一步,其作为全球第五大交易货币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与第四位英镑(占比10.2%)的差距正快速缩小。交易量跃升背后的驱动力本次

数字货币桥:构建跨境支付新纪元的技术架构与标准化创新

分布式账本技术正重塑跨境支付生态,一场从架构到制度的深层变革悄然开启。通过区块链与分布式账本技术(DLT),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项目实现了央行数字货币间的直接交互,将传统跨境支付从数天压缩至秒级,成本降低超50%。

北交所首单中长期科创债落地!5亿资金助力硬科技,利率创年内新低

标志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迈入新阶段。本期债券由银河证券牵头主承销,国泰海通联席承销,发行规模5亿元,期限5年,发行利率仅2.29%,创下今年9月以来全国同期限、同评级债券利率最低纪录。利率创新低:市场资金踊跃认购据北交所披露,本期债券吸引浦发银行、华

货币体系的十字路口:中国路径与数字金融新范式

变革时代的双重可能性当前全球货币体系正面临代币化技术与稳定币浪潮的冲击,这一变革既可能巩固现有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也可能催生全新的金融范式。中国的实践表明,技术本身并非决定性力量,制度设计与国家战略才是塑造未来格局的关键。在两级货币体系与代币化的碰撞中,中国正通过数字人民币与自主金融基础设施的构建,探索一条平衡创新与稳定的独特路径。全球数字金融竞争格局正在重塑,中国选

国开行1900亿元政策性金融工具落地,撬动2.8万亿元总投资

一项旨在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的金融举措正在迅速落地,国家开发银行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在不到20天时间里已投放近1900亿元。国开行9月29日全额出资成立国开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限公司,并实现首批投放271.1亿元。截至10月17日,国开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已投放1893.5亿元,预计可拉动项目总投资2.8万亿元。这一工具的设立源于2025年4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

上市公司治理新规落地,紧盯“关键少数”明年初实施

上市公司治理制度迎来重要升级,新规将于2026年1月1日正式实施,旨在通过对董事、高管和控股股东的全链条监管,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中国证监会于10月17日修订发布《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本次修订针对上市公司“关键少数”——包括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实施全链条监管,致力于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这是证监会贯彻落实《国务

财政部再出重磅!2026年新增地方债限额提前下达,万亿化债新政加速落地

财政部10月17日最新宣布,将提前下达2026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释放万亿级化债资源精准支持重大项目与隐性债务化解,此举被视为“在发展中化债”的里程碑动作。据财政部新闻发布会披露,此轮提前下达的债务限额将重点投向三大领域:重大战略项目:优先保障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确保2026年一季度开工资金需求;存量隐性债务化解:延续“

政策协同发力,四季度经济冲刺收官

经济收官之战全面打响,宏观政策多箭齐发,旨在拉动有效投资、激活大宗消费、推进高水平开放。四季度是全年经济收官的冲刺阶段,更是政策发力的重要窗口期。当前,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宏观政策持续落地,效能不断显现。受访专家认为,全年经济实现平稳运行,预计四季度需要15万亿元左右的投资总量和13万亿元至14万亿元的消费总量。在稳投资、稳消费、稳外贸等领域,增量政策有望密集推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