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玛咖入华14年陷产业危机:收购价已从120跌至1元

玛咖入华14年:资本热炒,价格犹如过山车

被誉为“植物伟哥”的玛咖,遭遇进入中国以来最大的产业危机。

往日通过种植玛咖而赚到钱的云南丽江当地农户,到现在都没有缓过神来,近日,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报道,玛咖的收购价已经从每公斤120元跌落到1元,堪比大白菜。

这与此前时代周报记者在丽江当地看到的现象,完全是天壤之别。彼时是玛咖最辉煌的时候,玛咖干果价格一度涨至每公斤数百元。

原产于南美高原的玛咖,14年前在云南丽江培植成功。由此,诞生了玛咖这一新兴产业。云南省政府在境内组织农户种植,面积越来越大。

时代周报记者调查发现,玛咖也成为资本市场热炒的对象。早在2011年,就有上市公司布局,试图做大做强,可如今受供需失衡等市场因素影响,未能形成庞大产业链。

事实上,玛咖并不像三七、石斛等一样,那么被人们所了解,因此夸大宣传、种植混乱等问题,接踵而至,“未来要形成百亿产业,还需着力在深加工领域。”面对当前低迷的玛咖产业环境,一名业内人士忧心忡忡地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价格暴涨暴跌

眼下正值春耕的好时节,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的农户王金发看着家里的玛咖一脸愁容,往日卖出天价的玛咖,如今却跌至萝卜价,且鲜有人问津。

这与此前风光的现象,形成天壤之别。2015年6月,时代周报记者曾到丽江,在大研古城内看到,很多商户在店内售卖黑玛咖和黄玛咖等,价格标注在200元/斤至400元/斤不等。

玛咖,原产于南美高原,10多年前在云南丽江市成功培植,在过去数年间,被冠以“补肾壮阳”“植物伟哥”的神奇性能,成为丽江这座旅游城市的特产名片。其身价一度与三七、石斛等名贵中药材比肩,最高价时每公斤玛咖可卖到上千元。

事实上,此前卖到天价的玛咖,在中国的历史,仅有短短14年。中国卫生部2002年正式批准玛咖进入中国。从此,玛咖迎来历史转折点,从丽江市到云南省,政府先后开始将玛咖作为重要产业推进。

公开资料显示,玛咖主要种植地区是在云南省境内。2010年,玛咖种植面积不超过2000亩,主要在丽江;2011年开始增加到3200亩。到了2012年,云南全省的玛咖种植面值陡然升至2.5万亩,年产量约为2400吨;到2014年,迅速发展到15万亩,其中仅丽江的种植面积就达到7万亩。

2015年,全国玛咖种植面积达60万亩,产量高达3.1万吨,其中,丽江玛咖产业基地突破14万亩。

时代周报记者从丽江市2015年度玛咖产业工作座谈会上获悉,2015年,丽江市玛咖种植面积14.43万亩,预计鲜果产量达43296吨,农业产值13.2亿元。

据了解,丽江市采取的是“公司+科技+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这种方式,很多农户开始种植玛咖,将其作为养家糊口的产业。

云南省当地也乐于将玛咖发展成为老百姓发家致富的产业。按照云南省《关于促进玛咖产业有序快速发展的意见》规划,2020年云南玛咖种植面积将发展到20万亩,干品年产量达2万余吨,农业产值超过25亿元,预计加工销售收入可达500亿元,是文山三七近年年均销售收入的5-10倍。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而丽江的规划量,占据了云南省规划的一半,即至2020年,丽江玛咖种植面积将达到10万亩,玛咖将成为当地新的百亿产业。

在丽江当地多数玛咖种植户的记忆中,玛咖的价格在近年来上演了“过山车”式的暴涨暴跌,这要始于2011年,这年5月18日,国家卫计委将玛咖粉列为新资源食品。

当年,玛咖的价格也处于高位,公开信息显示,2011年,云南黄玛咖批发价约为220元/公斤,2012年上涨至300元/公斤。2014年,玛咖批发价的最高位,甚至达千元/公斤。

据丽江当地农户介绍,在2013年-2014年间,玛咖在当地相当火爆,来考察的人一批又一批,当地企业每年收入增幅都在翻番。

时代周报记者在云南当地了解到,由于玛咖热销,丽江不少农民都种起了玛咖,有的人甚至不惜毁林种玛咖。

如今来看,这种景象早已不见踪影,整个玛咖产业遭遇滑铁卢,大部分去年进入尚未摸清产业情况的农户和企业只能观望。

云南省农科院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副所长薛润光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主要是目前的玛咖产业发展过快,无论是丽江,乃至整个云南全省,发展速度过快,导致供需矛盾问题出现。

公司业绩受损

在玛咖价格遭遇“过山车”的同时,玛咖加工品却价格偏高,着实令人咋舌。

据时代周报记者在多家电商平台上看到,含玛咖的食品和酒水饮料不计其数,仅京东商城上就搜到了4000余个品种,价格在数百元至数千元,以及上万元不等。

5月9日,京东上,一款名为“玛咖酋长玛卡精片黑玛卡玛咖6瓶礼盒装120片10件紫玛咖”的产品,售价达5.9888万元,而其商品毛重仅有100g,平均约598.88元/克。

此外,一款名为“黑金根云南白药生产黑玛卡玛咖精片60片男女用macamaka马卡玛卡玛珈精片100瓶装”的产品,售价高达2.9999万元。

该款产品参数显示,委托企业为云南黑金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南黑金根”),被委托企业为云南白药集团丽江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丽江药业”)。时代周报记者发现,丽江药业系云南白药(000538.SZ)的孙公司。

对于上述玛咖产片为何售价接近3万元,云南白药公司并未予以正面回应,其在回复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云南黑金根与丽江药业只是存在一种委托关系,但前者与云南白药不存在股权关系,“具体相关的产品问题,你得找云南黑金根”。

时代周报记者发现,玛咖在国内风靡的同时,很多资本曾纷纷涉足这一产业,位于丽江市的丽江旅游(002033.SZ)即是其中一家,其主营业务为经营旅游索道及其相关配套服务。

早在2011年,丽江旅游即投资玛咖项目,进入生物产业领域。2011年7月12日,丽江旅游全资子公司龙德公司与格林恒信、华邦制药(002004.SZ)共同出资设立丽江龙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健公司”),从事玛咖项目的运营,三方持股比例分别为40%、30%和30%。

转眼至2015年,龙健公司的经营业绩却不甚理想。丽江旅游年报显示,龙健公司营收为414.19万元,净利润亏损589.91万元。

今年3月10日,丽江旅游在回复投资者疑问时指出,由于玛咖种植面积的增加,去年玛咖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玛咖价格出现了下跌,对龙健公司的经营和业绩产生了一定影响,对公司2015年度的业绩有一定影响,“但由于龙健公司业务不是公司的主营业务,占公司整体资产和收入的比重很小,因此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有限”。

事实上,近来年,为玛咖而来的公司中,还不乏酒类巨头,如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等的身影。

京东上搜索玛咖酒发现,一款名为“千寻玛咖酒39度500ml浓香型白酒”的产品,售价达199元,由宜宾五粮液集团保健酒有限责任公司出品,系五粮液集团的子公司。

近年来,受玛咖产业形势的影响,一些做玛咖饮品的公司正在萌生退意。据媒体报道,广东一家医药上市企业的玛咖饮料项目已在去年暂停。此前,该公司的玛咖饮料原本已开始征名,准备上市。

时代周报记者在广州市区内的多家药店了解到,有不少关于玛咖的相关食品正在促销中,而柜台上包装精美、价格偏高的玛咖礼盒装产品,却鲜有人问津。有销售人员表示,与定价稍高的加工制品相比,玛咖干品更受消费者欢迎,一些普通市民多选择自购服用。

北京鼎臣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史立臣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市面上的玛咖多为食补调养型的产品,零售价太高,目前来看,消费者对玛咖的认知度并不高。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百亿产业重在加工

在玛咖植根于中国的14年时间里,因消费者对其认知度不高,很多不法商家甚至夸大宣传,以吸引眼球,继而赚取巨额利润。

去年,国家食药监总局重拳整治,在官网通报称,山东圣海保健品有限公司的保健食品“益普利生牌玛咖西洋参胶囊(广告中标示名称:玛卡)”。该产品通过报纸和电视媒介发布违法广告,宣称“吃了一年多,记忆力增强了,尿频尿急的毛病没有了,免疫力提高了,血糖也平稳了”等。

来自一些西方国家的科学报告分析称,玛咖能起到增强体力、抗疲劳、调节内分泌系统等功效。而近年来,玛咖的功效一直被人宣传为神奇,功能属性在国内被商家夸大为“养颜、壮阳,提高性能力”等。

长期研究玛咖产业的云南省农科院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副所长薛润光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玛咖本身是一个好东西,它属于食品,并不是药品。

诚然,目前玛咖在国内只有一张“身份证”,即新资源食品。2011年,国家卫计委将玛咖粉列为新资源食品,“任何事情都有局限性,玛咖只是一种功能性的食品,并没有药品的作用”。

在薛润光看来,一些商家在操作过程中,把玛咖的功效夸大了,甚至称它为“伟哥”,“‘伟哥’的功效很快,吃完隔几个小时就有作用,但玛咖不可能有这个作用”。

薛润光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玛咖对人体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能提高免疫力,以及抗疲劳,对生育能力的提高也有帮助,但不是今天吃了,明天就有作用,“它是食品,通过食品的转化和吸收,有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

企业在夸大宣传的同时,还扰乱了市场,这是云南当地政府不愿看到的。丽江市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办公室在研究部署丽江玛咖产业发展工作时发现,有一些不利于玛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因素和“苗头”出现。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基地发展过快,市场对玛咖原料的“消化力”不足,供大于求的情况开始显现。同时,重“数量”,偏“质量”,片面追求面积、产量,忽视了对玛咖原料的品质保障。

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的专家提到,目前云南当地的玛咖种植,存在不规范的问题。薛润光介绍,玛咖只适合在2800—3500米的高海拔地区生长,而在秘鲁原产地,很多玛咖都是产于海拔4000米以上土地。玛咖生产一年一季,或者两年一季。

而现在不少种植户,在低海拔的地区种植玛咖,生产出来的玛咖,混在产自高海拔的玛咖中。

事实上,低海拔地区的玛咖因温度相对较高,易生病虫害,喷洒农药在所难免。而为了增加土地产量,种植户会大量施肥促进玛咖加速生长,亩产量大幅提高。

在多名受访的业内人士看来,玛咖产业未来要形成百亿元产业,在注重质量的同时,还要深入推进深加工产业,而这并不是简单地做个精片,而是更加深入地对玛咖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开发出更多功能性产品。(时代周报记者 吴绵强 发自广州、丽江)


【责任编辑:雨蝶】

数字人民币“双中心”战略:构建全球数字贸易金融强国新征程的核心引擎

在“十五五”规划开局之年,建设金融强国的宏伟蓝图正寻求突破性的战略支点。数字人民币作为金融科技革命的集大成者,其发展已超越支付工具升级的范畴,正通过一场深刻的体系化创新,构建起服务于国家战略的新质金融基础设施。以“双中心”架构为引擎,以“货币桥”为枢纽,数字人民币正在实践中形成一套完整的创新发展模式与价值体系。2025年10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5金融街论坛

场景革命与金融突围:构建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新范式的战略价值

基于国务院场景战略与宁波保税区创新模式的融合价值分析。在国务院“场景战略”的宏大叙事下,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已超越支付工具本身,正演变为重构全球贸易结算体系的战略性基础设施。本文以宁波保税区跨境供应链管理与结算科技有限公司的创新实践为蓝本,剖析其如何通过“港口场景+数字人民币+新型易货”的深度融合,打造了一个规避美元依赖、提升供应链效率的“数字银联”式结算新范式,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数

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加速,外资增配A股趋势明朗

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数量增至913家、外资持仓市值超1500亿元、跨境ETF规模达9160亿元……一系列数据背后,是全球资本对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成效的认可。从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到深化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中国资本市场正稳步扩大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吸引更多长期资本来华展

央行三季度绿色信贷增速17.5% 金融活水精准浇灌美丽中国建设

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发布的2025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绿色贷款规模再创历史新高——截至三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43.5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7.5%,前三季度新增6.47万亿元,成为支撑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金融引擎”。数据跃升:绿色信贷投向精准覆盖关键领域报告显示,绿色贷款增量主要聚焦三大方向: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贷款余额19.29万亿元,前三季度新

迈向“货币星系时代”:地缘变局、数字人民币与制度创新的历史性汇合

我们正站在国际货币体系演进的一个历史性拐点。旧秩序的单极格局正在松动,新秩序的多极轮廓尚未完全定型。在这一宏大叙事中,地缘经济风险的激增是催化剂,数字金融技术的突破是赋能器,而像中国宁波保税区+宁波舟山港口所探索的微观制度创新,则是通往未来的实践先声。这三者的深度交织,共同将人民币国际化推向一个以“多元共存、生态构建与底层革命”为特征的新征程,其价值与意义远超简单的货币份额之争,

资本市场开放再提速!证监会副主席李明:深化制度型开放 筑牢安全发展双防线

将锚定深化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目标,系统推出三大维度开放举措,构建“防风险、强监管、促发展”的协同新格局。此次峰会以“驾驭变局 砥砺前行”为主题,吸引全球顶级金融机构共议开放合作新路径。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再突破李明强调,证监会已正式推出《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工作方案》,从准入管理、投

中国宣布调整对美关税:暂停24%加征,保留10%!

今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正式发布公告,宣布自2025年11月10日13时01分起,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措施作出重大调整,标志着中美经贸磋商取得突破性进展。此次调整既体现了中国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决心,也为全球产业链稳定注入关键动能。核心调整内容直击根据财政部官网发布的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10号,此次调整聚焦两大核心举措:暂停24%加征关税:在原税委会公告2

中美吉隆坡磋商达成三重突破:关税与出口管制双松绑 商务部详解五大共识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30日就中美吉隆坡经贸磋商联合安排答记者问时披露,中美两国元首近期在韩国釜山会晤后,经贸团队于10月25-26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展开第五轮磋商,就海事物流、造船业301措施、关税暂停期等核心议题达成突破性共识。核心成果三大突破美方承诺取消对中国商品(含港澳)加征的10%"芬太尼关税",并将原定11月1日加征的100%关税计划无限期搁置。针对中国商品加征的

科创成长层首航!三家硬科技新锐今日登陆科创板,未盈利企业融资通道再拓宽

10月2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迎来历史性时刻——禾元生物、西安奕材、必贝特三家未盈利科技企业正式挂牌科创板,成为科创板科创成长层首批新注册上市公司。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科创板“1+6”改革成果正式落地,资本市场支持硬科技创新的制度包容性实现重大突破。制度革新破冰,未盈利企业上市路径畅通此次上市是今年6月证监会发布“科创板1+6”政策后,科创成长层迎来的首批新注册企业。根据《

4.36万亿增量“输血”基建!前9月全国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创历史新高,专项债占比超8成

财政部24日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1—9月全国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43615亿元,同比激增35%,创同期历史新高。其中,专项债券占比达84.5%,达36857亿元,成为稳投资、扩内需的核心引擎。这一规模相当于2024年全年GDP的3.5%,凸显财政政策“前置发力”的决心。专项债扛鼎,期限利率双优化从结构看,一般债券6758亿元(占15.5%),专项债券36857亿元

9000亿MLF“巨量补水”!央行创新操作模式释放三大信号,市场直呼“超预期”

10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于10月27日开展9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期限1年,采用“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新机制。此次操作规模创年内新高,较本月到期7000亿元MLF实现净投放2000亿元,叠加10月已通过买断式逆回购投放的1.7万亿元中长期资金,央行本月已向市场注入超2.6万亿元流动性,稳增长政策力度显著加码。从“政策利率工具

人民币国际化再突破!全球交易量飙升至每日8170亿美元,占比达8.5%

国际清算银行(BIS)最新发布的三年一度调查报告显示,人民币全球交易量已飙升至每日8170亿美元,在全球外汇市场交易中占比升至8.5%,较2022年7%的占比大幅提升1.5个百分点,成为全球增幅最大的货币。这一数据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再迈关键一步,其作为全球第五大交易货币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与第四位英镑(占比10.2%)的差距正快速缩小。交易量跃升背后的驱动力本次

数字货币桥:构建跨境支付新纪元的技术架构与标准化创新

分布式账本技术正重塑跨境支付生态,一场从架构到制度的深层变革悄然开启。通过区块链与分布式账本技术(DLT),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项目实现了央行数字货币间的直接交互,将传统跨境支付从数天压缩至秒级,成本降低超50%。

北交所首单中长期科创债落地!5亿资金助力硬科技,利率创年内新低

标志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迈入新阶段。本期债券由银河证券牵头主承销,国泰海通联席承销,发行规模5亿元,期限5年,发行利率仅2.29%,创下今年9月以来全国同期限、同评级债券利率最低纪录。利率创新低:市场资金踊跃认购据北交所披露,本期债券吸引浦发银行、华

货币体系的十字路口:中国路径与数字金融新范式

变革时代的双重可能性当前全球货币体系正面临代币化技术与稳定币浪潮的冲击,这一变革既可能巩固现有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也可能催生全新的金融范式。中国的实践表明,技术本身并非决定性力量,制度设计与国家战略才是塑造未来格局的关键。在两级货币体系与代币化的碰撞中,中国正通过数字人民币与自主金融基础设施的构建,探索一条平衡创新与稳定的独特路径。全球数字金融竞争格局正在重塑,中国选

国开行1900亿元政策性金融工具落地,撬动2.8万亿元总投资

一项旨在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的金融举措正在迅速落地,国家开发银行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在不到20天时间里已投放近1900亿元。国开行9月29日全额出资成立国开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限公司,并实现首批投放271.1亿元。截至10月17日,国开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已投放1893.5亿元,预计可拉动项目总投资2.8万亿元。这一工具的设立源于2025年4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

上市公司治理新规落地,紧盯“关键少数”明年初实施

上市公司治理制度迎来重要升级,新规将于2026年1月1日正式实施,旨在通过对董事、高管和控股股东的全链条监管,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中国证监会于10月17日修订发布《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本次修订针对上市公司“关键少数”——包括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实施全链条监管,致力于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这是证监会贯彻落实《国务

财政部再出重磅!2026年新增地方债限额提前下达,万亿化债新政加速落地

财政部10月17日最新宣布,将提前下达2026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释放万亿级化债资源精准支持重大项目与隐性债务化解,此举被视为“在发展中化债”的里程碑动作。据财政部新闻发布会披露,此轮提前下达的债务限额将重点投向三大领域:重大战略项目:优先保障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确保2026年一季度开工资金需求;存量隐性债务化解:延续“

政策协同发力,四季度经济冲刺收官

经济收官之战全面打响,宏观政策多箭齐发,旨在拉动有效投资、激活大宗消费、推进高水平开放。四季度是全年经济收官的冲刺阶段,更是政策发力的重要窗口期。当前,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宏观政策持续落地,效能不断显现。受访专家认为,全年经济实现平稳运行,预计四季度需要15万亿元左右的投资总量和13万亿元至14万亿元的消费总量。在稳投资、稳消费、稳外贸等领域,增量政策有望密集推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