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几年,创投领域的急速发展成了中国经济的最大亮点,但对于投资人来说,快速前进的道路上也暗含危机:一方面,某些“风口”行业估值过高,泡沫化危机初见端倪;另一方面市场投融资放缓,资本寒冬来袭。作为投资人,如何在现有的局势下发现新的价值洼地?
几天之前,在深圳举办的“2016年中国投资年会”上,包括软银中国资本主管合伙人华平、海通开元董事长张向阳、火山石资本管理合伙人章苏阳、盛山资产创始合伙人甘世雄、松禾资本创始合伙人罗飞在内的五位投资人,就这一议题展开了讨论。
“价值洼地”在不断变化
近年来创投领域风向转变之快,想捕捉“洼地”显然不是那么容易。在软银中国资本主管合伙人华平看来,软银投资领域广及MT、医疗、新材料等各行业,自己并没有从中看出太多洼地。但一些两三年前处于风口的行业,现在却成了投资的洼地。他举了个例子:“某种意义上,无线互联网反而属于洼地了,A轮、B轮、C轮这么多资金进去,很多企业面临困境,估值下来,属于某种意义上的洼地。”
创投领域风口在变,洼地自然也在变。近几年开始重新关注传统行业的海通开元董事长张向阳就正在“反其道而行之”,在他看来,一些传统行业里的大宗商品,比如矿产等,处于资产值被低估的阶段,这其实就是一个洼地。而他关注的另外一种洼地,是未来有高增长潜力,但现阶段估值还偏低的一些行业。
因而,对技术创新情有独钟的盛山资产创始合伙人甘世雄,也将当下创投趋势概括为“冰火两重天”,并拿自己的例子现身说法:“去年四五月份我们投了大概20个项目,主要聚焦在大健康和大数据,我们的大数据又是跟垂直的产业切进去的,原来估值很高的项目现在大大降低,有些甚至降了三分之二,原来比较时髦的移动互联网、P2P、O2O很热,现在可能很冷。”那些真正能解决刚需的技术驱动型项目,可能原来很多人都看不懂,反而估值不一定很高。“基金好募的时候不好投,基金好投的时候不好募,这就是洼地。”他总结道。
价值洼地一直在变,把所有精力都耗在挖掘价值洼地上显然不太现实。火山石资本管理合伙人章苏阳认为,VC不可能把所有的精力放在找洼地上。“任何时候洼地有可能不是你最主要的工作,因为总体来讲,不可能超过50%以上投的项目都在洼地上,这点在理论上成立,实践上是很难成立的。”章苏阳说道。他认为,投资人最多的工作应该是找到未来有发展前景,但处于正常价格水平的公司,不可能把所有的精力放在找洼地上。
技术创新被广泛看好
不论未来的价值洼地会出现在哪个领域,在讨论中,几位投资人不约而同地对技术创新型公司表现出了浓厚兴趣。
章苏阳认为,今后大规模以模式创新为主的创业可能会越来越少,“从近两年的趋势来看,大概有这么几个趋势值得重视的:一是大规模以模式创新为主的互联网创业,基本上可能性已经比较少了,差不多全给中国人干完了,连剪指甲和洗脚都上门了,基本上搞得差不多了,现在有一个趋势,从大互联网公司开始,逐步在向下延伸,比如说谷歌也好,国内的阿里也好,都不把自己叫做互联网公司而叫数据公司。”他分析道
看到技术型创新潜力的不只章苏阳一个。软银中国一向偏爱技术创新型公司,软银中国资本主管合伙人华平将自己投资的大方向概括为三大领域,一是广义的TMT领域,特别是其中的技术创新型企业;二是医疗健康,比如移动医疗、精准医疗等,三是行业内关注并不多的新材料。虽然围绕技术方面的投资还比较谨慎,但他对中国的技术创新总体持乐观态度。
同样,学汽车设计出身的甘世雄,基于自己的“技术型”背景和团队的DNA,将关注点放在了大健康和大数据两大领域。在大数据领域,他希望未来能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切入各个垂直细分领域。
同样看重技术创新的罗飞对此进行了一个总结,他认为洼地其实是相对的。对于投资人来讲,投资还要回到投资的本质,考察创业者技术和团队的配置情况。他表示,这几年都在围绕技术路径选择投资的配置。 “在这十年中,实际上有很多优秀的团队在这十年做了很多默默的努力,这个角度来看,是有很多所谓的洼地价值。”这两年,他看到很多以天价融资的项目,这一方面说明资金的相对充裕,另一方面说明了项目的稀缺。但稀缺项目长远发展,还是要靠技术的积累和优秀的团队,毕竟这才是投资的本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