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蔬果“美颜术”豆芽成使用重灾区 网络违规出售保险粉

129262059_14725141516911n.jpg

焦亚硫酸钠常用来给蔬果漂白、防腐。图/视觉中国

近日,广州警方查处了9个违法使用化学添加剂为新鲜蔬果进行“美颜”的黑窝点。由于去皮蔬果容易氧化变黄、变酸,嫌疑人于是非法使用“保险粉”对其浸泡,以达到漂白、防腐的“美颜”效果,进而售价翻倍。

近些年,蔬果“美颜术”层出不穷,不仅有“催长素”、“催红素”、“膨大素”、防腐剂等产品,还出现了染色、打蜡、漂白等手段,令消费者望而生畏。

新京报记者近日探访发现,蔬果“美颜剂”很容易通过网络购买到。专家认为,蔬果“美颜术”的泛滥与消费者“以貌取果”的消费习惯有关,而超出国家许可范围违法使用化学制剂存在巨大食品安全风险。

低投入高产出“保险粉”常给豆芽“美颜”

广州警方此次查获的“保险粉”等非新鲜食品化学添加剂达450公斤。据经权威机构检测,现场缴获的去皮马蹄和芋头均存在二氧化硫严重超标的现象,而每斤“保险粉”的售价仅为3-4元。

新京报记者梳理2013年以来的判决文书发现,与违法添加“保险粉”相关的案件共有40多起,共涉及陕西、河南、山东等12个省份,涉案金额最高达140万元。

从用途上看,“保险粉”主要被不法商贩用于泡制豆芽、腐竹、河粉、板栗等食品,其中在豆芽生产过程中使用最为普遍。据介绍,其作用是使豆芽更加亮白、无根、异常粗壮且不易腐烂,产量可提高一倍以上。

北京市食品工业研究所研究员李刚表示,“保险粉”的化学名称是“连二亚硫酸钠”,是一种工业上经常使用的漂白剂。如果用达不到食品级要求的原料对蔬果等进行漂白,可能有重金属残留,造成食用者腹痛、呕吐等健康危害。

而与“连二亚硫酸钠”类似的焦亚硫酸钠、低亚硫酸钠等漂白剂、防腐剂等,国标显示允许添加于蜜饯凉果、葡萄酒等,但需严格控制用量及用法,如果导致食品中二氧化硫含量严重超标将构成刑事犯罪。

“保险粉”横行电商可延长果蔬保质期2-3个月

新京报记者在电商平台发现,多家店铺标注销售“保险粉”、“蔬菜、水果保鲜剂”、“豆芽增白剂”等化学产品。这些“保险粉”每斤价格在2.5元-3.6元间,且商家大多无法提供“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等信息。而按照规定,生产销售食品添加剂需提供相关特别许可证。

“很多水果商都来购买保险粉。”一位商家表示,其售卖的是食用级“保险粉”,能延长保质期。每公斤果蔬用0.3-1克“保险粉”加水稀释喷洒或浸泡后即可,且无需二次冲洗,浸泡后对果蔬外观、味道不会有影响。该店铺页面信息显示,其近期订单数已达350多笔。

在买家评价中,有顾客称“保险粉”漂白豆芽没有效果,店家回复称焦亚硫酸钠用于食品漂白不能单独使用,必须添加柠檬酸或者稀盐酸,而用作防腐剂、抗氧化剂或护色剂时可以单独使用,不过有相关使用剂量的规定。

记者以果蔬店老板身份咨询另一家商铺得知,“保鲜剂”能够延长果蔬保质期达2-3个月,而1斤水里添加3克产品即可。店家透露,很多客户都用“保险粉”来浸泡食品,除了削皮芋头、藕片,还用在山药、贝类等食品上。

在市场探访中,新京报记者发现,相对于苹果、橙子等打蜡的情况,普通消费者通常更难判断所选购的水果是否曾经过防腐剂、漂白剂等处理。“很多用过添加剂的水果从外观、味道上很难发现明显差别。”一位从事20年水果生意的业内人士告诉新京报记者。

■ 常见蔬果“美颜术”

1 漂白

案例:2015年,邯郸市公安局查获100多箱用硫黄熏制的银耳。经过熏制的银耳外表雪白,颇具卖相,但有明显二氧化硫气味。送检结果显示,这些银耳中二氧化硫含量超标至少10倍。

解析: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范志红指出,用食品级硫黄等漂白黄花菜、银耳、干辣椒、杏干等都是合法的,只是残留量不能超标。工业硫黄由于含有较多的重金属,对人体的危害尤其严重。

除了保险粉、硫黄,常见的漂白剂还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氯、双氧水等。济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任皞表示,根据现行国家标准规定,双氧水在最终产品中不得检出。根据相关文献数据,3%的双氧水无论口服还是皮肤接触都不会产生严重毒性,但10%至30%的双氧水会导致口腔、气管、胃、皮肤的轻度灼伤。

2 打蜡

案例:据媒体报道,2009年,河南地区发现一些商贩为给成色不好的橙子增加卖相,在表皮使用工业石蜡,并添加了胭脂红等色素。今年年初,执法人员在福建市场发现一些不法商贩使用工业蜡给苹果表皮打蜡,并用色素为草莓着色。

解析: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曹雁平表示,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允许给鲜水果表面打蜡,但必须使用规定的添加剂,且须符合食品级添加剂的标准。如果使用工业用蜡则属于违法行为,会对食品安全造成危害。

浙江万里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教授吴月燕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水果打蜡不仅能让水果好看,还能延长保质期,打蜡后病菌也不容易侵入。

3 染色

案例:2014年,兰州市农监中心对市场上销售的巴西柑、脐橙、寿柑等进行抽检发现,有5个样品涉嫌染色问题。

解析:常见的食品级染色剂还有胭脂红等。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吴朝霞表示,“胭脂红”被用于食品着色,只允许在规定含量内使用,多用于饮料和点心类。此外,一些不法商贩还非法使用苏丹红、橘子红二号等染色剂。苏丹红含有致癌物质,橘子红二号也是明令禁用的。

中山大学预防医学研究所副所长蒋卓勤表示,使用着色剂对水果进行染色是不允许的。染色掩盖了水果的真实外观,目的是掩盖掉水果的缺点,以达到欺骗消费者的目的,而食品添加剂使用的一大原则是不能掩盖食物的缺点。

建议

挑选蔬果不能只看“颜值”

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新鲜蔬果,如何辨别使用了非法添加的“美颜”蔬果?专家建议,挑选水果不要只看“颜值”。对于外观异常美观、洁白或带有刺激性气味的蔬果尽量不要购买。

广安门医院食疗营养部主任王宜:漂白剂只有进入食品之后才能发挥作用,所以使用了漂白剂的蔬果其有害物质残留量较高,最后可能进入人体。所以消费者应该尽量挑选原色食品,切忌购买颜色太白的食品。

中山大学预防医学研究所副所长蒋卓勤:为避免买到使用了违规添加剂的蔬菜、水果,消费者可尽量购买新鲜的、完整的、少加工的蔬果,对于外观太过漂亮或超出本身气味的水果要警惕。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曹雁平:按照规定,食品添加剂的生产者需要有专门的生产许可证。因此,为避免买到不符合国家标准的食品添加剂,可在购买前索取其生产许可证。(记者 王叔坤 实习生 唐煜)


【责任编辑:雨蝶】

数字人民币“双中心”战略:构建全球数字贸易金融强国新征程的核心引擎

在“十五五”规划开局之年,建设金融强国的宏伟蓝图正寻求突破性的战略支点。数字人民币作为金融科技革命的集大成者,其发展已超越支付工具升级的范畴,正通过一场深刻的体系化创新,构建起服务于国家战略的新质金融基础设施。以“双中心”架构为引擎,以“货币桥”为枢纽,数字人民币正在实践中形成一套完整的创新发展模式与价值体系。2025年10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5金融街论坛

场景革命与金融突围:构建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新范式的战略价值

基于国务院场景战略与宁波保税区创新模式的融合价值分析。在国务院“场景战略”的宏大叙事下,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已超越支付工具本身,正演变为重构全球贸易结算体系的战略性基础设施。本文以宁波保税区跨境供应链管理与结算科技有限公司的创新实践为蓝本,剖析其如何通过“港口场景+数字人民币+新型易货”的深度融合,打造了一个规避美元依赖、提升供应链效率的“数字银联”式结算新范式,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数

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加速,外资增配A股趋势明朗

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数量增至913家、外资持仓市值超1500亿元、跨境ETF规模达9160亿元……一系列数据背后,是全球资本对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成效的认可。从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到深化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中国资本市场正稳步扩大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吸引更多长期资本来华展

央行三季度绿色信贷增速17.5% 金融活水精准浇灌美丽中国建设

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发布的2025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绿色贷款规模再创历史新高——截至三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43.5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7.5%,前三季度新增6.47万亿元,成为支撑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金融引擎”。数据跃升:绿色信贷投向精准覆盖关键领域报告显示,绿色贷款增量主要聚焦三大方向: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贷款余额19.29万亿元,前三季度新

迈向“货币星系时代”:地缘变局、数字人民币与制度创新的历史性汇合

我们正站在国际货币体系演进的一个历史性拐点。旧秩序的单极格局正在松动,新秩序的多极轮廓尚未完全定型。在这一宏大叙事中,地缘经济风险的激增是催化剂,数字金融技术的突破是赋能器,而像中国宁波保税区+宁波舟山港口所探索的微观制度创新,则是通往未来的实践先声。这三者的深度交织,共同将人民币国际化推向一个以“多元共存、生态构建与底层革命”为特征的新征程,其价值与意义远超简单的货币份额之争,

资本市场开放再提速!证监会副主席李明:深化制度型开放 筑牢安全发展双防线

将锚定深化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目标,系统推出三大维度开放举措,构建“防风险、强监管、促发展”的协同新格局。此次峰会以“驾驭变局 砥砺前行”为主题,吸引全球顶级金融机构共议开放合作新路径。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再突破李明强调,证监会已正式推出《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工作方案》,从准入管理、投

中国宣布调整对美关税:暂停24%加征,保留10%!

今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正式发布公告,宣布自2025年11月10日13时01分起,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措施作出重大调整,标志着中美经贸磋商取得突破性进展。此次调整既体现了中国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决心,也为全球产业链稳定注入关键动能。核心调整内容直击根据财政部官网发布的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10号,此次调整聚焦两大核心举措:暂停24%加征关税:在原税委会公告2

中美吉隆坡磋商达成三重突破:关税与出口管制双松绑 商务部详解五大共识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30日就中美吉隆坡经贸磋商联合安排答记者问时披露,中美两国元首近期在韩国釜山会晤后,经贸团队于10月25-26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展开第五轮磋商,就海事物流、造船业301措施、关税暂停期等核心议题达成突破性共识。核心成果三大突破美方承诺取消对中国商品(含港澳)加征的10%"芬太尼关税",并将原定11月1日加征的100%关税计划无限期搁置。针对中国商品加征的

科创成长层首航!三家硬科技新锐今日登陆科创板,未盈利企业融资通道再拓宽

10月2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迎来历史性时刻——禾元生物、西安奕材、必贝特三家未盈利科技企业正式挂牌科创板,成为科创板科创成长层首批新注册上市公司。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科创板“1+6”改革成果正式落地,资本市场支持硬科技创新的制度包容性实现重大突破。制度革新破冰,未盈利企业上市路径畅通此次上市是今年6月证监会发布“科创板1+6”政策后,科创成长层迎来的首批新注册企业。根据《

4.36万亿增量“输血”基建!前9月全国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创历史新高,专项债占比超8成

财政部24日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1—9月全国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43615亿元,同比激增35%,创同期历史新高。其中,专项债券占比达84.5%,达36857亿元,成为稳投资、扩内需的核心引擎。这一规模相当于2024年全年GDP的3.5%,凸显财政政策“前置发力”的决心。专项债扛鼎,期限利率双优化从结构看,一般债券6758亿元(占15.5%),专项债券36857亿元

9000亿MLF“巨量补水”!央行创新操作模式释放三大信号,市场直呼“超预期”

10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于10月27日开展9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期限1年,采用“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新机制。此次操作规模创年内新高,较本月到期7000亿元MLF实现净投放2000亿元,叠加10月已通过买断式逆回购投放的1.7万亿元中长期资金,央行本月已向市场注入超2.6万亿元流动性,稳增长政策力度显著加码。从“政策利率工具

人民币国际化再突破!全球交易量飙升至每日8170亿美元,占比达8.5%

国际清算银行(BIS)最新发布的三年一度调查报告显示,人民币全球交易量已飙升至每日8170亿美元,在全球外汇市场交易中占比升至8.5%,较2022年7%的占比大幅提升1.5个百分点,成为全球增幅最大的货币。这一数据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再迈关键一步,其作为全球第五大交易货币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与第四位英镑(占比10.2%)的差距正快速缩小。交易量跃升背后的驱动力本次

数字货币桥:构建跨境支付新纪元的技术架构与标准化创新

分布式账本技术正重塑跨境支付生态,一场从架构到制度的深层变革悄然开启。通过区块链与分布式账本技术(DLT),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项目实现了央行数字货币间的直接交互,将传统跨境支付从数天压缩至秒级,成本降低超50%。

北交所首单中长期科创债落地!5亿资金助力硬科技,利率创年内新低

标志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迈入新阶段。本期债券由银河证券牵头主承销,国泰海通联席承销,发行规模5亿元,期限5年,发行利率仅2.29%,创下今年9月以来全国同期限、同评级债券利率最低纪录。利率创新低:市场资金踊跃认购据北交所披露,本期债券吸引浦发银行、华

货币体系的十字路口:中国路径与数字金融新范式

变革时代的双重可能性当前全球货币体系正面临代币化技术与稳定币浪潮的冲击,这一变革既可能巩固现有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也可能催生全新的金融范式。中国的实践表明,技术本身并非决定性力量,制度设计与国家战略才是塑造未来格局的关键。在两级货币体系与代币化的碰撞中,中国正通过数字人民币与自主金融基础设施的构建,探索一条平衡创新与稳定的独特路径。全球数字金融竞争格局正在重塑,中国选

国开行1900亿元政策性金融工具落地,撬动2.8万亿元总投资

一项旨在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的金融举措正在迅速落地,国家开发银行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在不到20天时间里已投放近1900亿元。国开行9月29日全额出资成立国开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限公司,并实现首批投放271.1亿元。截至10月17日,国开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已投放1893.5亿元,预计可拉动项目总投资2.8万亿元。这一工具的设立源于2025年4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

上市公司治理新规落地,紧盯“关键少数”明年初实施

上市公司治理制度迎来重要升级,新规将于2026年1月1日正式实施,旨在通过对董事、高管和控股股东的全链条监管,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中国证监会于10月17日修订发布《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本次修订针对上市公司“关键少数”——包括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实施全链条监管,致力于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这是证监会贯彻落实《国务

财政部再出重磅!2026年新增地方债限额提前下达,万亿化债新政加速落地

财政部10月17日最新宣布,将提前下达2026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释放万亿级化债资源精准支持重大项目与隐性债务化解,此举被视为“在发展中化债”的里程碑动作。据财政部新闻发布会披露,此轮提前下达的债务限额将重点投向三大领域:重大战略项目:优先保障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确保2026年一季度开工资金需求;存量隐性债务化解:延续“

政策协同发力,四季度经济冲刺收官

经济收官之战全面打响,宏观政策多箭齐发,旨在拉动有效投资、激活大宗消费、推进高水平开放。四季度是全年经济收官的冲刺阶段,更是政策发力的重要窗口期。当前,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宏观政策持续落地,效能不断显现。受访专家认为,全年经济实现平稳运行,预计四季度需要15万亿元左右的投资总量和13万亿元至14万亿元的消费总量。在稳投资、稳消费、稳外贸等领域,增量政策有望密集推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