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养老金入市快了!21家证券投资管理机构名单公布

140749904.jpg

基本养老金距离入市再近一步。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12月6日发布公告称,根据《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和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相关评审规定,经过严格的评审程序,评出了21家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证券投资管理机构。

上述名单包括14家基金管理公司、6家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及1家券商。据基金业内人士预期,该名单公布后,入选的投资管理机构还将与全国社保就具体管理产品的合同进行磋商,并签署管理合同。由于此前相关管理人都有社保或年金管理经验,预计后续的沟通工作不会延续很长时间。最快明年初,基本养老金就可以进入正式运作阶段。

七阶段评审筛选出21家机构

根据公告,此次入选的21家机构中,包括14家基金管理公司、6家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和1家券商。这个比例恰好印证了目前专业化资产管理市场的行业格局,即基金管理公司占据大半壁江山,保险和券商依托资源禀赋和投管能力分别占据重要份额。

根据统计,入选的21家机构中,有15家基金公司和券商拥有社保投资管理人资格,有18家基金券商和保险资管机构拥有年金投资管理人资格,有12家机构同时具备社保和年金管理资格。此次获得基本养老金管理资格后,这12家机构有望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牌照”资产管理机构。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是广大群众的“养命钱”,也是重要的公共资金。此次入围的21家机构将担负起首批养老金组合的管理重任,因此这个名单的筛选和评审格外慎重。

根据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发布的相关公告,此次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证券投资管理机构的评审程序包括:评审公告、申请提交、申请受理、专家评审、社保基金会审定、结果公告、监管部门备案七个阶段。

此次入围的候选机构的基本要求是,具有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境内证券投资管理经验或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经验,且最近3年实际管理相关基金,最近3年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最近3年未受到监管部门重大处罚等要求。

符合上述条件的机构,方有资格上报申请意向函和相关证明材料。社保基金会对按时提交申请材料的机构进行条件审查,受理符合条件的机构申请,并发放调查问卷。此后,社保基金会按有关规定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对申请机构进行了评审。

最关键的评审于上周进行,根据参与评审的投资管理机构透露,在现场,评审高度关注申请机构的长期业绩表现及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程度。

诸如,管理团队投资哲学是否符合“长期稳健”的标准,资产管理规模是否“有机增长”,公司的风控是否完善,治理结构及激励机制是否适合管“长线资金”等问题也是评选专家高度关注的核心问题。

正是在这一系列严苛的评审筛选过程下,21家投资机构脱颖而出,获得基本养老金证券投资管理机构的资格。

养老金将成资本市场“压舱石”

那么,作为资本市场的“新生力量”,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究竟能为A股带来多大增量呢?

有保险公司内部粗略估算,按照人社部在新闻发布会中提到过的信息,全国可纳入投资运营的基本养老金共计2万亿元左右,参考之前企业年金基金和社保基金的投资比例来看,预估基本养老金首次入市比例约在10%。

“在实际运作上,预估第一批委托省份约3至5个省(市),委托总规模约在2000亿至3000亿元,按照10%比例入市,估计首批进入A股的基本养老金规模200亿至300亿元。”上述专家表示。

为确保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近年来,我国构建并在不断完善养老金三支柱体系,即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其中企业年金是企业自主决定是否建立、职业年金是针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强制性补充养老保险)、第三支柱个人储蓄养老(如酝酿推出的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等。

目前,养老金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均已实现市场化投资运作,随着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首批投管机构名单的公布,养老金第一支柱也将开启市场化之旅。此外,根据此前的初步规划,未来即将推出的第三支柱,也将延续第一、第二支柱的基本治理结构。由于与第一、第二支柱存在相同的保值增值诉求,预计第三支柱的投资风格也有望延续第一、第二支柱的长期稳健基调,投资类别以及各类别的投资比例限定,预计也会保持一致。

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保险业资深人士表示,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养老金是各类要素市场的长线资金,不仅支撑了资本市场几十年的长期稳定发展,同时也支撑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在我国三支柱养老资产配置中,的确应该全面市场化,科学、综合、审慎地配置适量的资金在股市。这种‘长钱’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基石,也是资本市场良性发展的压舱石。”

业内专家认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正式运作后,将增加权益投资的类别,长期来看有着积极的正面影响,主要体现为:第一,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将成为资本市场长期资金的稳定来源,形成A股价值发现和价值投资的稳定基石,倡导追求长期收益的投资理念;第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股市将扩大机构投资者队伍,投资者结构将由目前“散户为主”逐渐向成熟市场的“机构为主”转变;第三,有利于减少股指波动的幅度和市场投机成分,遏制市场大起大落。


【责任编辑:雨蝶】

数字人民币“双中心”战略:构建全球数字贸易金融强国新征程的核心引擎

在“十五五”规划开局之年,建设金融强国的宏伟蓝图正寻求突破性的战略支点。数字人民币作为金融科技革命的集大成者,其发展已超越支付工具升级的范畴,正通过一场深刻的体系化创新,构建起服务于国家战略的新质金融基础设施。以“双中心”架构为引擎,以“货币桥”为枢纽,数字人民币正在实践中形成一套完整的创新发展模式与价值体系。2025年10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5金融街论坛

场景革命与金融突围:构建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新范式的战略价值

基于国务院场景战略与宁波保税区创新模式的融合价值分析。在国务院“场景战略”的宏大叙事下,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已超越支付工具本身,正演变为重构全球贸易结算体系的战略性基础设施。本文以宁波保税区跨境供应链管理与结算科技有限公司的创新实践为蓝本,剖析其如何通过“港口场景+数字人民币+新型易货”的深度融合,打造了一个规避美元依赖、提升供应链效率的“数字银联”式结算新范式,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数

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加速,外资增配A股趋势明朗

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数量增至913家、外资持仓市值超1500亿元、跨境ETF规模达9160亿元……一系列数据背后,是全球资本对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成效的认可。从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到深化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中国资本市场正稳步扩大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吸引更多长期资本来华展

央行三季度绿色信贷增速17.5% 金融活水精准浇灌美丽中国建设

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发布的2025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绿色贷款规模再创历史新高——截至三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43.5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7.5%,前三季度新增6.47万亿元,成为支撑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金融引擎”。数据跃升:绿色信贷投向精准覆盖关键领域报告显示,绿色贷款增量主要聚焦三大方向: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贷款余额19.29万亿元,前三季度新

迈向“货币星系时代”:地缘变局、数字人民币与制度创新的历史性汇合

我们正站在国际货币体系演进的一个历史性拐点。旧秩序的单极格局正在松动,新秩序的多极轮廓尚未完全定型。在这一宏大叙事中,地缘经济风险的激增是催化剂,数字金融技术的突破是赋能器,而像中国宁波保税区+宁波舟山港口所探索的微观制度创新,则是通往未来的实践先声。这三者的深度交织,共同将人民币国际化推向一个以“多元共存、生态构建与底层革命”为特征的新征程,其价值与意义远超简单的货币份额之争,

资本市场开放再提速!证监会副主席李明:深化制度型开放 筑牢安全发展双防线

将锚定深化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目标,系统推出三大维度开放举措,构建“防风险、强监管、促发展”的协同新格局。此次峰会以“驾驭变局 砥砺前行”为主题,吸引全球顶级金融机构共议开放合作新路径。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再突破李明强调,证监会已正式推出《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工作方案》,从准入管理、投

中国宣布调整对美关税:暂停24%加征,保留10%!

今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正式发布公告,宣布自2025年11月10日13时01分起,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措施作出重大调整,标志着中美经贸磋商取得突破性进展。此次调整既体现了中国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决心,也为全球产业链稳定注入关键动能。核心调整内容直击根据财政部官网发布的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10号,此次调整聚焦两大核心举措:暂停24%加征关税:在原税委会公告2

中美吉隆坡磋商达成三重突破:关税与出口管制双松绑 商务部详解五大共识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30日就中美吉隆坡经贸磋商联合安排答记者问时披露,中美两国元首近期在韩国釜山会晤后,经贸团队于10月25-26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展开第五轮磋商,就海事物流、造船业301措施、关税暂停期等核心议题达成突破性共识。核心成果三大突破美方承诺取消对中国商品(含港澳)加征的10%"芬太尼关税",并将原定11月1日加征的100%关税计划无限期搁置。针对中国商品加征的

科创成长层首航!三家硬科技新锐今日登陆科创板,未盈利企业融资通道再拓宽

10月2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迎来历史性时刻——禾元生物、西安奕材、必贝特三家未盈利科技企业正式挂牌科创板,成为科创板科创成长层首批新注册上市公司。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科创板“1+6”改革成果正式落地,资本市场支持硬科技创新的制度包容性实现重大突破。制度革新破冰,未盈利企业上市路径畅通此次上市是今年6月证监会发布“科创板1+6”政策后,科创成长层迎来的首批新注册企业。根据《

4.36万亿增量“输血”基建!前9月全国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创历史新高,专项债占比超8成

财政部24日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1—9月全国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43615亿元,同比激增35%,创同期历史新高。其中,专项债券占比达84.5%,达36857亿元,成为稳投资、扩内需的核心引擎。这一规模相当于2024年全年GDP的3.5%,凸显财政政策“前置发力”的决心。专项债扛鼎,期限利率双优化从结构看,一般债券6758亿元(占15.5%),专项债券36857亿元

9000亿MLF“巨量补水”!央行创新操作模式释放三大信号,市场直呼“超预期”

10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于10月27日开展9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期限1年,采用“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新机制。此次操作规模创年内新高,较本月到期7000亿元MLF实现净投放2000亿元,叠加10月已通过买断式逆回购投放的1.7万亿元中长期资金,央行本月已向市场注入超2.6万亿元流动性,稳增长政策力度显著加码。从“政策利率工具

人民币国际化再突破!全球交易量飙升至每日8170亿美元,占比达8.5%

国际清算银行(BIS)最新发布的三年一度调查报告显示,人民币全球交易量已飙升至每日8170亿美元,在全球外汇市场交易中占比升至8.5%,较2022年7%的占比大幅提升1.5个百分点,成为全球增幅最大的货币。这一数据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再迈关键一步,其作为全球第五大交易货币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与第四位英镑(占比10.2%)的差距正快速缩小。交易量跃升背后的驱动力本次

数字货币桥:构建跨境支付新纪元的技术架构与标准化创新

分布式账本技术正重塑跨境支付生态,一场从架构到制度的深层变革悄然开启。通过区块链与分布式账本技术(DLT),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项目实现了央行数字货币间的直接交互,将传统跨境支付从数天压缩至秒级,成本降低超50%。

北交所首单中长期科创债落地!5亿资金助力硬科技,利率创年内新低

标志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迈入新阶段。本期债券由银河证券牵头主承销,国泰海通联席承销,发行规模5亿元,期限5年,发行利率仅2.29%,创下今年9月以来全国同期限、同评级债券利率最低纪录。利率创新低:市场资金踊跃认购据北交所披露,本期债券吸引浦发银行、华

货币体系的十字路口:中国路径与数字金融新范式

变革时代的双重可能性当前全球货币体系正面临代币化技术与稳定币浪潮的冲击,这一变革既可能巩固现有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也可能催生全新的金融范式。中国的实践表明,技术本身并非决定性力量,制度设计与国家战略才是塑造未来格局的关键。在两级货币体系与代币化的碰撞中,中国正通过数字人民币与自主金融基础设施的构建,探索一条平衡创新与稳定的独特路径。全球数字金融竞争格局正在重塑,中国选

国开行1900亿元政策性金融工具落地,撬动2.8万亿元总投资

一项旨在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的金融举措正在迅速落地,国家开发银行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在不到20天时间里已投放近1900亿元。国开行9月29日全额出资成立国开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限公司,并实现首批投放271.1亿元。截至10月17日,国开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已投放1893.5亿元,预计可拉动项目总投资2.8万亿元。这一工具的设立源于2025年4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

上市公司治理新规落地,紧盯“关键少数”明年初实施

上市公司治理制度迎来重要升级,新规将于2026年1月1日正式实施,旨在通过对董事、高管和控股股东的全链条监管,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中国证监会于10月17日修订发布《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本次修订针对上市公司“关键少数”——包括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实施全链条监管,致力于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这是证监会贯彻落实《国务

财政部再出重磅!2026年新增地方债限额提前下达,万亿化债新政加速落地

财政部10月17日最新宣布,将提前下达2026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释放万亿级化债资源精准支持重大项目与隐性债务化解,此举被视为“在发展中化债”的里程碑动作。据财政部新闻发布会披露,此轮提前下达的债务限额将重点投向三大领域:重大战略项目:优先保障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确保2026年一季度开工资金需求;存量隐性债务化解:延续“

政策协同发力,四季度经济冲刺收官

经济收官之战全面打响,宏观政策多箭齐发,旨在拉动有效投资、激活大宗消费、推进高水平开放。四季度是全年经济收官的冲刺阶段,更是政策发力的重要窗口期。当前,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宏观政策持续落地,效能不断显现。受访专家认为,全年经济实现平稳运行,预计四季度需要15万亿元左右的投资总量和13万亿元至14万亿元的消费总量。在稳投资、稳消费、稳外贸等领域,增量政策有望密集推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