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革依然是今年两会的热点话题。在今年两会上,刘明康、傅成玉、奚国华……这些曾担任过大型国企董事长的“老领导”们,更愿意说的是自己对“国资流失”质疑的思考。
“有的国企,把一些自己管不好的‘坏资产’‘烂资产’也抓在手上不敢卖,不敢盘活,一盘活就害怕别人告状说这是‘国有资产流失’。这个帽子可不小。”全国政协委员、银监会原主席刘明康这样说。
在两会发言讨论中,有政协委员反映,有些国企因担心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而拖慢改革进程。
傅成玉3月8日表示,目前国企改革存在“上热下冷”的情况——政府忙于改革,国企则一直在等待。傅成玉表示,要防止把改革的“歼灭战”拖成“持久战”。
在刘明康看来,按照市场规律,有的坏资产就必须卖掉。他以自己曾任董事长的中国光大集团为例表示:“当时光大在做手表,把日本的机芯买过来,做个盒子就成了光大手表。我问这家公司当时的领导,光大什么时候能超过精工、浪琴呢?有战略规划吗?没有人吭声。”刘明康认为,像这样的企业就要“流失掉”,不能握在手上。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移动原董事长奚国华也在小组讨论的发言中举例称,2010年,中国移动认购浦发银行20%股权。中国移动持有的浦发银行股份,每年可以贡献1%左右的利润。“但审计不看利润增了多少,只看现在这20%的股权比买的时候价格更低。因此,每年审计都给加一条‘国有资产流失’,让我们很难受。”奚国华说。
中国政法大学破产法与企业重组研究中心主任李曙光向记者表示:“市场定价的波动难以判断国有资产是否流失。我建议可以多从国有资产是否受损这个角度考虑,这主要审查交易过程中有无内幕交易、关联交易等。这样可以将经济问题、定价问题转变成法律问题。如果没有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就不应该被认为是国资流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