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能够反映险资支持实体经济规模的债权计划等各类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的注册规模,由2014年的3800亿元降至2706亿元,而部分地方数据亦显示,2015年度引入险资规模明显少于2014年。
综合业内的分析,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各地出现资产荒、项目荒,实体经济中的优质项目已成稀缺资源;另一方面,风格稳健的险资对项目增信和收益的要求较高,这在利率下行趋势下使其在融资类项目的激烈竞争中处于弱势。 包括广东、北京、四川、安徽、江苏等地,都进行过基础设施领域重大项目融资需求与保险资金的对接会议。但在地方眼中,引入险资并不容易,险资仍然谨慎,对接会的举办,距离保险资金投资落地,都还有一定距离。
由于险资具有规模大、期限长追求稳健收益的特点,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需求的资金高度吻合,因此各地都希望引入险资,保监会也鼓励和支持险资在风险可控、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以多种方式参与各地的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建设。
“(年度产品注册规模)从接近4000亿元,整体下降了1000亿元,但是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保险资管协会相关负责人称,2015年有2700亿元的注册规模仍是出乎意料的,其预计,今年保险资管产品注册发行工作面临的市场环境将更艰难。
保险资管协会去年12月份对保险资管行业进行调研后的一个结论是,在利率维持下行趋势且财政部数万亿元地方债务置换有效降低地方融资成本的情况下,险资相对较高的融资成本,对优质融资方缺乏吸引力。
【责任编辑:赵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