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监管重拳打击以假乱真 股市“打假”正在进行时

新华社上海3月14日电 题:监管重拳打击以假乱真 股市“打假”正在进行时  新华社记者潘清

“过段时间,大家还会看到证监会公布有影响力的案子。”不久前,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的表态掷地有声。突击保壳,“忽悠式”重组,欺诈发行……伴随形形色色的以假乱真行为进入监管视野,重拳已然出击。A股市场“打假”正在进行时。

虚假扭亏:“突击保壳”遭质询

近期A股年报密集披露,上市公司迎来业绩证伪期。截至3月8日,30多家公司相继发布公告警示退市风险的同时,40多家公司预告2016年度业绩扭亏。业界预计,今年ST公司大面积“摘星”或成大概率事件。

即将告别“ST”称号的公司中,有些是经营状况改善或资产重组成功后的真盈利,有些却是依靠变卖资产等方式实现“突击保壳”的假扭亏。

近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发文,直斥部分上市公司通过年末突击进行重大交易,规避连续亏损戴帽、暂停上市以至退市命运的做法。

在被深交所不点名批评的三家公司中,*ST珠江2014年、2015年连续亏损,且2015年末净资产为负,面临暂停上市风险。2016年第四季度公司通过公开挂牌方式,以远高于评估值的价格向关联公司转让旗下万嘉酒店股权,从而神奇地“扭亏为盈”。

借助各种花招虚假扭亏,保住的是常年混迹于A股的一批“不死鸟”,损害的却是股市正常的定价机制和新陈代谢功能。种种乱象已经引起监管层的高度重视。包括*ST珠江在内,多家上市公司因“突击保壳”遭到沪深交易所质询。

深交所方面表示,将进一步强化对年末资产出售、重大资产重组等交易事项的监管力度,密切关注会计处理合规性,以及高溢价变卖资产、关联方潜在利益输送等利润操纵行为,对年报事后审查中发现的违规行为将一查到底、严肃处理。

“忽悠式”重组:监管重拳已出击

利用虚增收入、存款等种种恶劣手段,浙江九好网络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将自己包装成价值37.1亿元的“优良资产”,试图通过与鞍重股份的重组达到借壳上市目的。这起“忽悠式”重组的典型案例近日遭到监管部门顶格处罚。

3月10日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透露,拟对此案违法主体罚款合计439万元,同时对九好集团造假行为主要责任人等人采取终身禁入或5至10年不等的市场禁入处罚。

事实上,形形色色的忽悠式重组在A股市场并不鲜见。在许多“假重组、真套现”的案例中,上市公司异化成了利益各方玩弄资本游戏的工具。

去年9月,证监会修订发布《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严格限制并购配套融资,并对并购重组伴生的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今年1月,证监会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强并购重组监管,持续完善相关制度规则,重点遏制“忽悠式”“跟风式”和盲目跨界重组。

2月26日,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态,过段时间,大家还会看到证监会公布有影响力的案子,包括“忽悠式”重组、“忽悠式”并购。

造假上市:欺诈发行岂能一罚了之

今年2月,证监会公布“2016年证监稽查20大典型违法案例”,“欺诈发行强制退市第一股”欣泰电气赫然在列。

为实现在创业板发行上市的目的,欣泰电气报送包含虚假财务报告的发行申请材料,骗取发行核准;上市后继续披露虚假财务报告,构成欺诈发行、虚假陈述。在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温德乙被终身禁入证券市场的同时,欣泰电气也黯然离场。

作为证券市场最为严重的欺诈行为之一,造假上市不仅触碰了监管“红线”,更挑战着资本市场的诚信“底线”。因严重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欺诈发行一直是各国证券监管机关执法监管的重中之重。

中国也不例外。在去年针对资本市场“入口关”掀起的一轮监管风暴中,欺诈发行成为重心。风暴甚至刮向了“前IPO”环节。在证监会公布的20大案例中,辽宁振隆特产四份招股说明书存在虚假记载,虽主动撤回IPO申请,仍因“造假行为扰乱资本市场秩序”而遭顶格处罚。

在一些业界人士看来,造假上市对市场形成恶劣影响,不能简单一罚了之。

近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监事长潘学先建议,提高欺诈发行等违法成本和处罚力度,实现罪罚相适,满足打击和震慑证券犯罪行为的现实需要。

困扰A股的“假”远不止于此。纷纷扬扬的假消息扰乱视听,形形色色的假专家误导投资者,层出不穷的假业绩更严重侵蚀着股市健康的肌体。

面对种种令人深恶痛绝的“假”,监管者正表现出“零容忍”的姿态。市场参与各方则期待,股市“打假”不仅仅停留于一轮轮的监管风暴,而是通过完善的技术手段和制度体系织就天罗地网,彻底让造假者无所遁形。

【责任编辑:王迪】

数字人民币“双中心”战略:构建全球数字贸易金融强国新征程的核心引擎

在“十五五”规划开局之年,建设金融强国的宏伟蓝图正寻求突破性的战略支点。数字人民币作为金融科技革命的集大成者,其发展已超越支付工具升级的范畴,正通过一场深刻的体系化创新,构建起服务于国家战略的新质金融基础设施。以“双中心”架构为引擎,以“货币桥”为枢纽,数字人民币正在实践中形成一套完整的创新发展模式与价值体系。2025年10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5金融街论坛

场景革命与金融突围:构建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新范式的战略价值

基于国务院场景战略与宁波保税区创新模式的融合价值分析。在国务院“场景战略”的宏大叙事下,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已超越支付工具本身,正演变为重构全球贸易结算体系的战略性基础设施。本文以宁波保税区跨境供应链管理与结算科技有限公司的创新实践为蓝本,剖析其如何通过“港口场景+数字人民币+新型易货”的深度融合,打造了一个规避美元依赖、提升供应链效率的“数字银联”式结算新范式,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数

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加速,外资增配A股趋势明朗

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数量增至913家、外资持仓市值超1500亿元、跨境ETF规模达9160亿元……一系列数据背后,是全球资本对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成效的认可。从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到深化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中国资本市场正稳步扩大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吸引更多长期资本来华展

央行三季度绿色信贷增速17.5% 金融活水精准浇灌美丽中国建设

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发布的2025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绿色贷款规模再创历史新高——截至三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43.5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7.5%,前三季度新增6.47万亿元,成为支撑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金融引擎”。数据跃升:绿色信贷投向精准覆盖关键领域报告显示,绿色贷款增量主要聚焦三大方向: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贷款余额19.29万亿元,前三季度新

迈向“货币星系时代”:地缘变局、数字人民币与制度创新的历史性汇合

我们正站在国际货币体系演进的一个历史性拐点。旧秩序的单极格局正在松动,新秩序的多极轮廓尚未完全定型。在这一宏大叙事中,地缘经济风险的激增是催化剂,数字金融技术的突破是赋能器,而像中国宁波保税区+宁波舟山港口所探索的微观制度创新,则是通往未来的实践先声。这三者的深度交织,共同将人民币国际化推向一个以“多元共存、生态构建与底层革命”为特征的新征程,其价值与意义远超简单的货币份额之争,

资本市场开放再提速!证监会副主席李明:深化制度型开放 筑牢安全发展双防线

将锚定深化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目标,系统推出三大维度开放举措,构建“防风险、强监管、促发展”的协同新格局。此次峰会以“驾驭变局 砥砺前行”为主题,吸引全球顶级金融机构共议开放合作新路径。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再突破李明强调,证监会已正式推出《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工作方案》,从准入管理、投

中国宣布调整对美关税:暂停24%加征,保留10%!

今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正式发布公告,宣布自2025年11月10日13时01分起,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措施作出重大调整,标志着中美经贸磋商取得突破性进展。此次调整既体现了中国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决心,也为全球产业链稳定注入关键动能。核心调整内容直击根据财政部官网发布的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10号,此次调整聚焦两大核心举措:暂停24%加征关税:在原税委会公告2

中美吉隆坡磋商达成三重突破:关税与出口管制双松绑 商务部详解五大共识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30日就中美吉隆坡经贸磋商联合安排答记者问时披露,中美两国元首近期在韩国釜山会晤后,经贸团队于10月25-26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展开第五轮磋商,就海事物流、造船业301措施、关税暂停期等核心议题达成突破性共识。核心成果三大突破美方承诺取消对中国商品(含港澳)加征的10%"芬太尼关税",并将原定11月1日加征的100%关税计划无限期搁置。针对中国商品加征的

科创成长层首航!三家硬科技新锐今日登陆科创板,未盈利企业融资通道再拓宽

10月2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迎来历史性时刻——禾元生物、西安奕材、必贝特三家未盈利科技企业正式挂牌科创板,成为科创板科创成长层首批新注册上市公司。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科创板“1+6”改革成果正式落地,资本市场支持硬科技创新的制度包容性实现重大突破。制度革新破冰,未盈利企业上市路径畅通此次上市是今年6月证监会发布“科创板1+6”政策后,科创成长层迎来的首批新注册企业。根据《

4.36万亿增量“输血”基建!前9月全国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创历史新高,专项债占比超8成

财政部24日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1—9月全国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43615亿元,同比激增35%,创同期历史新高。其中,专项债券占比达84.5%,达36857亿元,成为稳投资、扩内需的核心引擎。这一规模相当于2024年全年GDP的3.5%,凸显财政政策“前置发力”的决心。专项债扛鼎,期限利率双优化从结构看,一般债券6758亿元(占15.5%),专项债券36857亿元

9000亿MLF“巨量补水”!央行创新操作模式释放三大信号,市场直呼“超预期”

10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于10月27日开展9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期限1年,采用“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新机制。此次操作规模创年内新高,较本月到期7000亿元MLF实现净投放2000亿元,叠加10月已通过买断式逆回购投放的1.7万亿元中长期资金,央行本月已向市场注入超2.6万亿元流动性,稳增长政策力度显著加码。从“政策利率工具

人民币国际化再突破!全球交易量飙升至每日8170亿美元,占比达8.5%

国际清算银行(BIS)最新发布的三年一度调查报告显示,人民币全球交易量已飙升至每日8170亿美元,在全球外汇市场交易中占比升至8.5%,较2022年7%的占比大幅提升1.5个百分点,成为全球增幅最大的货币。这一数据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再迈关键一步,其作为全球第五大交易货币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与第四位英镑(占比10.2%)的差距正快速缩小。交易量跃升背后的驱动力本次

数字货币桥:构建跨境支付新纪元的技术架构与标准化创新

分布式账本技术正重塑跨境支付生态,一场从架构到制度的深层变革悄然开启。通过区块链与分布式账本技术(DLT),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项目实现了央行数字货币间的直接交互,将传统跨境支付从数天压缩至秒级,成本降低超50%。

北交所首单中长期科创债落地!5亿资金助力硬科技,利率创年内新低

标志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迈入新阶段。本期债券由银河证券牵头主承销,国泰海通联席承销,发行规模5亿元,期限5年,发行利率仅2.29%,创下今年9月以来全国同期限、同评级债券利率最低纪录。利率创新低:市场资金踊跃认购据北交所披露,本期债券吸引浦发银行、华

货币体系的十字路口:中国路径与数字金融新范式

变革时代的双重可能性当前全球货币体系正面临代币化技术与稳定币浪潮的冲击,这一变革既可能巩固现有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也可能催生全新的金融范式。中国的实践表明,技术本身并非决定性力量,制度设计与国家战略才是塑造未来格局的关键。在两级货币体系与代币化的碰撞中,中国正通过数字人民币与自主金融基础设施的构建,探索一条平衡创新与稳定的独特路径。全球数字金融竞争格局正在重塑,中国选

国开行1900亿元政策性金融工具落地,撬动2.8万亿元总投资

一项旨在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的金融举措正在迅速落地,国家开发银行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在不到20天时间里已投放近1900亿元。国开行9月29日全额出资成立国开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限公司,并实现首批投放271.1亿元。截至10月17日,国开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已投放1893.5亿元,预计可拉动项目总投资2.8万亿元。这一工具的设立源于2025年4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

上市公司治理新规落地,紧盯“关键少数”明年初实施

上市公司治理制度迎来重要升级,新规将于2026年1月1日正式实施,旨在通过对董事、高管和控股股东的全链条监管,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中国证监会于10月17日修订发布《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本次修订针对上市公司“关键少数”——包括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实施全链条监管,致力于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这是证监会贯彻落实《国务

财政部再出重磅!2026年新增地方债限额提前下达,万亿化债新政加速落地

财政部10月17日最新宣布,将提前下达2026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释放万亿级化债资源精准支持重大项目与隐性债务化解,此举被视为“在发展中化债”的里程碑动作。据财政部新闻发布会披露,此轮提前下达的债务限额将重点投向三大领域:重大战略项目:优先保障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确保2026年一季度开工资金需求;存量隐性债务化解:延续“

政策协同发力,四季度经济冲刺收官

经济收官之战全面打响,宏观政策多箭齐发,旨在拉动有效投资、激活大宗消费、推进高水平开放。四季度是全年经济收官的冲刺阶段,更是政策发力的重要窗口期。当前,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宏观政策持续落地,效能不断显现。受访专家认为,全年经济实现平稳运行,预计四季度需要15万亿元左右的投资总量和13万亿元至14万亿元的消费总量。在稳投资、稳消费、稳外贸等领域,增量政策有望密集推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