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区块链: 下一代互联网及物联网的灵魂

v2-ea63886fd8a4981de6410fe59216d2ec_hd.jpg

1995年以来二十多年的时间,互联网得到了高速发展,互联网络以及互联网应用几乎无处不在,我们充分享受着近乎零成本的信息服务,享受着“互联网+”各种应用带来的便利。与此对应的是,物联网也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却远远没有融入我们的生活。

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从技术标准、应用场景、运营维护等等不同角度看,有多个答案。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互联网+”、区块链网和“区块链+”的发展模式,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一个答案:互联网之所以能够崛起,是因为它具备一个发展的灵魂,尽管这个灵魂还在不断地清晰丰满中;而物联网之所以步履蹒跚,则是因为它缺乏这样一个灵魂。这个灵魂的本质,就是“区块链+”。

一、互联网及“互联网+”高速发展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不同于传统的电信网络和行业专网,互联网由无数个机构、公司、以及个人参与构建并运营维护。参与者贡献自己的路由器、服务器,把自己的信息、内容发布到网络上,并分享其他参与者的信息和内容。传统的互联网应用,譬如信息搜索和网站媒体等,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就是因为它能够比传统的黄页和报刊等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

与此类似,“互联网+”应用, 典型代表如互联网支付、电商等,之所以能够战胜传统支付和传统超市,也是因为他们能够带来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

尽管结果类似,但互联网与“互联网+”快速崛起背后的模式,却完全不同。我们暂且把前者称为A模式,后者称为B模式。A模式,是一种分布式去中心的发展方式,参与者在一种隐性的激励机制下,自发地参与网路的构建和维护。所谓隐性的激励机制,就是所有参与者都认为,自己的贡献将为自己带来未来的收益,当然,这里的“收益”是广义的,不仅仅用货币来衡量。而B模式,则是高度中心化的公司对利润的追求。当然,B模式以A模式为前提条件,只有在以A模式实现了“信息低成本传递”之后,B模式才具备了发展条件。有意思的是,这两种模式,都在短短七、八年的时间内,快速膨胀几近其物理极限。

二、什么是区块链网络及“区块链+”应用?

最近区块链受到超乎寻常的关注。

简单讲,区块链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个层面,是区块链网。区块链网由一个加密的分布式共享账本和点对点网络实现,其本质是在一个没有信任的互联网上构建一个去中心的、可信任的网络。该网络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1. 所有的网络参与者都是对等的,都以相同的方式参与交易的审核,并且审核人身份不可抵赖;

2. 以大家达成共识的方式见证、封存交易记录;

3. 封存的交易记录按时间排列,分布式地存储共享,但不可篡改。

由于这些审核以及共识的达成是由分布式算法自动完成,其安全性由密码学算法保证,因此与传统方式相比,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凭借区块链网,人类第一次实现了基于技术算法的信任背书,使得信任与价值的传递可在互联网上高效率、低成本地实现。

区块链的第二层含义是在区块链网之上构建的游戏规则和激励机制。该激励机制以代币(或称通证,Token)作为手段,鼓励区块链网的参与者积极自主地参与游戏,并按规则自动获得代币”收益”,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惩恶扬善。区块链的第二层含义,也被称为“代币经济学”或“通证经济学”。

区块链,即“区块链网+通证经济学”,本质上是一个数字化系统或生态,在这个生态中,由于参与者身份不可抵赖,参与者之间达成的交易或记录不可篡改,参与者对生态的贡献和交易活动可完全由数字化通证方式计量,这必然大大降低生态内的摩擦,使得交易更加高效,成本更加低廉。

目前,所谓的区块链应用,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区块链网应用,第二类是“区块链+”应用。

区块链网应用,主要利用区块链第一层功能,即发挥区块链网“低成本传递信任和价值”的特点,典型应用包括数字资产交易、供应链管理、票据处理、存证等等。这类应用,可作为一个“模块”嵌入现有系统,譬如,在现有企业供应链管理体系中加入“区块链模块”,可部分提高整个管理体系的信任传递效率,从而降低整个体系的成本。此类应用在国内外已有很多,典型案例如布萌数字资产平台,该数字资产平台是目前国内外最大的区块链网络应用,2016年9月上线,到2017年12月用户已达1300万。

所谓“区块链+”应用,是指同时包含了上述区块链第一层和第二层功能的应用,也就是建立在“区块链网+通证经济学”上的应用。目前最为成功的“区块链+”应用就是比特币和以太坊生态。比特币2009年1月上线运行,本质是一个数字黄金游戏,游戏参与者以”挖矿”的形式参与实现游戏的各种功能,并获得比特币奖励。2017年12月,比特币市值近2000亿美元,玩家近2000万,”区块链+”应用的威力可见一斑。

三、“区块链+”:“互联网+”的颠覆者

图1描绘了互联网、“互联网+” 、区块链网与“区块链+”的特点及其逻辑关系。构建在互联网之上的“互联网+”业务与应用,充分发挥了互联网带来的高效率低成本优势,实现了快速扩张。构建在互联网与区块链网之上的“区块链+”应用,在“互联网+”之上,又叠加了其低成本信任传递和通证激励机制的区块链思维。

从图1及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到,互联网崛起的A模式,是一种隐性的、朴素的“区块链+”模式:互联网参与者互不隶属,以大家认可的技术标准自主地、分布式地构建网络;以各自的贡献为前提、共享互联互通带来的“收益”。当然,这里的收益是广义的、不定量的。

微信图片_20180513182853.png

而“互联网+”的B模式,则是传统的公司发展模式,尽管发明了“羊毛出在猪身上”的互联网思维,但从模式上看,仅仅是对传统模式的改进和升级。

小结一下“区块链+”模式的特点。一个“区块链+”应用,由第一层的区块链网和第二层的数字通证激励机制组成,它构成了一个去中心化的信任机制,并以此形成一个自组织的生态系统。区块链网实现系统内多方共识审核、身份不可抵赖、记录不可篡改等功能,而通证激励机制实现系统内交易通证化、参与者激励自动化等功能。

很显然,“区块链+”模式,和以往“互联网+”模式相比,具备以下突出优势:

1. 由于信任与价值传递的数字化和自动化,生态内交易处理和协作效率提高,导致生态内摩擦降低、成本降低;

2. 一旦物理条件具备,由于其天生的分布式自组织特性,生态增长一定是并行的、指数式的,直至其饱和稳定状态。

当“互联网+”遇到“区块链+”,会发生什么?传统组织机构以及大企业应如何应对“区块链+”的挑战?创业公司如何抢占先机构建新型的区块链行业生态?

目前,传统组织机构和大企业,包括互联网巨头,无一不是庞大的中心化管理的组织或系统。提高系统内部效率、降低运行成本是永恒的课题。对这些组织而言,内部激励机制不是主要痛点,其关注点是把系统内的部分环节区块链网化,在其中心化管理的组织内部,实现部分的去中心化业务,从而提高整个管理体系的效率。

这种向 “庞大的中心化管理+去中心化业务”的演进,从2015年开始,已在金融科技类企业萌动,并逐步向互联网公司延展。

读者可能已经看到,“区块链+”模式,是对“互联网+” 模式的颠覆。如果说“互联网+传统行业”模式的结果是催生一个垄断的、中心化管理的行业巨头的话,而“区块链+传统行业”模式则是构建一个新型的行业生态系统。

“区块链+传统行业”模式,其中孕育着大量创新机会,是创业公司实现弯道超车,构建新型行业生态的难得机遇。随着“区块链+”的不断演进和深化,庞大的、中心化管理的企业或将逐步消亡,而各类高效率、低成本、扁平化的行业经济生态和价值部落将大量涌现, 模块化公司、个人化公司可能成为公司的主流。最后,诞生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传统股市或将逐步消亡,取而代之的则是新型的数字资产交易所、数字通证交易所。

四、“区块链+”:下一代互联网及物联网发展的灵魂

为什么物联网的发展比互联网缓慢?是因为物联网没有实用价值、无法给我们带来便利吗?还是因为物联网技术不成熟,无法满足大规模应用的需求?显然都不是。

从互联网和“互联网+”的发展历程看,物联网既不满足互联网的A模式的条件,也不满足“互联网+”的B模式条件。

首先不满足A模式。物联网不同于互联网,网络参与者看不到参与贡献这样一个网络对它带来的未来收益。就是说,它不具备一种隐性的激励机制,使得网络参与者能够自组织地参与网路建设与维护。也不满足B模式,因为没有一个传统中心化管理的公司认为构建这样一个物联网会明显增加自己的利润。

“区块链+物联网”是否会改变这一窘况?

首先,区块链技术可帮助物联网建立真实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对应关系,降低数据源头的人为操控因素,确保输入数据的真实有效性。区块链作为一种提供信任服务的技术,可确保运行在区块链网之上数据的真实有效;

第二,结合了区块链技术的物联网,能够实现设备与设备之间的数据共享,同时数字资产作为价值传输载体,使得设备间的交易可以独立运行,支撑未来的新型价值流通场景;

第三、设计合理的通证激励机制,可鼓励物联网参与者,无论是设备制造商、行业平台服务商、还是网络运营商和消费者等等,分布式自组织地对整个物联网的构建和生态的运营做出贡献,并自动获得对未来的“收益”。

对服务于日常生活的物联网而言,“区块链+物联网”模式,无疑优于前述的A模式和B模式,可以说,它是这两种模式的自然演进。无论是下一代互联网还是下一代物联网,基于“区块链+”的应用,将以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胜出。

目前,“区块链+物联网”模式已在农产品/食品溯源、社区网、智能小镇等领域试点。同时,很多团队正在研究探索“区块链+家庭网”、“区块链+社区网”、“区块链+社会治理”、 “区块链+政府管理”的应用场景和解决方案。

不难想象,“区块链+”在军事信息化管理、战役管理、军民融合等领域也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五、迎接“区块链+”时代的到来

“区块链+”模式正在向传统互联网和物联网渗透,新的“区块链+”行业生态正在形成。这个行业生态是一个分布式多中心的、去中介的、收益共享的自组织生态系统。凭借信息传递的低成本和信息处理的高效率,互联网短短二十年时间就重塑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同样,凭借信任传递的低成本、价值流动的精细化,以及数字化行业生态的高效率,“区块链+”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几千年来的经济模式,使得人类社会的运作更加高效简单。

(荐稿:宏斌)

【责任编辑:海珠】

数字人民币“双中心”战略:构建全球数字贸易金融强国新征程的核心引擎

在“十五五”规划开局之年,建设金融强国的宏伟蓝图正寻求突破性的战略支点。数字人民币作为金融科技革命的集大成者,其发展已超越支付工具升级的范畴,正通过一场深刻的体系化创新,构建起服务于国家战略的新质金融基础设施。以“双中心”架构为引擎,以“货币桥”为枢纽,数字人民币正在实践中形成一套完整的创新发展模式与价值体系。2025年10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5金融街论坛

场景革命与金融突围:构建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新范式的战略价值

基于国务院场景战略与宁波保税区创新模式的融合价值分析。在国务院“场景战略”的宏大叙事下,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已超越支付工具本身,正演变为重构全球贸易结算体系的战略性基础设施。本文以宁波保税区跨境供应链管理与结算科技有限公司的创新实践为蓝本,剖析其如何通过“港口场景+数字人民币+新型易货”的深度融合,打造了一个规避美元依赖、提升供应链效率的“数字银联”式结算新范式,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数

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加速,外资增配A股趋势明朗

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数量增至913家、外资持仓市值超1500亿元、跨境ETF规模达9160亿元……一系列数据背后,是全球资本对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成效的认可。从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到深化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中国资本市场正稳步扩大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吸引更多长期资本来华展

央行三季度绿色信贷增速17.5% 金融活水精准浇灌美丽中国建设

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发布的2025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绿色贷款规模再创历史新高——截至三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43.5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7.5%,前三季度新增6.47万亿元,成为支撑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金融引擎”。数据跃升:绿色信贷投向精准覆盖关键领域报告显示,绿色贷款增量主要聚焦三大方向: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贷款余额19.29万亿元,前三季度新

迈向“货币星系时代”:地缘变局、数字人民币与制度创新的历史性汇合

我们正站在国际货币体系演进的一个历史性拐点。旧秩序的单极格局正在松动,新秩序的多极轮廓尚未完全定型。在这一宏大叙事中,地缘经济风险的激增是催化剂,数字金融技术的突破是赋能器,而像中国宁波保税区+宁波舟山港口所探索的微观制度创新,则是通往未来的实践先声。这三者的深度交织,共同将人民币国际化推向一个以“多元共存、生态构建与底层革命”为特征的新征程,其价值与意义远超简单的货币份额之争,

资本市场开放再提速!证监会副主席李明:深化制度型开放 筑牢安全发展双防线

将锚定深化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目标,系统推出三大维度开放举措,构建“防风险、强监管、促发展”的协同新格局。此次峰会以“驾驭变局 砥砺前行”为主题,吸引全球顶级金融机构共议开放合作新路径。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再突破李明强调,证监会已正式推出《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工作方案》,从准入管理、投

中国宣布调整对美关税:暂停24%加征,保留10%!

今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正式发布公告,宣布自2025年11月10日13时01分起,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措施作出重大调整,标志着中美经贸磋商取得突破性进展。此次调整既体现了中国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决心,也为全球产业链稳定注入关键动能。核心调整内容直击根据财政部官网发布的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10号,此次调整聚焦两大核心举措:暂停24%加征关税:在原税委会公告2

中美吉隆坡磋商达成三重突破:关税与出口管制双松绑 商务部详解五大共识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30日就中美吉隆坡经贸磋商联合安排答记者问时披露,中美两国元首近期在韩国釜山会晤后,经贸团队于10月25-26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展开第五轮磋商,就海事物流、造船业301措施、关税暂停期等核心议题达成突破性共识。核心成果三大突破美方承诺取消对中国商品(含港澳)加征的10%"芬太尼关税",并将原定11月1日加征的100%关税计划无限期搁置。针对中国商品加征的

科创成长层首航!三家硬科技新锐今日登陆科创板,未盈利企业融资通道再拓宽

10月2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迎来历史性时刻——禾元生物、西安奕材、必贝特三家未盈利科技企业正式挂牌科创板,成为科创板科创成长层首批新注册上市公司。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科创板“1+6”改革成果正式落地,资本市场支持硬科技创新的制度包容性实现重大突破。制度革新破冰,未盈利企业上市路径畅通此次上市是今年6月证监会发布“科创板1+6”政策后,科创成长层迎来的首批新注册企业。根据《

4.36万亿增量“输血”基建!前9月全国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创历史新高,专项债占比超8成

财政部24日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1—9月全国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43615亿元,同比激增35%,创同期历史新高。其中,专项债券占比达84.5%,达36857亿元,成为稳投资、扩内需的核心引擎。这一规模相当于2024年全年GDP的3.5%,凸显财政政策“前置发力”的决心。专项债扛鼎,期限利率双优化从结构看,一般债券6758亿元(占15.5%),专项债券36857亿元

9000亿MLF“巨量补水”!央行创新操作模式释放三大信号,市场直呼“超预期”

10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于10月27日开展9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期限1年,采用“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新机制。此次操作规模创年内新高,较本月到期7000亿元MLF实现净投放2000亿元,叠加10月已通过买断式逆回购投放的1.7万亿元中长期资金,央行本月已向市场注入超2.6万亿元流动性,稳增长政策力度显著加码。从“政策利率工具

人民币国际化再突破!全球交易量飙升至每日8170亿美元,占比达8.5%

国际清算银行(BIS)最新发布的三年一度调查报告显示,人民币全球交易量已飙升至每日8170亿美元,在全球外汇市场交易中占比升至8.5%,较2022年7%的占比大幅提升1.5个百分点,成为全球增幅最大的货币。这一数据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再迈关键一步,其作为全球第五大交易货币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与第四位英镑(占比10.2%)的差距正快速缩小。交易量跃升背后的驱动力本次

数字货币桥:构建跨境支付新纪元的技术架构与标准化创新

分布式账本技术正重塑跨境支付生态,一场从架构到制度的深层变革悄然开启。通过区块链与分布式账本技术(DLT),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项目实现了央行数字货币间的直接交互,将传统跨境支付从数天压缩至秒级,成本降低超50%。

北交所首单中长期科创债落地!5亿资金助力硬科技,利率创年内新低

标志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迈入新阶段。本期债券由银河证券牵头主承销,国泰海通联席承销,发行规模5亿元,期限5年,发行利率仅2.29%,创下今年9月以来全国同期限、同评级债券利率最低纪录。利率创新低:市场资金踊跃认购据北交所披露,本期债券吸引浦发银行、华

货币体系的十字路口:中国路径与数字金融新范式

变革时代的双重可能性当前全球货币体系正面临代币化技术与稳定币浪潮的冲击,这一变革既可能巩固现有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也可能催生全新的金融范式。中国的实践表明,技术本身并非决定性力量,制度设计与国家战略才是塑造未来格局的关键。在两级货币体系与代币化的碰撞中,中国正通过数字人民币与自主金融基础设施的构建,探索一条平衡创新与稳定的独特路径。全球数字金融竞争格局正在重塑,中国选

国开行1900亿元政策性金融工具落地,撬动2.8万亿元总投资

一项旨在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的金融举措正在迅速落地,国家开发银行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在不到20天时间里已投放近1900亿元。国开行9月29日全额出资成立国开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限公司,并实现首批投放271.1亿元。截至10月17日,国开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已投放1893.5亿元,预计可拉动项目总投资2.8万亿元。这一工具的设立源于2025年4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

上市公司治理新规落地,紧盯“关键少数”明年初实施

上市公司治理制度迎来重要升级,新规将于2026年1月1日正式实施,旨在通过对董事、高管和控股股东的全链条监管,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中国证监会于10月17日修订发布《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本次修订针对上市公司“关键少数”——包括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实施全链条监管,致力于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这是证监会贯彻落实《国务

财政部再出重磅!2026年新增地方债限额提前下达,万亿化债新政加速落地

财政部10月17日最新宣布,将提前下达2026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释放万亿级化债资源精准支持重大项目与隐性债务化解,此举被视为“在发展中化债”的里程碑动作。据财政部新闻发布会披露,此轮提前下达的债务限额将重点投向三大领域:重大战略项目:优先保障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确保2026年一季度开工资金需求;存量隐性债务化解:延续“

政策协同发力,四季度经济冲刺收官

经济收官之战全面打响,宏观政策多箭齐发,旨在拉动有效投资、激活大宗消费、推进高水平开放。四季度是全年经济收官的冲刺阶段,更是政策发力的重要窗口期。当前,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宏观政策持续落地,效能不断显现。受访专家认为,全年经济实现平稳运行,预计四季度需要15万亿元左右的投资总量和13万亿元至14万亿元的消费总量。在稳投资、稳消费、稳外贸等领域,增量政策有望密集推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