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数字经济需要风险管理

【中国经济新闻联播 北京讯】由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主办,深圳市军民融合发展协会、深圳市大数据研究与应用协会、香港区块链学会协办的“数字经济与政府监管”国际学术研讨会于6月2日在北京永泰福朋喜来登酒店举行。中国国防首席专委会主任王守信、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院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计算机区块链方面学术代表人孙毅、中国财经大学副院长李伟、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 Buterin等各界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

ecc273f35fac51f8a42bcd51c4f1e4f1.jpg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发表演讲,以下是演讲实录:

今天来参加这个会,我重大的一个想法是想讲点风险,过去的十多年我经历了两轮,开始的时候我们以及其期待憧憬的心情参与的,所以我担心互联网金融之后P2P之后,我们区块链会重演,乃至我们的数字货币、数字资产、数字经济也可能会重演以前的轰轰烈烈一哄而起,但是急风暴雨整治而散的这种可能性。

而这背后什么逻辑?我学历史的,想从后面的逻辑和历史的研究,可以肯定的说我们还没有走出底层逻辑,我们很可能扎实重演P2P和双创等等这些的被物联化的各种可能性,所以我今天重点讲讲风险管理的事。

我觉得一个基本的原则是我们对于理性的判断有严重的问题,包括我们在座的各位一样,我们过高估计了我们的理性,而忽视了我们是一个有限理性,甚至是充满动物精神的人,而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完全理性,足够判断一切未来的这些可能性的人。我觉得这是我这些年来一直在警惕和反思的。

第二个就是我们对于技术总是处在一个动荡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我们受政策的影响太大。中国的技术开发应用都是被政策的收与放左右着,一放就乱,一管就死,所以这个背后政策造成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原因是我们没有一整套制度体系,我们有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一说法,但是这样的体系大家去看一看,因为大数据统计过,中国真正在用的法条可能不到百分之二三十,大量的法条是在虚制空转,我们虽然说技术具有独立性客观性等等,但是我们受人理性和政策这两方面的影响,区块链技术还在这个打动之中。

我本人也是看好区块链技术的,并且跟很多区块链大佬已经渐渐地跟踪他们好多年,跟他们交流很多年,我是中国最早研究区块链的人之一,2013、2014年我就创建了技术应用的大群,但是很多人鼓动我说黄老师再举一块大旗,成立一个区块链的组织,我说不组织,这一块风险很大,我首先要做好风险的管理。

区块链技术的风险,借用之前的那些P2P技术也好,还是我们的数字经济也好等等这些可能都有些相似,首先是技术本身它实现有风险,我们的技术可能有非常好的理念,比如说比特币,它背后的底层技术,区块链它具有去中心,具有反欺诈等等这些好事,很好的优势,但是要实现起来,其实我们今天看到,为什么我们在这个领域中间充满那么多欺诈,去中心化的区块链为什么被中心化的交易所所控制的数字货币的交易呢?所以去中心化的名词背后有中心化的底层结构和中心化的新的组织来形成了一种对冲。这种技术实现是相辅相成才能实现,一方面我们要推动去中心化的一些技术的探索,同时可能又有中心化的平台。中心化的技术来支撑,才可能有进一步的发展。

所以,对技术实现我们用一种思路往下走肯定走不通的,中国很多的技术白皮书我看了,有可能是有重大缺陷,包括我们现在很多的项目正在推的,也被指出有严重的缺陷,有漏洞,所以我们如果把它作为应用技术的安全性都不能解决的话,再往下走这个逻辑就不能再往前走了,现在我们很多的创业者一个白皮书就可以融到资,我们很多投资者就没有建立在一个基本的逻辑基础之上。

现在能够实现的技术这些白皮书里面很多专家研判可能不到10%,可能90%都是伪P2P,伪区块链,我们过去的五年,打着P2P的名义做的所谓网贷平台其实没有用P2P的技术,现在区块链也一样,很多的打着区块链的名义写出的技术方案其实不是真正的区块链技术。某些过去的一些代码称之为区块链技术也来发ICO,这些都有,这个是我们要高度警惕的。

第二个,我们这些技术应用,区块链的技术应用是有经营风险的,尤其是当前我们的创业者非常狂热的情况下也往往是临时拼凑的临时团队。我看到很多团队都是一融资完之后,有的人退了,有的融钱等等,所以他的经营风险是区块链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必须高度警惕,创业是九死一生,风险非常大。所以我们要让这些创业者能够成功,而不仅仅说去参加一下ICO,参加一下前期的天使投资等等。

第三个,就是中国的政策风险,依然非常大,这个里面是跟我们前面说的认知是有极大关系的,当我们在前期抱着太高的期望,然后它会有神圣化,这种膨胀的可能性,因为被神话所以骗子就打着P2P、区块链的名义来招摇撞骗,这些好的名词就污名化。污名化之后,大家预期降低,政府就开始清理,就开始打击取缔,这个是政策风险。因为我们政府的官员同样也是人不是神,他对这些事物的认识也是这样的,在波动之中的。甚至在这些底层技术和我们一样,和我们很多老百姓一样,并没有真正理解。并且我到很多地方政府去讲P2P,地方政府官员问我什么是P2P,连这个名字怎么读都不会,更何况去理解它的底层技术。所以这个政策风险依然巨大,我们需要警惕的是如果这个领域骗子太多,政府只好采取清理,可能大家的创业风险就爆发了。

第四个就是舆情风险,在区块链领域里面,在数字经济中间,有很多的圈,我觉得要加一个媒圈,媒体也成了一个圈。因为我原来也是干媒体的,我二十多年前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策划中心,我知道新闻事件怎么出来,怎么样去影响别人,传播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对于舆情风险在互联网下予以格外的关注,予以高度警惕和做好认真的防范。

现在舆情变成了一种生意,这是一个非常悲哀的事。我们所有的创业者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精力时间来处置所谓的舆情风险,包括像柳传志这样教父级的大佬都没有能够幸免,另外,我们可能一不经意,一句话被人抓住把柄就可能打趴在路上,严书记因为老婆的一句话就被免职了,所以我们的数字经济可能就因为某一件事就被污名化了,所以导致很多妖魔鬼怪都在区块链这个领域中出现了。这是我们要高度警惕的,这是过分了,这个是有风险的。

更大的风险是第六个,欺诈风险。我一直在引用一句非常经典的话,我们中国是钱多人傻快来,全世界的骗子都在想中国傻瓜的钱怎么骗走,。所以我作听在一个会议上讲,习主席在前天的讲话两次在讲区块链,一万个骗子可能会利用这句话来行骗,这一万个骗子可能还说少了,防不胜防。这些高科技利用国家的政策作为道具作为诱饵作为旗号很容易蒙骗老百姓,在这种情况下,这种风险和以前一样,我刚才总结的都是以前发生的,区块链领域正在重演的,所以我们不得不警惕。

所以我2013年倡导互联网金融的时候,能不能破解一放就乱,一管就死。我提出几个方案,第一个方案就是希望增加市场与政府两元结构之外的增加第三元结构,发展社会组织,倡导行业自律,所以我当时跟央行建议要成立互联网金融协会。以及我们一下子可能成立不了组织的时候,要发挥社会力量,要发挥倡导领导的作用,要成立一个论坛,发挥一些媒体的作用,增加多元化的力量来影响,而不是说市场和政府二元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各级。所以我提出要软法治理,有这些多元组织他倡导形成公约,形成指引,或者标准,来引导行业的规范,而不等国家的立法,国家立法是最后的保障,也是需要严格的程序,非常大的成本才可能实现。所以这个软法治理是我们这些新兴领域中间要进行新的的理念。

第二个柔性监管,我们现在请监管出手往往是重拳出击,我们国家法律明确规定的,非法集资、诈骗等等这是他们必须要打击的,不要说民不告官不究,我上一些机构报告,我说这个你们应该去查一查,他说对不起,你还没有明显的损失损害,这个暂时立不了案,这个属于公权应该早一步介入,不要等到我受损失了才去立案。硬管脱离,软管做补充,然后柔性监管来补充刚性监管,这种思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探索,但是实现有难题,因为没有主体,柔性监管既指监管机构又指方法,比如我们用约谈的方式,可以用公约等等这些方式,而不一定非得是规范。

第三个对于企业,对于组织平台来说,就应该动态合规,现在互联网技术在推动政府不停的出文件出政策出规范,对于我们平台来说,经常说前面的文件没有理解没有实施,后面又出一个文件所以对于合规管理必须有新的思路,才可能实现跟得上节奏和真正落在实处。

现在我们的合规越来越重要,合规就是生产力,如果你不合规,被罚款,可能一罚就是几千万,几个亿,所以你做好了合规,他其实就创造了效益,但是现在企业认识不到,非得等罚款才能认识到,所以这个对于新兴领域来说如何做好合规管理,我提出一套叫做动态合规的理念。不是传统静态的,也不是基于人管人的,必须有技术平台的。另外必须上规、下规,内规与外规相互转化,这种机制才能实现我们的合规。

对于数字经济来说很多人认为是没有规,所以无法进行做合规,其实不然,正如我当年研究P2P的时候,P2P平台做借贷,说我们现在借贷没有任何法律规定,我说:错了。现成的法律规定、我们的合同法,这都是可以援引参考,制定我们内部的规定的。所以这就是很多人以为对这个具体的事物没有规定就是没有法律规定,错。如果对于每个事物都要求立法,我们的法律是无法庞杂,而不堪重负,所以要学会运用法律特别是解释来解决我们的问题。

总结,我对于这些新生事物,区块链也好,P2P也好,人工智能也好,这些年的新名词每天都有。新生事物确实需要有新名词,不是我们刻意造名词,吴老师说现在年轻人天天造名词,搞得我们老同志搞不懂,我也有这个感觉,但是也理解。确实技术创新已经日新月异,它的逻辑跟刚才欧阳日辉讲到,技术渗透造成的改变。但是我观察2013年之后是技术溢出造成的改变,技术渗透我们把技术当成高技术,逐渐往下渗透,它改变的逻辑我们看得很清楚,是高往低走。现在是技术已经变成我们的底层基础设施,然后创新从底层爆发出来,我们经常看不见,在我们脚下在眼皮之外,所以这个时候它的创新经常以黑科技的方式爆发出来,我们不能预见甚至不能观测,甚至它的未来走向也不能研判。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保持有向理性,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是大神。

刚才有人说我是研究互联网金融的什么最早的人,其实我只是一个学习者,经常外面有人我说是专家,我不是专家,因为我涉足的领域太多我不专,第二个我是跟真正在干事情的人学习,对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等等虽然我跟踪了很长时间,但是我过去不敢轻易发言,这是我们今天是法学院的活动,高主编请我来分享一下,我其实主要是讲过去的一些事,我的一些感受。

在当前防风险成为第一要务的时候,我们必须警惕我们并不能完全判断这些来源,所以在防风险的时候,可能更多的要借助一些新技术。区块链也是一种新技术,所以技术加制度创新这两个方面加我们的理性反思等等不断的迭代,才可能防范这个风险,才能真正用好这个技术。


【责任编辑:海珠】

数字人民币“双中心”战略:构建全球数字贸易金融强国新征程的核心引擎

在“十五五”规划开局之年,建设金融强国的宏伟蓝图正寻求突破性的战略支点。数字人民币作为金融科技革命的集大成者,其发展已超越支付工具升级的范畴,正通过一场深刻的体系化创新,构建起服务于国家战略的新质金融基础设施。以“双中心”架构为引擎,以“货币桥”为枢纽,数字人民币正在实践中形成一套完整的创新发展模式与价值体系。2025年10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5金融街论坛

场景革命与金融突围:构建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新范式的战略价值

基于国务院场景战略与宁波保税区创新模式的融合价值分析。在国务院“场景战略”的宏大叙事下,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已超越支付工具本身,正演变为重构全球贸易结算体系的战略性基础设施。本文以宁波保税区跨境供应链管理与结算科技有限公司的创新实践为蓝本,剖析其如何通过“港口场景+数字人民币+新型易货”的深度融合,打造了一个规避美元依赖、提升供应链效率的“数字银联”式结算新范式,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数

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加速,外资增配A股趋势明朗

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数量增至913家、外资持仓市值超1500亿元、跨境ETF规模达9160亿元……一系列数据背后,是全球资本对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成效的认可。从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到深化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中国资本市场正稳步扩大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吸引更多长期资本来华展

央行三季度绿色信贷增速17.5% 金融活水精准浇灌美丽中国建设

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发布的2025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绿色贷款规模再创历史新高——截至三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43.5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7.5%,前三季度新增6.47万亿元,成为支撑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金融引擎”。数据跃升:绿色信贷投向精准覆盖关键领域报告显示,绿色贷款增量主要聚焦三大方向: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贷款余额19.29万亿元,前三季度新

迈向“货币星系时代”:地缘变局、数字人民币与制度创新的历史性汇合

我们正站在国际货币体系演进的一个历史性拐点。旧秩序的单极格局正在松动,新秩序的多极轮廓尚未完全定型。在这一宏大叙事中,地缘经济风险的激增是催化剂,数字金融技术的突破是赋能器,而像中国宁波保税区+宁波舟山港口所探索的微观制度创新,则是通往未来的实践先声。这三者的深度交织,共同将人民币国际化推向一个以“多元共存、生态构建与底层革命”为特征的新征程,其价值与意义远超简单的货币份额之争,

资本市场开放再提速!证监会副主席李明:深化制度型开放 筑牢安全发展双防线

将锚定深化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目标,系统推出三大维度开放举措,构建“防风险、强监管、促发展”的协同新格局。此次峰会以“驾驭变局 砥砺前行”为主题,吸引全球顶级金融机构共议开放合作新路径。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再突破李明强调,证监会已正式推出《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工作方案》,从准入管理、投

中国宣布调整对美关税:暂停24%加征,保留10%!

今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正式发布公告,宣布自2025年11月10日13时01分起,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措施作出重大调整,标志着中美经贸磋商取得突破性进展。此次调整既体现了中国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决心,也为全球产业链稳定注入关键动能。核心调整内容直击根据财政部官网发布的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10号,此次调整聚焦两大核心举措:暂停24%加征关税:在原税委会公告2

中美吉隆坡磋商达成三重突破:关税与出口管制双松绑 商务部详解五大共识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30日就中美吉隆坡经贸磋商联合安排答记者问时披露,中美两国元首近期在韩国釜山会晤后,经贸团队于10月25-26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展开第五轮磋商,就海事物流、造船业301措施、关税暂停期等核心议题达成突破性共识。核心成果三大突破美方承诺取消对中国商品(含港澳)加征的10%"芬太尼关税",并将原定11月1日加征的100%关税计划无限期搁置。针对中国商品加征的

科创成长层首航!三家硬科技新锐今日登陆科创板,未盈利企业融资通道再拓宽

10月2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迎来历史性时刻——禾元生物、西安奕材、必贝特三家未盈利科技企业正式挂牌科创板,成为科创板科创成长层首批新注册上市公司。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科创板“1+6”改革成果正式落地,资本市场支持硬科技创新的制度包容性实现重大突破。制度革新破冰,未盈利企业上市路径畅通此次上市是今年6月证监会发布“科创板1+6”政策后,科创成长层迎来的首批新注册企业。根据《

4.36万亿增量“输血”基建!前9月全国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创历史新高,专项债占比超8成

财政部24日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1—9月全国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43615亿元,同比激增35%,创同期历史新高。其中,专项债券占比达84.5%,达36857亿元,成为稳投资、扩内需的核心引擎。这一规模相当于2024年全年GDP的3.5%,凸显财政政策“前置发力”的决心。专项债扛鼎,期限利率双优化从结构看,一般债券6758亿元(占15.5%),专项债券36857亿元

9000亿MLF“巨量补水”!央行创新操作模式释放三大信号,市场直呼“超预期”

10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于10月27日开展9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期限1年,采用“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新机制。此次操作规模创年内新高,较本月到期7000亿元MLF实现净投放2000亿元,叠加10月已通过买断式逆回购投放的1.7万亿元中长期资金,央行本月已向市场注入超2.6万亿元流动性,稳增长政策力度显著加码。从“政策利率工具

人民币国际化再突破!全球交易量飙升至每日8170亿美元,占比达8.5%

国际清算银行(BIS)最新发布的三年一度调查报告显示,人民币全球交易量已飙升至每日8170亿美元,在全球外汇市场交易中占比升至8.5%,较2022年7%的占比大幅提升1.5个百分点,成为全球增幅最大的货币。这一数据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再迈关键一步,其作为全球第五大交易货币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与第四位英镑(占比10.2%)的差距正快速缩小。交易量跃升背后的驱动力本次

数字货币桥:构建跨境支付新纪元的技术架构与标准化创新

分布式账本技术正重塑跨境支付生态,一场从架构到制度的深层变革悄然开启。通过区块链与分布式账本技术(DLT),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项目实现了央行数字货币间的直接交互,将传统跨境支付从数天压缩至秒级,成本降低超50%。

北交所首单中长期科创债落地!5亿资金助力硬科技,利率创年内新低

标志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迈入新阶段。本期债券由银河证券牵头主承销,国泰海通联席承销,发行规模5亿元,期限5年,发行利率仅2.29%,创下今年9月以来全国同期限、同评级债券利率最低纪录。利率创新低:市场资金踊跃认购据北交所披露,本期债券吸引浦发银行、华

货币体系的十字路口:中国路径与数字金融新范式

变革时代的双重可能性当前全球货币体系正面临代币化技术与稳定币浪潮的冲击,这一变革既可能巩固现有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也可能催生全新的金融范式。中国的实践表明,技术本身并非决定性力量,制度设计与国家战略才是塑造未来格局的关键。在两级货币体系与代币化的碰撞中,中国正通过数字人民币与自主金融基础设施的构建,探索一条平衡创新与稳定的独特路径。全球数字金融竞争格局正在重塑,中国选

国开行1900亿元政策性金融工具落地,撬动2.8万亿元总投资

一项旨在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的金融举措正在迅速落地,国家开发银行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在不到20天时间里已投放近1900亿元。国开行9月29日全额出资成立国开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限公司,并实现首批投放271.1亿元。截至10月17日,国开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已投放1893.5亿元,预计可拉动项目总投资2.8万亿元。这一工具的设立源于2025年4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

上市公司治理新规落地,紧盯“关键少数”明年初实施

上市公司治理制度迎来重要升级,新规将于2026年1月1日正式实施,旨在通过对董事、高管和控股股东的全链条监管,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中国证监会于10月17日修订发布《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本次修订针对上市公司“关键少数”——包括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实施全链条监管,致力于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这是证监会贯彻落实《国务

财政部再出重磅!2026年新增地方债限额提前下达,万亿化债新政加速落地

财政部10月17日最新宣布,将提前下达2026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释放万亿级化债资源精准支持重大项目与隐性债务化解,此举被视为“在发展中化债”的里程碑动作。据财政部新闻发布会披露,此轮提前下达的债务限额将重点投向三大领域:重大战略项目:优先保障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确保2026年一季度开工资金需求;存量隐性债务化解:延续“

政策协同发力,四季度经济冲刺收官

经济收官之战全面打响,宏观政策多箭齐发,旨在拉动有效投资、激活大宗消费、推进高水平开放。四季度是全年经济收官的冲刺阶段,更是政策发力的重要窗口期。当前,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宏观政策持续落地,效能不断显现。受访专家认为,全年经济实现平稳运行,预计四季度需要15万亿元左右的投资总量和13万亿元至14万亿元的消费总量。在稳投资、稳消费、稳外贸等领域,增量政策有望密集推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