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几位主要负责人频频以不同方式表达对区块链及金融科技的看法,颇值得业界玩味。
各自表述 中心突出
7月13日,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姚前在财经杂志发表署名文章《去中心化资产交易:一种新的金融市场模式》,文章探讨了去中心化资产交易实现路径、业务逻辑、技术特点及相关风险,介绍基于区块链衍生出的数字资产交易服务流程,讨论基于多资产交易撮合、全局身份认证、跨链交换协议等技术与治理机制,并将其与传统的中心化交易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投资者点对点双边清算和中央对手方清算是两种常见的清算形式,存在交易对手的违约风险,文章从实践的角度探讨了“需要从技术上保证资产交割结算的原子性,做到券款对付或者款款对付。”通过这篇文章,让业界对通过区块链建设数字资产交易所的技术构架和应用前景产生联想。

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姚前
7月7日,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副所长狄刚在出席中国财富论坛时表态,金融科技和监管科技要同步发展。他说,金融机构在发展金融科技过程中,要注重吸收互联网公司的容错机制和创新机制,而这对于传统金融机构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我们要完全依赖于单一技术搞某一个业务的话,其实要小心。”狄刚提醒,“传统的银行业务,发展这么多年一直都是混合技术,今后也不能单一依赖某一种技术。”他还特别强调,金融科技和监管科技要同步发展。狄刚表示,监管一定是金融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如果金融科技带来的是不可控的风险,这是不可发展的。这种情况下,监管能力的提升面临比较迫切的需求。狄刚认为,随着发展深入,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管可能趋于融合。在非现场状态下,一定程度上也能实现现场监管的效果,所以要强化技术监管、在线监管、数据监管,实现监管功能的可嵌入和可持续迭代能力。
7月19日,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的2018区块链发展生态峰会上,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业务部研究主任孙浩,在演讲中提到,区块链技术从最初的加密货币到现在很多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应用,到目前探索多元化的应用场景,区块链技术的潜力能否真正转化成对产业的影响,还取决于很多因素,这种因素不光取决于技术研发的供给过程,也可能会更加遵循于技术扩散的一般经济学规律。
谨慎的乐观
作为监管层负责人,他们均对新科技持拥抱的态度,但是对于以区块链为代表的新科技的落地则稍显谨慎。姚前认为,去中心化资产交易与传统的中心化交易所并不冲突,两者并不是完全替代的关系,传统的中心化交易所也可以采用去中心化资产交易技术,从而充分发挥区块链技术的能量,更好地提升金融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和资金配置效率,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而狄刚和孙浩的态度则稍显“消极”,还要对技术有正确的认知。“现在是,有些人确确实实不相信,而另外一些人特别迷信。”狄刚指出,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同时有正作用和副作用,没有一个完全只有正作用的技术。对于金融机构具体业务而言,狄刚提醒,引入新技术要看场景到底适不适合,而不是为了赶技术时髦而上。“要相信它的作用但不要迷信,对技术的作用要理性、务实理解。”而孙浩认为区块链的落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方的协调。
释放的信号
尽管以区块链作为底层技术的比特币等虚拟货币带有“无政府主义”和洗钱的原罪,但区块链确是各国政府极力倡导大力支持的技术,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等代表国家监管层对于区块链的关注度似乎超出民间想象。从类似上述官员的观点可以基本看出,以区块链为代表的新科技正在改造传统金融体制,但传统中心化的金融体制不能被替代,去中心化的技术可以与传统体制相互融合,这需要在监管操作层面的“革命”,才能引发应用层面的完全跟进,而不是市场上的短线炒作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