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由中国经济传媒协会-中国经济新闻联播网主办的“首届中国区块链媒体社会责任论坛”在北京召开。中国经济新闻联播网区块链频道上线仪式同期举行。《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丁士出席论坛并发表讲话。五十余家中央主流媒体出席,金色财经、火星财经等二百余家区块链新兴媒体与会并联署发布《中国区块链媒体社会责任宣言》。

《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丁士从新闻创新、PC门户、移动互联、区块链技术和信息传播相结合给传统媒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发表演讲。
丁士指出,创新已经成为传统媒体现阶段发展的关键词。从媒体融合的实际发展来看,从PC时代门户新闻网站的崛起,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基于社交网络的病毒式传播,再到基于用户画像、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新闻聚合平台的精准推送,这一发展历程已经清晰地展现出技术驱动对新闻传播在形态、内容和方式、渠道上的全方位变革,因此,传统媒体了解新技术、拥抱新技术显得刻不容缓。
在区块链方面,因为“炒币”和首次代币发行,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种种短期和投机行为,因而受到监管部门的严格限制,但从技术本身来看,区块链技术依然被视为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相提并论的具有革命性影响的新的驱动力量。
那么,当新闻媒体与区块链“亲密接触”,将带来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丁士说,尽管从国内外目前的应用来看,在传统媒体如何利用区块链,区块链如何参与新闻生产都还处于早期摸索阶段,但从我个人的理解来看,区块链对传统媒体带来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基于区块链不可篡改的特性,有可能建立起新闻产品的可追溯机制和流量的精确统计机制。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蓬勃发展带来的新闻来源的碎片化,网络谣言层出不穷,所带来的信息污染也成为互联网治理的一大难题。利用区块链的技术特性,对新闻产品可以一直追溯到源头,受众也因此能够方便高效地参与进内容审核,这样不但使虚假信息的提供者难以逃避责任,也有助于更加严谨的传统媒体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进一步建立和保持自己在新媒体时代的公信力,在区块链时代重塑意见领袖的地位。
在“流量为王”的背景下,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对包括用户阅读人数、停留时间等的精确统计,从而建立起更加公平可信的传播效果评价机制,帮助真正有价值的内容产品争取到更多的资源倾斜。
二是区块链有可能带来新闻媒体商业模式的创新与再造。数字版权模糊不清与原创内容缺乏保护,一直是互联网时代影响新闻生产者商业变现的痼疾,通过区块链建立的新闻产品数字版权库,新闻生产者将生产出的核心事实写入区块链“账本”,就可以对其作品进行全面的数字版权保护,同时也能对他人的调用予以准确地记录,不但有助于广告主基于内容生产能力选择投放对象,也有助于建立新的版权保护、付费内容服务和数据增值服务机制。
不过,将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会对本质上是B2C的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带来进一步的挤压,传统媒体也应该客观看待新技术带来的风险和挑战。
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传统媒体尽管不乏亮眼之作,但在向新媒体转型的过程中,无论是商业模式还是影响力,总体来看始终受到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广泛挑战。
丁士说,区块链技术让传统媒体、新媒体和自媒体又站上了“同一条起跑线”,由此,传统媒体应该认真研究区块链,寻找其与自己优质内容生产能力上的结合点,抓住风口,扬长避短,将新技术的采用作为自己“弯道超车”的机遇。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书记潘岗、《科技日报》社总编辑刘亚东、中国经济传媒协会会长赵健、中国经济传媒协会副秘书长、中国经济新闻联播网总编黄凤荣等二百余名嘉宾和媒体代表出席上线仪式和论坛并发表演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