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评论 | 币圈至暗之时恰是区块链转身之际

也许币圈至暗之时,恰是区块链转身之际。这其实是一场关乎人性的较量,“拼”的是一种致善信仰。

不只是“切割”国内ICO(首次代币发行),一年后,监管“有形之手”必须伸得更长更远;另一端的币圈项目自媒体似乎亦在与监管“赛跑”,他们正在加速建设海外网站和APP,希望在2018年“94”到来之前安全“脱身”。

还记得2017年9月4日吗?那天,中国央行等七部委发布的《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公告》,正式定性ICO本质上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责令立即停止。“取缔令”甫出,数字货币受累应声暴跌。“取缔令”与99号文是一回事,即《关于对代币发行融资开展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整治办函【2017】99号。该文件明确,I-CO涉嫌非法集资、非法发行证券、非法发售代币募集,以及涉及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严重扰乱了经济金融秩序。

话说8月21日晚间,一批币圈微信公众号被关停,包括金色财经、火币资讯等多个账号,其发布的内容多涉及ICO。此前,央行副行长、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小组组长潘功胜公开称,虚拟货币交易场所和ICO行为属于非法金融活动,坚持“露头就打”。

取缔令周年临近,ICO岂止是“露头”?区块链、发币等场景一度甚嚣尘上。

别以为ICO暴利时代会在那时终结,短暂“调整”之后,交易平台“出海”再战,甚至少数境内平台变相归来;包括不乏机构或个人借区块链、虚拟货币之名开展传销诈骗等违法活动,乱象不止;诸如,项目人用一份白皮书,发行一套代币,借自媒体造势拉盘,在交易所里挂几天就能集资千万元,集资后再“割韭菜”。这便是所谓的ICO“套路”。极端案例是,一个月前,FCoin上一路只涨不跌的ARP币(一种代币名称)几分钟内下跌85%,此案在业内堪称“年度最佳割韭菜”。

有人说,一些区块链微信公号和交易所、投资机构存在股权关系,会为某些项目背书,但普通投资者并不知情;因此取缔令周年,第一批整治的对象指向了自媒体。江苏省金融办还将互金风险专项整治拓展到虚拟货币、ICO等。

媒体报道,监管方将对124家服务器设在境外,但实质面向境内居民提供交易服务的虚拟货币交易平台网站采取必要管控措施,加强监测,实时封堵。其次,加强对新摸排的境内ICO及虚拟货币交易相关网站、公众号等处置。对于定期摸排发现的境内ICO及虚拟货币交易场所网站、公众号,以及为上述活动提供支持和服务的公众号、自媒体及网站,及时予以关闭和查封。最后是从支付结算端入手持续加强清理整顿力度。

彼时,取缔令的震慑立竿见影;此时“关闭查封”之举同样令BTC(比特币)、LTC(莱特币)、ETH(以太坊)等“数字资产”大跌。但有声音称,价格不等于算力(区块链矿机运算),算力其实一直在涨。

也有区块链项目方或投资人认为,监管出海“关停”服务器的难度较大,若屏蔽网站,则用VPN就能解决问题;还有人称,强监管之下,不意味着币圈就没“活路”,虽然近期交易行情惨淡……比如,国内关停了交易所,还有“去中心化”的积分(Token)等。

但在CF40常务理事、北京链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家林看来,Token作为凭证和计价,定价工具,会在一些法律空白区域优先发展起来,其主要是数字经济领域里的一些场景,特别是跨境,云服务,证券发行交易和托管,分布式供应链等方面的应用会很快发展起来。因为,类似数字化场景需要Token作为交易发生的凭证和计价工具。这些凭证会在一定的法律或政策范围内,演变为可转让凭证——初级阶段就像票据交换一样。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演变为法定普遍使用的金融工具。

而从监管此次祭出的组合拳来看,无疑是在建立一种长臂管辖机制;如果说去年“94”是中国监管方一家之言,则此次I-CO监管是全球监管机构在G20层次上取得一些共识后的延续,是对境外涉及对国内侵害的实施监管。张家林相信,防范金融风险大背景下,国内会持续加强对境外涉及对国内侵害的实施监管,先关再清理。后续再建立监管规则和体系,鼓励合规的运用新技术开展金融业务。也因此,绝大多数代币都会归零,币圈将逐渐消失。

币圈一年,人间已换。截至8月21日19点,CoinMarketCap的数字货币总市值2115亿多美金,较最高点时跌去四分之三。暴跌正在清零所有空气项目。比特币中国首富李笑来公开称,市场上很多代币未来会归零。

不过,币圈之凛冽寒冬并非区块链市场的全部故事,其可谓“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不断推进区块链技术应用落地的链圈则初见曙光,像8月10日,全国首张区块链电子发票在深圳亮相;同日,世界银行宣布授权澳洲联邦银行(CBA)发行世界首张区块链债券等。

也许币圈至暗之时,恰是区块链转身之际。这其实是一场关乎人性的较量,“拼”的是一种致善信仰。


【责任编辑:祁飞】

数字人民币“双中心”战略:构建全球数字贸易金融强国新征程的核心引擎

在“十五五”规划开局之年,建设金融强国的宏伟蓝图正寻求突破性的战略支点。数字人民币作为金融科技革命的集大成者,其发展已超越支付工具升级的范畴,正通过一场深刻的体系化创新,构建起服务于国家战略的新质金融基础设施。以“双中心”架构为引擎,以“货币桥”为枢纽,数字人民币正在实践中形成一套完整的创新发展模式与价值体系。2025年10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5金融街论坛

场景革命与金融突围:构建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新范式的战略价值

基于国务院场景战略与宁波保税区创新模式的融合价值分析。在国务院“场景战略”的宏大叙事下,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已超越支付工具本身,正演变为重构全球贸易结算体系的战略性基础设施。本文以宁波保税区跨境供应链管理与结算科技有限公司的创新实践为蓝本,剖析其如何通过“港口场景+数字人民币+新型易货”的深度融合,打造了一个规避美元依赖、提升供应链效率的“数字银联”式结算新范式,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数

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加速,外资增配A股趋势明朗

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数量增至913家、外资持仓市值超1500亿元、跨境ETF规模达9160亿元……一系列数据背后,是全球资本对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成效的认可。从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到深化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中国资本市场正稳步扩大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吸引更多长期资本来华展

央行三季度绿色信贷增速17.5% 金融活水精准浇灌美丽中国建设

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发布的2025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绿色贷款规模再创历史新高——截至三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43.5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7.5%,前三季度新增6.47万亿元,成为支撑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金融引擎”。数据跃升:绿色信贷投向精准覆盖关键领域报告显示,绿色贷款增量主要聚焦三大方向: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贷款余额19.29万亿元,前三季度新

迈向“货币星系时代”:地缘变局、数字人民币与制度创新的历史性汇合

我们正站在国际货币体系演进的一个历史性拐点。旧秩序的单极格局正在松动,新秩序的多极轮廓尚未完全定型。在这一宏大叙事中,地缘经济风险的激增是催化剂,数字金融技术的突破是赋能器,而像中国宁波保税区+宁波舟山港口所探索的微观制度创新,则是通往未来的实践先声。这三者的深度交织,共同将人民币国际化推向一个以“多元共存、生态构建与底层革命”为特征的新征程,其价值与意义远超简单的货币份额之争,

资本市场开放再提速!证监会副主席李明:深化制度型开放 筑牢安全发展双防线

将锚定深化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目标,系统推出三大维度开放举措,构建“防风险、强监管、促发展”的协同新格局。此次峰会以“驾驭变局 砥砺前行”为主题,吸引全球顶级金融机构共议开放合作新路径。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再突破李明强调,证监会已正式推出《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工作方案》,从准入管理、投

中国宣布调整对美关税:暂停24%加征,保留10%!

今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正式发布公告,宣布自2025年11月10日13时01分起,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措施作出重大调整,标志着中美经贸磋商取得突破性进展。此次调整既体现了中国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决心,也为全球产业链稳定注入关键动能。核心调整内容直击根据财政部官网发布的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10号,此次调整聚焦两大核心举措:暂停24%加征关税:在原税委会公告2

中美吉隆坡磋商达成三重突破:关税与出口管制双松绑 商务部详解五大共识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30日就中美吉隆坡经贸磋商联合安排答记者问时披露,中美两国元首近期在韩国釜山会晤后,经贸团队于10月25-26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展开第五轮磋商,就海事物流、造船业301措施、关税暂停期等核心议题达成突破性共识。核心成果三大突破美方承诺取消对中国商品(含港澳)加征的10%"芬太尼关税",并将原定11月1日加征的100%关税计划无限期搁置。针对中国商品加征的

科创成长层首航!三家硬科技新锐今日登陆科创板,未盈利企业融资通道再拓宽

10月2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迎来历史性时刻——禾元生物、西安奕材、必贝特三家未盈利科技企业正式挂牌科创板,成为科创板科创成长层首批新注册上市公司。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科创板“1+6”改革成果正式落地,资本市场支持硬科技创新的制度包容性实现重大突破。制度革新破冰,未盈利企业上市路径畅通此次上市是今年6月证监会发布“科创板1+6”政策后,科创成长层迎来的首批新注册企业。根据《

4.36万亿增量“输血”基建!前9月全国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创历史新高,专项债占比超8成

财政部24日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1—9月全国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43615亿元,同比激增35%,创同期历史新高。其中,专项债券占比达84.5%,达36857亿元,成为稳投资、扩内需的核心引擎。这一规模相当于2024年全年GDP的3.5%,凸显财政政策“前置发力”的决心。专项债扛鼎,期限利率双优化从结构看,一般债券6758亿元(占15.5%),专项债券36857亿元

9000亿MLF“巨量补水”!央行创新操作模式释放三大信号,市场直呼“超预期”

10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于10月27日开展9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期限1年,采用“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新机制。此次操作规模创年内新高,较本月到期7000亿元MLF实现净投放2000亿元,叠加10月已通过买断式逆回购投放的1.7万亿元中长期资金,央行本月已向市场注入超2.6万亿元流动性,稳增长政策力度显著加码。从“政策利率工具

人民币国际化再突破!全球交易量飙升至每日8170亿美元,占比达8.5%

国际清算银行(BIS)最新发布的三年一度调查报告显示,人民币全球交易量已飙升至每日8170亿美元,在全球外汇市场交易中占比升至8.5%,较2022年7%的占比大幅提升1.5个百分点,成为全球增幅最大的货币。这一数据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再迈关键一步,其作为全球第五大交易货币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与第四位英镑(占比10.2%)的差距正快速缩小。交易量跃升背后的驱动力本次

数字货币桥:构建跨境支付新纪元的技术架构与标准化创新

分布式账本技术正重塑跨境支付生态,一场从架构到制度的深层变革悄然开启。通过区块链与分布式账本技术(DLT),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项目实现了央行数字货币间的直接交互,将传统跨境支付从数天压缩至秒级,成本降低超50%。

北交所首单中长期科创债落地!5亿资金助力硬科技,利率创年内新低

标志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迈入新阶段。本期债券由银河证券牵头主承销,国泰海通联席承销,发行规模5亿元,期限5年,发行利率仅2.29%,创下今年9月以来全国同期限、同评级债券利率最低纪录。利率创新低:市场资金踊跃认购据北交所披露,本期债券吸引浦发银行、华

货币体系的十字路口:中国路径与数字金融新范式

变革时代的双重可能性当前全球货币体系正面临代币化技术与稳定币浪潮的冲击,这一变革既可能巩固现有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也可能催生全新的金融范式。中国的实践表明,技术本身并非决定性力量,制度设计与国家战略才是塑造未来格局的关键。在两级货币体系与代币化的碰撞中,中国正通过数字人民币与自主金融基础设施的构建,探索一条平衡创新与稳定的独特路径。全球数字金融竞争格局正在重塑,中国选

国开行1900亿元政策性金融工具落地,撬动2.8万亿元总投资

一项旨在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的金融举措正在迅速落地,国家开发银行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在不到20天时间里已投放近1900亿元。国开行9月29日全额出资成立国开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限公司,并实现首批投放271.1亿元。截至10月17日,国开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已投放1893.5亿元,预计可拉动项目总投资2.8万亿元。这一工具的设立源于2025年4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

上市公司治理新规落地,紧盯“关键少数”明年初实施

上市公司治理制度迎来重要升级,新规将于2026年1月1日正式实施,旨在通过对董事、高管和控股股东的全链条监管,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中国证监会于10月17日修订发布《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本次修订针对上市公司“关键少数”——包括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实施全链条监管,致力于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这是证监会贯彻落实《国务

财政部再出重磅!2026年新增地方债限额提前下达,万亿化债新政加速落地

财政部10月17日最新宣布,将提前下达2026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释放万亿级化债资源精准支持重大项目与隐性债务化解,此举被视为“在发展中化债”的里程碑动作。据财政部新闻发布会披露,此轮提前下达的债务限额将重点投向三大领域:重大战略项目:优先保障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确保2026年一季度开工资金需求;存量隐性债务化解:延续“

政策协同发力,四季度经济冲刺收官

经济收官之战全面打响,宏观政策多箭齐发,旨在拉动有效投资、激活大宗消费、推进高水平开放。四季度是全年经济收官的冲刺阶段,更是政策发力的重要窗口期。当前,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宏观政策持续落地,效能不断显现。受访专家认为,全年经济实现平稳运行,预计四季度需要15万亿元左右的投资总量和13万亿元至14万亿元的消费总量。在稳投资、稳消费、稳外贸等领域,增量政策有望密集推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