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非洲猪瘟倒逼生猪链条加快去产能 价格涨跌两极化

SiZO-hmivixn4242063.jpg

至少18个省份发现疫情,10多家上市公司受影响,生猪价格呈现两极化,行业调整加速

11月9日,集“生猪产业链一体化”的唐人神旗下孙公司溧阳比利美英伟生产的饲料被检出疑似非洲猪瘟病毒,尽管3天后的检测结果排除了感染可能,但猪瘟阴影却在养殖企业上空挥之不去。

据新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自今年8月3日辽宁沈阳确认首例非洲猪瘟疫情以来,全国至少有18个省份发现疫情,其中包括多个7000头以上规模的大型生猪养殖场,因处理病猪产生的经济损失超过8亿元。受疫情影响,生猪、猪肉价格呈现出疫区下跌、主销区上涨的“分化”势头,不少散户和大型养殖企业都选择了提早出栏变现。

分析认为,国内生猪行业物流由猪转肉的情况将越来越普遍,代宰行业或再度兴盛,生猪养殖及屠宰业的去产能进程也将加快,规模企业或迎来发展机遇。

至少10家上市公司受影响

“紧张呀,这要是感染了,就得扑杀,损失不小。”周路远(化名)在湖南益阳桃江县有一个近100头规模的小型养殖场,自10月23日农业农村部通报桃江县和桃源县2个养殖场的送检样品确诊为非洲猪瘟后,他每天都要给自家的猪场消毒,并多次往复观察猪的生活状态,每天投喂的饲料也更加仔细。

同样紧张的还有大型养殖企业。疫情通报当日,湖南上市猪企新五丰披露了应对疫情的相关措施,称截至公告日公司各生产单位未发现疑似疫情,生产经营正常开展。但若周边地区或自身疫病发生频繁,公司疫病防控体系执行不力,将面临产量下降、盈利下降甚至亏损的风险。

这种担心并非多余,许多不幸“中招”的企业已面临惨痛代价。大北农在10月16日回应投资者提问时曾表示,公司在辽宁区域有2家参股孙公司,其中北镇大北农农牧食品有限公司出现一起疑似疫情,处置了近2万头生猪。而早在8月17日,郑州双汇屠宰厂出现疫情,对厂内1362头生猪全部扑杀并进行了无害化处理……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朱增勇统计分析,自今年8月非洲猪瘟疫情出现至今,我国已累计处理掉逾47万头感染生猪。按每头猪生产成本1600元-1800元计算,此番处理瘟疫生猪产生的经济损失超过8亿元。

另据新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仅今年11月,农业农村部就通报了12起非洲猪瘟疫情,涉及9个省市,其中有5个省市首次出现。截至目前,全国至少已有18个省份发生过疫情,其中包括多个养殖规模在7000头以上的大型生猪养殖场。如10月15日排查出的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市一养殖场,存栏生猪19938头;10月27日排查出的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一养殖场,存栏生猪7684头;11月10日排查出的安徽省青阳县一养殖场,存栏生猪8339头。

新京报记者同时梳理发现,有10家上市公司受到此次疫情影响。其中,大北农和双汇发展对涉疫情猪场进行了扑杀;新五丰预计全年亏损4500万元-6750万元;天邦股份、温氏股份加快出栏计划;牧原股份、雏鹰农牧、龙大肉食将面临销售均价下降;新希望与傲农生物则计划调整产业布局。

生猪出栏节奏被打乱

“压一压当然好,等疫情过去价格应该会上涨,但还是希望赶紧出栏吧。”虽然内心矛盾,但面对疫情,周路远还是认为提早变现更为实际。

受疫情影响打乱出栏节奏的还有一些大型养殖企业。11月6日,有投资者询问“受非洲猪瘟影响,公司是否会考虑降低扩张速度”,正邦科技回应称,“因突发事件的影响,公司可能会根据市场情况调节局部的出栏节奏。”

而早在9月3日的投资者调研活动中,天邦股份也表示,子公司汉世伟的母猪群及家庭农场育肥猪均未出现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目前防控手段是以执行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为主,同时启动了提早出售策略,对于疫情压力大的省份将生猪上市体重降到105kg-115kg范围内,以缓冲可能带来的销售风险。受该策略等影响,2018年1-10月,天邦股份销售商品猪167.89万头,收入23.30亿元,分别同比增加105.02%、76.64%。

同样,温氏股份自8月疫情爆发以来也明显加快了销售进度。2018年第三季度,温氏股份生猪销售量582.6万头,同比增长25.2%;7-9月销量呈递增趋势,增速分别为13.5%、26.6%、34.6%,而出栏体重却呈下降趋势,分别为114.9公斤、113.9公斤、110.5公斤。

另一方面,受疫区封锁、禁运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公司生猪销量有所下降。如牧原股份9月生猪销量就同比减少。

销售价格涨跌两极化

受疫情传播与疫猪禁运影响,生猪价格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不同市场涨跌不一。猪价格网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1月18日,全国共有8个省份猪价上涨,17个省份猪价下跌,商品猪价格整体呈下降趋势。而上市猪企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结论,如牧原股份10月商品猪销售均价为12.23元/公斤,同比下降2.39%。雏鹰农牧10月普通猪销售均价12.17元/公斤,下降2.56%。

另据10月19日农业农村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唐珂在第三季度主要农产品市场运行形势发布会上透露,由于疫情影响生猪跨省调运,猪价运行分化趋势明显,发生疫情的主产省如辽宁生猪压栏较多,猪价以跌为主;北京、浙江、上海这些主销区市场前期供应偏紧,价格涨幅较大。

唐珂还表示,从后期走势看,随着大部分地区疫情稳定,短期内猪价将季节性小幅回落,前期压栏较多的主产区价格下降风险比较大。不过,由于近两月主产区生猪补栏受到一定影响,预计春节前猪价会再次上涨,但因生猪产能依然充足所以上涨空间不大。

除生猪价格受影响外,猪肉价格也因供需失衡呈现出分化趋势。如11月18日,辽宁生猪价格约为10元/公斤,而浙江约为17元/公斤;辽宁白条猪肉价格约为15元/公斤,而浙江白条猪肉价格约为26元/公斤,是前者的1.7倍。

卓创资讯分析师张莉莉认为,当下生猪、猪肉的价格分化可以概括为疫情严重的地区猪价大跌,如河南、东北地区。而依赖生猪调入的地区则由于市场供货的不足出现了价格上涨,像浙江、广东等主销区。随着消费旺季的到来,张莉莉认为价格普遍上涨将是大方向,猪价和肉价都有一定的上行空间。

行业去产能进程加快

疫情虽然造成了价格的两极分化,但也加快了行业调整的步伐。

卓创资讯分析师张莉莉认为,目前国家提倡猪肉调运,限制或禁止疫区与非疫区之间的生猪调运。这一趋势下,浙江等缺少生猪的地区因收不到猪,会淘汰一部分屠宰企业;而北方地区因生猪运不出去造成产能过剩,一些散养户就会被淘汰。

卓创分析师王亚男则认为,全国生猪限制或禁止调运的局面已形成,预计国内生猪行业物流由猪转肉的情况将越来越普遍,代宰行业或再度兴盛,生猪养殖及屠宰业的去产能进程也将加快。

事实上,一些企业已经有所行动。温氏股份在近日举行的机构调研活动时表示,预计行业会逐步配套屠宰链条,因此公司今后会加大布局屠宰业务的力度。新希望在11月2日回应投资者提问时称,公司养猪的中长期总量规划不会有影响,但会根据目前非洲猪瘟的情况适当调整区域布局。

而对于非洲猪瘟的长期影响,部分企业持“乐观”态度。龙大肉食在回应公司三季度业绩好转原因时提到,“受非洲猪瘟影响,部分地区猪肉价格出现上涨,增加了公司屠宰业务的盈利能力。”9月5日,天邦股份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非洲猪瘟的发生与消灭有一个动态过程。短期来看,非洲猪瘟对公司养殖规模快速扩张有一定影响。但长期来看,非洲猪瘟带来的去产能化也是发展机遇,公司将适时利用好疫情下生猪供应不平衡带来的市场机会。

■ 消费提醒

非洲猪瘟不传染人

农业农村部信息显示,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接触性传染病,发病死亡率高,严重危害养猪业。但是非洲猪瘟不是人畜共患病、不会感染人,也不会感染除家猪和野猪之外的其他动物。

目前,全世界共有37个国家和地区向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报告过非洲猪瘟疫情。我国历史上从未发生过非洲猪瘟,但自2018年8月3日辽宁沈阳发现首例疫情后,该猪瘟已在我国十多个省市流行。同时,由于目前尚无安全和有效的疫苗用于预防非洲猪瘟,也无有效药物进行治疗,只能采取扑杀净化措施。

可以确定的是,非洲猪瘟的主要传播途径为活猪调运过程中的接触性传播,如粪尿传播、饲料污染、不清洁的运输工具等。为此,《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发生疫情的省份及相邻省份,要立即关闭辖区内所有生猪交易市场,禁止生猪跨省外调,对生猪产品调运继续实施差异化管理。其他省份调运生猪不得经过发生疫情省份。运输生猪等活畜禽的车辆不再享受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

目前,农业农村部、交通运输部、公安部三部委已下发《关于组织做好生猪运输车辆备案等有关工作的通知》,全面强化生猪运输车辆备案等监管措施,确保从2018年12月1日起全面实施生猪运输车辆备案和监管。与此同时,很多疫情的发生与养殖户违规使用餐厨剩余物(泔水)饲喂生猪有直接关系,因此也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全面禁止用餐厨剩余物饲喂生猪。

农业农村部10月11日公告还显示,非洲猪瘟已经纳入我国强制扑杀补助范围,并对此次疫情中强制扑杀的生猪平均给予1200元/头的补助。因此,养殖场户可打消顾虑,及时主动报告疫情,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疫情处置工作,降低疫病传播风险。

B10-B11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夏丹


【责任编辑:欧阳雪】

1570亿元国债今日发行,积极财政政策持续发力稳增长

财政政策“加力”态势明朗,四季度国债发行进入密集期,为“十五五”开局积蓄新动能。11月24日,财政部招标发行970亿元记账式附息国债和600亿元贴现国债,总计1570亿元。根据发行计划,11月26日还将有2只短期国债发行。近期国债发行显得密集,根据财政部2025年第四季度国债发行计划,今年储蓄国债、超长期特别国债已完成全年发行任务。中央财经大学财税学院教授白彦锋表示

外资锚定中国产业新机遇 高技术领域成投资“新磁力”

中国大市场不再只是全球商品的“销售场”,更成为前沿技术的“试验场”和“应用场”,外资布局正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新”。进博会现场人流如织,一家全球化工巨头的展台前围满了参观者。该公司副总裁柯乐文亲自展示一款为算力中心服务器设计的“浸没式冷却系统”——被形象称为“服务器泡澡盆”的先进解决方案。“中国数据中心的发展速度令人瞩目,而且很明显,这一趋势在可预见的未来都不会放

数字人民币“双中心”战略:构建全球数字贸易金融强国新征程的核心引擎

在“十五五”规划开局之年,建设金融强国的宏伟蓝图正寻求突破性的战略支点。数字人民币作为金融科技革命的集大成者,其发展已超越支付工具升级的范畴,正通过一场深刻的体系化创新,构建起服务于国家战略的新质金融基础设施。以“双中心”架构为引擎,以“货币桥”为枢纽,数字人民币正在实践中形成一套完整的创新发展模式与价值体系。2025年10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5金融街论坛

场景革命与金融突围:构建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新范式的战略价值

基于国务院场景战略与宁波保税区创新模式的融合价值分析。在国务院“场景战略”的宏大叙事下,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已超越支付工具本身,正演变为重构全球贸易结算体系的战略性基础设施。本文以宁波保税区跨境供应链管理与结算科技有限公司的创新实践为蓝本,剖析其如何通过“港口场景+数字人民币+新型易货”的深度融合,打造了一个规避美元依赖、提升供应链效率的“数字银联”式结算新范式,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数

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加速,外资增配A股趋势明朗

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数量增至913家、外资持仓市值超1500亿元、跨境ETF规模达9160亿元……一系列数据背后,是全球资本对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成效的认可。从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到深化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中国资本市场正稳步扩大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吸引更多长期资本来华展

央行三季度绿色信贷增速17.5% 金融活水精准浇灌美丽中国建设

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发布的2025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绿色贷款规模再创历史新高——截至三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43.5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7.5%,前三季度新增6.47万亿元,成为支撑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金融引擎”。数据跃升:绿色信贷投向精准覆盖关键领域报告显示,绿色贷款增量主要聚焦三大方向: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贷款余额19.29万亿元,前三季度新

迈向“货币星系时代”:地缘变局、数字人民币与制度创新的历史性汇合

我们正站在国际货币体系演进的一个历史性拐点。旧秩序的单极格局正在松动,新秩序的多极轮廓尚未完全定型。在这一宏大叙事中,地缘经济风险的激增是催化剂,数字金融技术的突破是赋能器,而像中国宁波保税区+宁波舟山港口所探索的微观制度创新,则是通往未来的实践先声。这三者的深度交织,共同将人民币国际化推向一个以“多元共存、生态构建与底层革命”为特征的新征程,其价值与意义远超简单的货币份额之争,

资本市场开放再提速!证监会副主席李明:深化制度型开放 筑牢安全发展双防线

将锚定深化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目标,系统推出三大维度开放举措,构建“防风险、强监管、促发展”的协同新格局。此次峰会以“驾驭变局 砥砺前行”为主题,吸引全球顶级金融机构共议开放合作新路径。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再突破李明强调,证监会已正式推出《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工作方案》,从准入管理、投

中国宣布调整对美关税:暂停24%加征,保留10%!

今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正式发布公告,宣布自2025年11月10日13时01分起,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措施作出重大调整,标志着中美经贸磋商取得突破性进展。此次调整既体现了中国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决心,也为全球产业链稳定注入关键动能。核心调整内容直击根据财政部官网发布的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10号,此次调整聚焦两大核心举措:暂停24%加征关税:在原税委会公告2

中美吉隆坡磋商达成三重突破:关税与出口管制双松绑 商务部详解五大共识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30日就中美吉隆坡经贸磋商联合安排答记者问时披露,中美两国元首近期在韩国釜山会晤后,经贸团队于10月25-26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展开第五轮磋商,就海事物流、造船业301措施、关税暂停期等核心议题达成突破性共识。核心成果三大突破美方承诺取消对中国商品(含港澳)加征的10%"芬太尼关税",并将原定11月1日加征的100%关税计划无限期搁置。针对中国商品加征的

科创成长层首航!三家硬科技新锐今日登陆科创板,未盈利企业融资通道再拓宽

10月2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迎来历史性时刻——禾元生物、西安奕材、必贝特三家未盈利科技企业正式挂牌科创板,成为科创板科创成长层首批新注册上市公司。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科创板“1+6”改革成果正式落地,资本市场支持硬科技创新的制度包容性实现重大突破。制度革新破冰,未盈利企业上市路径畅通此次上市是今年6月证监会发布“科创板1+6”政策后,科创成长层迎来的首批新注册企业。根据《

4.36万亿增量“输血”基建!前9月全国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创历史新高,专项债占比超8成

财政部24日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1—9月全国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43615亿元,同比激增35%,创同期历史新高。其中,专项债券占比达84.5%,达36857亿元,成为稳投资、扩内需的核心引擎。这一规模相当于2024年全年GDP的3.5%,凸显财政政策“前置发力”的决心。专项债扛鼎,期限利率双优化从结构看,一般债券6758亿元(占15.5%),专项债券36857亿元

9000亿MLF“巨量补水”!央行创新操作模式释放三大信号,市场直呼“超预期”

10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于10月27日开展9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期限1年,采用“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新机制。此次操作规模创年内新高,较本月到期7000亿元MLF实现净投放2000亿元,叠加10月已通过买断式逆回购投放的1.7万亿元中长期资金,央行本月已向市场注入超2.6万亿元流动性,稳增长政策力度显著加码。从“政策利率工具

人民币国际化再突破!全球交易量飙升至每日8170亿美元,占比达8.5%

国际清算银行(BIS)最新发布的三年一度调查报告显示,人民币全球交易量已飙升至每日8170亿美元,在全球外汇市场交易中占比升至8.5%,较2022年7%的占比大幅提升1.5个百分点,成为全球增幅最大的货币。这一数据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再迈关键一步,其作为全球第五大交易货币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与第四位英镑(占比10.2%)的差距正快速缩小。交易量跃升背后的驱动力本次

数字货币桥:构建跨境支付新纪元的技术架构与标准化创新

分布式账本技术正重塑跨境支付生态,一场从架构到制度的深层变革悄然开启。通过区块链与分布式账本技术(DLT),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项目实现了央行数字货币间的直接交互,将传统跨境支付从数天压缩至秒级,成本降低超50%。

北交所首单中长期科创债落地!5亿资金助力硬科技,利率创年内新低

标志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迈入新阶段。本期债券由银河证券牵头主承销,国泰海通联席承销,发行规模5亿元,期限5年,发行利率仅2.29%,创下今年9月以来全国同期限、同评级债券利率最低纪录。利率创新低:市场资金踊跃认购据北交所披露,本期债券吸引浦发银行、华

货币体系的十字路口:中国路径与数字金融新范式

变革时代的双重可能性当前全球货币体系正面临代币化技术与稳定币浪潮的冲击,这一变革既可能巩固现有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也可能催生全新的金融范式。中国的实践表明,技术本身并非决定性力量,制度设计与国家战略才是塑造未来格局的关键。在两级货币体系与代币化的碰撞中,中国正通过数字人民币与自主金融基础设施的构建,探索一条平衡创新与稳定的独特路径。全球数字金融竞争格局正在重塑,中国选

国开行1900亿元政策性金融工具落地,撬动2.8万亿元总投资

一项旨在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的金融举措正在迅速落地,国家开发银行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在不到20天时间里已投放近1900亿元。国开行9月29日全额出资成立国开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限公司,并实现首批投放271.1亿元。截至10月17日,国开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已投放1893.5亿元,预计可拉动项目总投资2.8万亿元。这一工具的设立源于2025年4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

上市公司治理新规落地,紧盯“关键少数”明年初实施

上市公司治理制度迎来重要升级,新规将于2026年1月1日正式实施,旨在通过对董事、高管和控股股东的全链条监管,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中国证监会于10月17日修订发布《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本次修订针对上市公司“关键少数”——包括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实施全链条监管,致力于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这是证监会贯彻落实《国务

财政部再出重磅!2026年新增地方债限额提前下达,万亿化债新政加速落地

财政部10月17日最新宣布,将提前下达2026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释放万亿级化债资源精准支持重大项目与隐性债务化解,此举被视为“在发展中化债”的里程碑动作。据财政部新闻发布会披露,此轮提前下达的债务限额将重点投向三大领域:重大战略项目:优先保障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确保2026年一季度开工资金需求;存量隐性债务化解:延续“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