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花好“纳税人”的每一分钱——我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综述

发布日期:2015-08-03 信息来源: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14年6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吹响了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进军号。

一年多来,推进财政信息公开、严控政府债务风险、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推进税制改革纵深……财税体制改革作为中央确定的经济生态领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八大改革中的先行者,正迈着稳健的步伐向深水区攻坚克难。

推进依法理财:用法律约束政府花钱

今年7月17日,2014年中央部门决算向社会公开,这是2011年以来中央各部门连续第五年向社会公开部门决算,也是首次依照今年实施的新预算法来公开中央部门决算。

首次公开支出经济分类款级科目数据、首次公开政府采购支出、机关运行经费和国有资产占用等情况……今年公开力度的不断“加码”正是新预算法下财税体制改革不断纵深的体现。

素有“经济宪法”之称的预算法于今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一关系我国20多万亿元财政资金的大法,成为倒逼财税改革提速的重要制度保障。预算公开首次入法无疑是其中一大亮点。

“新预算法从法律层面全面规范了政府花钱,强化了依法理财观念,将财政运行全面纳入法制化轨道。”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杨志勇对记者说。

“新预算法让人大代表对监督好政府花钱更感到责任重大。”谈到今年政府财政信息公开的变化,全国人大代表、湖北得伟君尚律师事务所首席执行合伙人蔡学恩说。依照新预算法要求,蔡学恩与另外九位全国人大代表今年初首次受邀参与了全国财政预算的初审。

新预算法的实施,也为防范政府性债务风险筑厚了“防火墙”。从去年10月国务院发布规范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改革意见,到今年3月和6月,财政部先后下达第一批和第二批1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额度,我国清理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管理改革“路线图”日渐清晰。

“预算是财政的核心,现代预算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杨志勇说,新预算法的实施正催生中国预算管理制度深层次的变化,成为建立现代预算制度的突破口。

创新花钱机制:将“碎片化”资金化零为整

葡萄熟了,南昌市新建县溪霞镇农户王三件的心醉了。2015年3月初,他申请的一笔“财政惠农信贷通”40万元贷款,不到5天就拨付到账,解决了他扩大葡萄园种植规模后的资金难题。

从2013年7月开始,江西试点推出“财园信贷通”融资模式,由财政、工业园区管委会按1:1比例筹集资金存入合作银行,作为工业园区内企业贷款风险保证金。银行按不低于保证金8倍放大贷款额度,向园区内中小微企业提供无抵押、无担保信用贷款。

到去年底,江西省级财政共整合专项资金14亿元,通过“财园信贷通”模式,撬动银行229亿元贷款,惠及全省6418户企业,稳定近11万人就业。今年江西又下达了300亿元“财园信贷通”贷款规模。

“以前财政资金使用是‘撒胡椒面’,现在通过盘活存量,化零为整,创新模式,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对中小微企业实现了精准帮扶。”江西省财政厅副厅长辜华荣说。

江西的“财园信贷通”模式正是当前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背景下,从中央到地方探索统筹财政资金有效使用的一个缩影。

财政收支压力越大,政府花钱越要精打细算。记者从北京市财政局了解到,今年以来,北京市逐项系统梳理财政存量资金,提出一系列盘活“硬措施”,截至6月底财政存量资金比2014年底降低60%。

除了盘活“沉睡的资金”,自去年以来,各地还创新机制用公共财政资金设立各种创投、产业引导基金,并大力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表示,下半年将继续鼓励设立各类投资引导基金,创新运作方式,以利于发挥财政资金的放大和撬动作用,引导民间资本投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

简化公平税制:助力国家创业创新

2015年,一系列税收优惠的出台和税制改革的纵深,为小微企业发展增添更多底气。

今年初,国务院出台新政,将小微企业减半征收所得税的年应纳税额由10万元提高到20万元。“实行这项优惠政策后,每年我们能省出1万多元,尽管数额并不太大,但对我们这些刚刚创业,缺乏资金周转的小网店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山东曹县天浩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李瑞华说。

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共有239万户纳税人享受了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减税86.54亿元;2700多万户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享受了暂免征收增值税、营业税优惠政策,减税399.77亿元,两项合计为小微企业减税486.31亿元。

减税迈出了简化公平税制的重要一步,而“营改增”、卷烟消费税、资源税等税制改革的稳步推进,也引领税制改革纵深。

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副主任郭晓林介绍,今年是“营改增”第四年,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纳入“营改增”试点的纳税人共计509万户,上半年共减税1102亿元,自2012年实施“营改增”以来,已累计减税4848亿元。

卷烟消费税改革初见成效。今年5月10日起,卷烟批发环节消费税税率由5%提高至11%,并在批发环节每支烟加征0.005元的从量消费税。从6月份首个税款征收期看,改革合计增加税收40亿元,卷烟批发价格普遍上调6%,批发环节销量同比减少15.9%,实现了控烟与增税的双重效应。

此外,2015年也见证了国家全面清理规范涉企收费行动的启幕——确保近两年中央和地方政府确定取消、停征和减免的1000多项收费规定落实到位;从今年起对养老、医疗服务机构减免7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取消无法定依据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收费、收费基金项目……

专家表示,税制改革和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助力小微企业在国家鼓励创新创业的“风口”上起飞,也推动财税体制改革在国家经济转型大棋局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责任编辑:赵鹏宇】

数字人民币“双中心”战略:构建全球数字贸易金融强国新征程的核心引擎

在“十五五”规划开局之年,建设金融强国的宏伟蓝图正寻求突破性的战略支点。数字人民币作为金融科技革命的集大成者,其发展已超越支付工具升级的范畴,正通过一场深刻的体系化创新,构建起服务于国家战略的新质金融基础设施。以“双中心”架构为引擎,以“货币桥”为枢纽,数字人民币正在实践中形成一套完整的创新发展模式与价值体系。2025年10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5金融街论坛

场景革命与金融突围:构建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新范式的战略价值

基于国务院场景战略与宁波保税区创新模式的融合价值分析。在国务院“场景战略”的宏大叙事下,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已超越支付工具本身,正演变为重构全球贸易结算体系的战略性基础设施。本文以宁波保税区跨境供应链管理与结算科技有限公司的创新实践为蓝本,剖析其如何通过“港口场景+数字人民币+新型易货”的深度融合,打造了一个规避美元依赖、提升供应链效率的“数字银联”式结算新范式,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数

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加速,外资增配A股趋势明朗

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数量增至913家、外资持仓市值超1500亿元、跨境ETF规模达9160亿元……一系列数据背后,是全球资本对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成效的认可。从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到深化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中国资本市场正稳步扩大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吸引更多长期资本来华展

央行三季度绿色信贷增速17.5% 金融活水精准浇灌美丽中国建设

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发布的2025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绿色贷款规模再创历史新高——截至三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43.5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7.5%,前三季度新增6.47万亿元,成为支撑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金融引擎”。数据跃升:绿色信贷投向精准覆盖关键领域报告显示,绿色贷款增量主要聚焦三大方向: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贷款余额19.29万亿元,前三季度新

迈向“货币星系时代”:地缘变局、数字人民币与制度创新的历史性汇合

我们正站在国际货币体系演进的一个历史性拐点。旧秩序的单极格局正在松动,新秩序的多极轮廓尚未完全定型。在这一宏大叙事中,地缘经济风险的激增是催化剂,数字金融技术的突破是赋能器,而像中国宁波保税区+宁波舟山港口所探索的微观制度创新,则是通往未来的实践先声。这三者的深度交织,共同将人民币国际化推向一个以“多元共存、生态构建与底层革命”为特征的新征程,其价值与意义远超简单的货币份额之争,

资本市场开放再提速!证监会副主席李明:深化制度型开放 筑牢安全发展双防线

将锚定深化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目标,系统推出三大维度开放举措,构建“防风险、强监管、促发展”的协同新格局。此次峰会以“驾驭变局 砥砺前行”为主题,吸引全球顶级金融机构共议开放合作新路径。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再突破李明强调,证监会已正式推出《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工作方案》,从准入管理、投

中国宣布调整对美关税:暂停24%加征,保留10%!

今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正式发布公告,宣布自2025年11月10日13时01分起,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措施作出重大调整,标志着中美经贸磋商取得突破性进展。此次调整既体现了中国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决心,也为全球产业链稳定注入关键动能。核心调整内容直击根据财政部官网发布的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10号,此次调整聚焦两大核心举措:暂停24%加征关税:在原税委会公告2

中美吉隆坡磋商达成三重突破:关税与出口管制双松绑 商务部详解五大共识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30日就中美吉隆坡经贸磋商联合安排答记者问时披露,中美两国元首近期在韩国釜山会晤后,经贸团队于10月25-26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展开第五轮磋商,就海事物流、造船业301措施、关税暂停期等核心议题达成突破性共识。核心成果三大突破美方承诺取消对中国商品(含港澳)加征的10%"芬太尼关税",并将原定11月1日加征的100%关税计划无限期搁置。针对中国商品加征的

科创成长层首航!三家硬科技新锐今日登陆科创板,未盈利企业融资通道再拓宽

10月2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迎来历史性时刻——禾元生物、西安奕材、必贝特三家未盈利科技企业正式挂牌科创板,成为科创板科创成长层首批新注册上市公司。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科创板“1+6”改革成果正式落地,资本市场支持硬科技创新的制度包容性实现重大突破。制度革新破冰,未盈利企业上市路径畅通此次上市是今年6月证监会发布“科创板1+6”政策后,科创成长层迎来的首批新注册企业。根据《

4.36万亿增量“输血”基建!前9月全国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创历史新高,专项债占比超8成

财政部24日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1—9月全国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43615亿元,同比激增35%,创同期历史新高。其中,专项债券占比达84.5%,达36857亿元,成为稳投资、扩内需的核心引擎。这一规模相当于2024年全年GDP的3.5%,凸显财政政策“前置发力”的决心。专项债扛鼎,期限利率双优化从结构看,一般债券6758亿元(占15.5%),专项债券36857亿元

9000亿MLF“巨量补水”!央行创新操作模式释放三大信号,市场直呼“超预期”

10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于10月27日开展9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期限1年,采用“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新机制。此次操作规模创年内新高,较本月到期7000亿元MLF实现净投放2000亿元,叠加10月已通过买断式逆回购投放的1.7万亿元中长期资金,央行本月已向市场注入超2.6万亿元流动性,稳增长政策力度显著加码。从“政策利率工具

人民币国际化再突破!全球交易量飙升至每日8170亿美元,占比达8.5%

国际清算银行(BIS)最新发布的三年一度调查报告显示,人民币全球交易量已飙升至每日8170亿美元,在全球外汇市场交易中占比升至8.5%,较2022年7%的占比大幅提升1.5个百分点,成为全球增幅最大的货币。这一数据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再迈关键一步,其作为全球第五大交易货币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与第四位英镑(占比10.2%)的差距正快速缩小。交易量跃升背后的驱动力本次

数字货币桥:构建跨境支付新纪元的技术架构与标准化创新

分布式账本技术正重塑跨境支付生态,一场从架构到制度的深层变革悄然开启。通过区块链与分布式账本技术(DLT),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项目实现了央行数字货币间的直接交互,将传统跨境支付从数天压缩至秒级,成本降低超50%。

北交所首单中长期科创债落地!5亿资金助力硬科技,利率创年内新低

标志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迈入新阶段。本期债券由银河证券牵头主承销,国泰海通联席承销,发行规模5亿元,期限5年,发行利率仅2.29%,创下今年9月以来全国同期限、同评级债券利率最低纪录。利率创新低:市场资金踊跃认购据北交所披露,本期债券吸引浦发银行、华

货币体系的十字路口:中国路径与数字金融新范式

变革时代的双重可能性当前全球货币体系正面临代币化技术与稳定币浪潮的冲击,这一变革既可能巩固现有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也可能催生全新的金融范式。中国的实践表明,技术本身并非决定性力量,制度设计与国家战略才是塑造未来格局的关键。在两级货币体系与代币化的碰撞中,中国正通过数字人民币与自主金融基础设施的构建,探索一条平衡创新与稳定的独特路径。全球数字金融竞争格局正在重塑,中国选

国开行1900亿元政策性金融工具落地,撬动2.8万亿元总投资

一项旨在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的金融举措正在迅速落地,国家开发银行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在不到20天时间里已投放近1900亿元。国开行9月29日全额出资成立国开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限公司,并实现首批投放271.1亿元。截至10月17日,国开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已投放1893.5亿元,预计可拉动项目总投资2.8万亿元。这一工具的设立源于2025年4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

上市公司治理新规落地,紧盯“关键少数”明年初实施

上市公司治理制度迎来重要升级,新规将于2026年1月1日正式实施,旨在通过对董事、高管和控股股东的全链条监管,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中国证监会于10月17日修订发布《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本次修订针对上市公司“关键少数”——包括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实施全链条监管,致力于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这是证监会贯彻落实《国务

财政部再出重磅!2026年新增地方债限额提前下达,万亿化债新政加速落地

财政部10月17日最新宣布,将提前下达2026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释放万亿级化债资源精准支持重大项目与隐性债务化解,此举被视为“在发展中化债”的里程碑动作。据财政部新闻发布会披露,此轮提前下达的债务限额将重点投向三大领域:重大战略项目:优先保障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确保2026年一季度开工资金需求;存量隐性债务化解:延续“

政策协同发力,四季度经济冲刺收官

经济收官之战全面打响,宏观政策多箭齐发,旨在拉动有效投资、激活大宗消费、推进高水平开放。四季度是全年经济收官的冲刺阶段,更是政策发力的重要窗口期。当前,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宏观政策持续落地,效能不断显现。受访专家认为,全年经济实现平稳运行,预计四季度需要15万亿元左右的投资总量和13万亿元至14万亿元的消费总量。在稳投资、稳消费、稳外贸等领域,增量政策有望密集推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