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外汇储备为何连续五月上升 需注意哪些风险?

1124365506_15552838760391n.jpg

截至2019年3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较2月末上升86亿美元。这是我国外汇储备连续第五个月上升。

从去年11月份开始,人民币资产的价值凸显,吸引外资持续流入,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青睐中国股市和债市。同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企稳回升,美元指数从高位回落,我国持有的非美元资产价值也有所上升。

总体看,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化,汇率“自动稳定器”功能逐渐显现,有利于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保持稳定。随着中国改革的推进,外资进入中国资本市场渠道进一步拓宽,人民币资产将保持对外资的吸引力。

国家外汇管理局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3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0988亿美元,较2月末上升86亿美元,升幅为0.3%,这是外汇储备连续第五个月上升。

过去一年,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整体“走”出了一条“V”形曲线。从去年年初到10月份,外汇储备规模下降较多,累计下降超千亿美元。11月份则出现明显的回升,如今已经连续5个月上扬。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赵庆明说,从去年全年来看,外汇储备规模整体有所下降,但幅度不大。截至2018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30727亿美元,较2017年末下降672亿美元。

外汇储备五连升,主要原因是什么?外汇储备来源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未来外汇储备规模走势如何?需要注意哪些风险?

外汇储备规模变化,与汇率、持有债券估值和资本流入有关

外汇储备是一国拥有的外汇“家底”,持有的外汇资产价值,经常因外币汇率的起伏而波动。

赵庆明分析说,去年前10个月外汇储备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资本流出的压力有所显现,二是从去年4月份开始,美元汇率明显反弹。美元指数从88左右最高反弹到约97,意味着非美元货币,比如欧元、日元和英镑对美元汇率相应下跌。在我国外汇储备中有一定的非美元资产,去年美元指数上涨约一成,这部分资产折合成美元时就会相应地出现损失。

而从去年11月份开始,人民币资产的价值凸显,吸引外资持续流入,同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企稳回升,美元指数从高位回落,非美元资产价值有所上升。

外汇储备增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债券估值上升。我国外汇储备中大部分是债券。今年3月美债收益率和欧债收益率都有所下降,债券收益率下降对应的是债券估值上升,从而带动外汇储备规模增长。

“去年我们主动降低关税,扩大进口,贸易变化带来经常账户逆差,但通过股票和债券投资净流入,抵补了同期经常项目逆差和其他资本项下的净流出后,外汇储备仍有所增加。”赵庆明说。

国家外汇管理局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王春英分析,今年以来,我国外汇市场运行更趋平稳,主要渠道跨境资金流动状况进一步改善,为外汇储备规模稳定提供了坚实基础。

通过贸易出口形成的经常账户顺差缩窄,而股票和债券资本流入增加

在宏观经济目标中,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重要的一方面。当一个国家的国际收入等于国际支出时,就达到了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涉及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其中经常账户是通过贸易和服务的出口形成的,而资本账户包括外商直接投资和非直接投资。经常账户、资本账户的顺差情况,决定了外汇储备规模的变化。

过去,我国的外汇储备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经常账户中的对外贸易顺差总额,二是资本账户中的外商直接投资净流入余额。

去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的结构开始发生变化,传统构成外汇储备来源的因素下降。国泰君安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高瑞东分析,2018年中国经常账户顺差缩窄,其中货物贸易顺差下降17%,服务贸易逆差扩大13%。资本账户下的贷款、贸易信贷等其他投资也由正转负,由顺差770亿美元转为逆差519亿美元。

与此同时,资本账户下的非直接投资却出现明显回升,跨境股票和债券证券投资资金增加。2018年,我国资本账户中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顺差快速扩大,直接投资顺差1070亿美元,较上年扩大2.9倍;证券投资顺差1067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6倍。

这表明,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青睐中国股市和债市。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管涛说,到去年末,境外投资者在中国境内持有的人民币股票资产为1.15万亿元,占到国内股票流通市值的3.2%,较2016年底上升了1.6个百分点;持有的人民币债券资产为1.17万亿元,占债券托管市值的3%,较2016年底提高了1个百分点。

预计未来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中国市场对外资持续保持吸引力

外汇储备的用途是稳定货币。当本国货币汇率贬值压力较大的时候,央行就会动用外汇储备,在外汇市场上抛出外币,买进本国货币,来稳定人民币汇率。

王春英认为,当前全球经济不确定性有所上升,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金融资产价格仍处高位,国际金融市场波动性可能加大。但我国经济运行将保持在合理区间,随着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汇率“自动稳定器”功能逐渐显现,总体有利于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保持稳定。

在今年两会的新闻发布会上,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不搞竞争性贬值、不将汇率用于竞争性目的,不会用汇率来提高中国出口竞争力。

“从人民币汇率的表现来看,人民币汇率一直相对稳定。尤其是从2017年6月份之后,人民币汇率走强,相对于一些其他主要货币,人民币汇率略有上升。”赵庆明说,人民币汇率预期,最终仍由经济基本面决定。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化,人民币汇率也将继续保持稳定。

跨境资本流动往往更具风险,未来资本流入的态势能否持续?中国市场是否对外资有持续吸引力?答案是肯定的。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分析,中国正在推进改革,进一步拓宽外资进入中国证券市场的渠道,完善交易便利性,提升监管水平。同时中国已经积累了大量上市公司,债券市场规模已跃居全球第二,人民币资产底层基础丰富,能给投资者提供更多选择。而中国境内股票和债券市场的回报率,与全球主要指数的相关性较低。再加上人民币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有望上升,因此无论是从资产配置还是分享分散的角度,人民币资产均具备相当的吸引力。


【责任编辑:欧阳雪】

数字人民币“双中心”战略:构建全球数字贸易金融强国新征程的核心引擎

在“十五五”规划开局之年,建设金融强国的宏伟蓝图正寻求突破性的战略支点。数字人民币作为金融科技革命的集大成者,其发展已超越支付工具升级的范畴,正通过一场深刻的体系化创新,构建起服务于国家战略的新质金融基础设施。以“双中心”架构为引擎,以“货币桥”为枢纽,数字人民币正在实践中形成一套完整的创新发展模式与价值体系。2025年10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5金融街论坛

场景革命与金融突围:构建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新范式的战略价值

基于国务院场景战略与宁波保税区创新模式的融合价值分析。在国务院“场景战略”的宏大叙事下,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已超越支付工具本身,正演变为重构全球贸易结算体系的战略性基础设施。本文以宁波保税区跨境供应链管理与结算科技有限公司的创新实践为蓝本,剖析其如何通过“港口场景+数字人民币+新型易货”的深度融合,打造了一个规避美元依赖、提升供应链效率的“数字银联”式结算新范式,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数

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加速,外资增配A股趋势明朗

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数量增至913家、外资持仓市值超1500亿元、跨境ETF规模达9160亿元……一系列数据背后,是全球资本对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成效的认可。从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到深化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中国资本市场正稳步扩大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吸引更多长期资本来华展

央行三季度绿色信贷增速17.5% 金融活水精准浇灌美丽中国建设

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发布的2025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绿色贷款规模再创历史新高——截至三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43.5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7.5%,前三季度新增6.47万亿元,成为支撑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金融引擎”。数据跃升:绿色信贷投向精准覆盖关键领域报告显示,绿色贷款增量主要聚焦三大方向: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贷款余额19.29万亿元,前三季度新

迈向“货币星系时代”:地缘变局、数字人民币与制度创新的历史性汇合

我们正站在国际货币体系演进的一个历史性拐点。旧秩序的单极格局正在松动,新秩序的多极轮廓尚未完全定型。在这一宏大叙事中,地缘经济风险的激增是催化剂,数字金融技术的突破是赋能器,而像中国宁波保税区+宁波舟山港口所探索的微观制度创新,则是通往未来的实践先声。这三者的深度交织,共同将人民币国际化推向一个以“多元共存、生态构建与底层革命”为特征的新征程,其价值与意义远超简单的货币份额之争,

资本市场开放再提速!证监会副主席李明:深化制度型开放 筑牢安全发展双防线

将锚定深化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目标,系统推出三大维度开放举措,构建“防风险、强监管、促发展”的协同新格局。此次峰会以“驾驭变局 砥砺前行”为主题,吸引全球顶级金融机构共议开放合作新路径。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再突破李明强调,证监会已正式推出《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工作方案》,从准入管理、投

中国宣布调整对美关税:暂停24%加征,保留10%!

今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正式发布公告,宣布自2025年11月10日13时01分起,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措施作出重大调整,标志着中美经贸磋商取得突破性进展。此次调整既体现了中国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决心,也为全球产业链稳定注入关键动能。核心调整内容直击根据财政部官网发布的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10号,此次调整聚焦两大核心举措:暂停24%加征关税:在原税委会公告2

中美吉隆坡磋商达成三重突破:关税与出口管制双松绑 商务部详解五大共识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30日就中美吉隆坡经贸磋商联合安排答记者问时披露,中美两国元首近期在韩国釜山会晤后,经贸团队于10月25-26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展开第五轮磋商,就海事物流、造船业301措施、关税暂停期等核心议题达成突破性共识。核心成果三大突破美方承诺取消对中国商品(含港澳)加征的10%"芬太尼关税",并将原定11月1日加征的100%关税计划无限期搁置。针对中国商品加征的

科创成长层首航!三家硬科技新锐今日登陆科创板,未盈利企业融资通道再拓宽

10月2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迎来历史性时刻——禾元生物、西安奕材、必贝特三家未盈利科技企业正式挂牌科创板,成为科创板科创成长层首批新注册上市公司。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科创板“1+6”改革成果正式落地,资本市场支持硬科技创新的制度包容性实现重大突破。制度革新破冰,未盈利企业上市路径畅通此次上市是今年6月证监会发布“科创板1+6”政策后,科创成长层迎来的首批新注册企业。根据《

4.36万亿增量“输血”基建!前9月全国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创历史新高,专项债占比超8成

财政部24日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1—9月全国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43615亿元,同比激增35%,创同期历史新高。其中,专项债券占比达84.5%,达36857亿元,成为稳投资、扩内需的核心引擎。这一规模相当于2024年全年GDP的3.5%,凸显财政政策“前置发力”的决心。专项债扛鼎,期限利率双优化从结构看,一般债券6758亿元(占15.5%),专项债券36857亿元

9000亿MLF“巨量补水”!央行创新操作模式释放三大信号,市场直呼“超预期”

10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于10月27日开展9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期限1年,采用“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新机制。此次操作规模创年内新高,较本月到期7000亿元MLF实现净投放2000亿元,叠加10月已通过买断式逆回购投放的1.7万亿元中长期资金,央行本月已向市场注入超2.6万亿元流动性,稳增长政策力度显著加码。从“政策利率工具

人民币国际化再突破!全球交易量飙升至每日8170亿美元,占比达8.5%

国际清算银行(BIS)最新发布的三年一度调查报告显示,人民币全球交易量已飙升至每日8170亿美元,在全球外汇市场交易中占比升至8.5%,较2022年7%的占比大幅提升1.5个百分点,成为全球增幅最大的货币。这一数据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再迈关键一步,其作为全球第五大交易货币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与第四位英镑(占比10.2%)的差距正快速缩小。交易量跃升背后的驱动力本次

数字货币桥:构建跨境支付新纪元的技术架构与标准化创新

分布式账本技术正重塑跨境支付生态,一场从架构到制度的深层变革悄然开启。通过区块链与分布式账本技术(DLT),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项目实现了央行数字货币间的直接交互,将传统跨境支付从数天压缩至秒级,成本降低超50%。

北交所首单中长期科创债落地!5亿资金助力硬科技,利率创年内新低

标志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迈入新阶段。本期债券由银河证券牵头主承销,国泰海通联席承销,发行规模5亿元,期限5年,发行利率仅2.29%,创下今年9月以来全国同期限、同评级债券利率最低纪录。利率创新低:市场资金踊跃认购据北交所披露,本期债券吸引浦发银行、华

货币体系的十字路口:中国路径与数字金融新范式

变革时代的双重可能性当前全球货币体系正面临代币化技术与稳定币浪潮的冲击,这一变革既可能巩固现有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也可能催生全新的金融范式。中国的实践表明,技术本身并非决定性力量,制度设计与国家战略才是塑造未来格局的关键。在两级货币体系与代币化的碰撞中,中国正通过数字人民币与自主金融基础设施的构建,探索一条平衡创新与稳定的独特路径。全球数字金融竞争格局正在重塑,中国选

国开行1900亿元政策性金融工具落地,撬动2.8万亿元总投资

一项旨在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的金融举措正在迅速落地,国家开发银行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在不到20天时间里已投放近1900亿元。国开行9月29日全额出资成立国开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限公司,并实现首批投放271.1亿元。截至10月17日,国开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已投放1893.5亿元,预计可拉动项目总投资2.8万亿元。这一工具的设立源于2025年4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

上市公司治理新规落地,紧盯“关键少数”明年初实施

上市公司治理制度迎来重要升级,新规将于2026年1月1日正式实施,旨在通过对董事、高管和控股股东的全链条监管,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中国证监会于10月17日修订发布《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本次修订针对上市公司“关键少数”——包括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实施全链条监管,致力于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这是证监会贯彻落实《国务

财政部再出重磅!2026年新增地方债限额提前下达,万亿化债新政加速落地

财政部10月17日最新宣布,将提前下达2026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释放万亿级化债资源精准支持重大项目与隐性债务化解,此举被视为“在发展中化债”的里程碑动作。据财政部新闻发布会披露,此轮提前下达的债务限额将重点投向三大领域:重大战略项目:优先保障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确保2026年一季度开工资金需求;存量隐性债务化解:延续“

政策协同发力,四季度经济冲刺收官

经济收官之战全面打响,宏观政策多箭齐发,旨在拉动有效投资、激活大宗消费、推进高水平开放。四季度是全年经济收官的冲刺阶段,更是政策发力的重要窗口期。当前,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宏观政策持续落地,效能不断显现。受访专家认为,全年经济实现平稳运行,预计四季度需要15万亿元左右的投资总量和13万亿元至14万亿元的消费总量。在稳投资、稳消费、稳外贸等领域,增量政策有望密集推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