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保健品骗局:用假话洗脑看人下套只为谋财

喝竹盐水可以降血压,甚至可以治疗脑梗;一杯来自地球深处的“能量水”,对红斑狼疮、肺炎、中风、高血压、痛经都有疗效;沙棘产品吃一个月,彻底治好糖尿病……《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期在多地调查发现,近年来保健品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乱象,严重侵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财产安全。其中,一些不法分子假借“高科技”“纯古法”“中西合璧”等概念大肆进行虚假宣传,利用会销、网销、登门、微课堂等手段,对目标人群进行“精准诈骗”,以至于一些受害老人的养老钱被掏空,不少家庭财产被骗走后陷入贫困。

敢吹牛:

“喝盐水能治高血压甚至脑梗”

记者日前在多地调研发现,保健产品问题已涉及食品、日用品、电子产品等各种类型,“挂羊头卖狗肉”的虚假宣传乱象频发。

——“高科技”骗术:“量子能水”号称足以控制癌细胞弓形虫

记者跟随华北某市的基层执法人员调查发现,市区某门店销售的一款质量低劣的“竹炭袜子”,宣称有“改善酸性体质,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调节内分泌、激活组织细胞、排毒养颜”的神奇功能;而一款“富硒竹炭养生香皂”,则公然宣称“释放远红外线,能促进血液循环、新陈代谢”。

一家总部位于华北地区的企业推出一款所谓“量子能水”,号称是取自地下万米深处,既能饮用也可让身体“漂浮”,“被科学界誉为超过药品”,对红斑狼疮、肺炎、鼻炎、肾炎、中风、高血压、痛经、月经不调都有疗效。一份宣传资料甚至宣称其“低频振动波高达3.9亿次每秒,足以控制癌细胞弓形虫”。

据介绍,相关部门认可的保健品27种保健功能中,并没有防癌抗癌。然而很多“神药”都号称有抗癌功能,动辄发布各种“生命奇迹”,分享服用心得。

——“纯古法”骗术:“源自道家千年古方”“专治经络不通、气血不畅”

记者采访了解到,武汉一家企业号称以纯古法结合现代工艺制作“竹盐产品”。销售人员宣称,喝竹盐水不仅可以清理血管,还可以治疗高血压、脑梗。辽宁省一名老年男性消费者在血压飙升至200以后,仍被销售人员要求“多喝竹盐水”,且被告知“血压升高是排毒的过程,很多人高压升到250都没事,再喝一段时间盐水就降下来了。”最终这名用户在大量喝盐水两个月后突发脑梗,被送进重症监护室。面对医护人员的告诫,消费者最初仍固执地认为用竹筒烤过的盐已经不是氯化钠,甚至仍试图与竹盐销售人员探讨如何用竹盐治病。

安徽省相关部门破获的一起假冒“老中医”电话推销保健品的电信诈骗案件中,骗子利用网络电话冒充所谓中医专家,宣称“老人的病因多是体内气血不畅、经络不通,需要把体内的垃圾毒素病灶激活,然后修复血管将毒素垃圾排出体外,达到活血化瘀的效果”,借此推销“细胞营养”“神经酸”“人参海狗”“眼中金”等保健品,号称药到病除,很多老年人信以为真。

记者采访发现,某公司以60元/盒的价格购买保健食品,安排无行医资质的员工以“中医”的名义现场为老年人把脉,并借机以898元/盒的天价售卖。

——“中西合璧”骗术:《本草纲目》结合石墨烯、生物磁、托玛琳……

记者在各地调查了解到,一些并未取得国家许可的医疗器械资质的电器,冠以“治疗仪”“能量仪”等名义高价销售。如一款外形酷似普通的电磁炉的“治疗仪”,售价高达4000元一台,其宣传资料中引用《史记》《千金方》《本草纲目》等古书,论证“补磁”是有利于健康的关键。号称可以通过不同的能量场达到预防和调理人体亚健康的目的,表示“告别打针吃药,从补磁开始!”

黑龙江省一家主产沙棘保健产品公司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沙棘是中医瑰宝,是世界上唯一、最好的保健品,是国家重点支持的保健品。其提供的资料显示:73岁的侯大哥抹了6次沙棘能量油,就治好了8岁就患上的老寒腿;刘女士身患糖尿病14年,服用沙棘产品,一个月时间就停止注射胰岛素……

天津市一名市场监管人员介绍,老年人科学素养有待提升,“药食两用”成为滋生健康谣言的肥沃土壤,一些企业将“食疗”与石墨烯、生物磁、托玛琳、量子技术、纳米技术等“高大上”的名词结合,对老年人而言无疑是“洗脑”。

钻营销:

看人下菜碟 精准设圈套

不法分子营销手段花样翻新,会销、网销、登门、微课堂等手段层出不穷,甚至频频推出“亲情攻势”,对老年人进行“精准诈骗”。

不法分子常用的销售套路有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会销“洗脑”,让老年人“不买些产品实在不好意思走”。

近年来,针对老年人的“健康讲座”不断增多,给老年人“强行洗脑”。保健品的营销策略也从“广而告之”,升级为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精准忽悠”。

从上海市场监管部门收到的相关投诉举报及咨询来看,相关案例采用讲座会销形式的占到很大比例。60岁的消费者李阿姨告诉记者,她参加的一场为期四天的会销中,前三天都是购买产品当场返现,买东西还赚钱,到第四天可以以优惠价购买。“其实一开始我是不想买的,但会销现场到最后就是不由自主。回头想,一个原因是老年人太寂寞了,现场的那些小伙子,嘴巴都特别甜;另一个是不敢不买,我们的儿女信息、家庭住址、电话号码他们都知道,有点害怕”。

保健品会销人员肖某介绍称,会销人员会针对不同客户的心理进行不同的方法诱导。比如对“虚荣型”老人极力赞扬,让他(她)顾及面子咬牙买下。

“老人被‘洗脑’之后,儿女阻止就是不孝。”安徽一家三甲医院药剂科主任告诉记者,连她都无法阻止父母去听所谓的健康讲座、购买保健品。她介绍,对买得特别多的“会员”,保健品公司会授予一些“职务”,邀请他们当嘉宾坐在讲座主席台上,或从高额利润里挤出一点小甜头,让老人深陷迷局。

第二,“扎根”推介,有的推销员甚至对老年人“穷追不舍”,“从云南追到上海也要卖给你”保健品。

记者采访了解到,针对老年人信息闭塞、容易跟风的特点,一些保健产品的推销员还专门去医院做护工、给老人做家政,“扎根”营销。如北京一家保健产品公司将目标锁定为广场舞大妈,他们的推销员承诺给广场舞大妈们组织演出,或者是给领头人回扣、颁奖等,以此大量销售保健产品,其中不少是无证高价产品,有一款号称能调节酸碱平衡的水杯售价高达数千元。江西一家富硒产品推销员能追着老太太从云南到北京再到上海,在老太太的女儿坚决拒绝购买产品后,该企业推销员发动老太太的姐妹给她代买,然后寄到上海去。

近年来,多地民政部门鼓励在社区建设养老服务站,支持老年人居家养老。记者走访发现,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社区提供场地的养老站,有的摆放着多台“按摩仪”“洗脚盆”,几位老人正在体验免费理疗的“居家养老服务”,玻璃柜里展示着多种保健食品,借助政府支持力推的项目进行宣传。

第三,发动网络攻势,“微信课堂天天洗脑,碎片化时间精准营销”。

随着微商、电商的兴起,不少保健品企业转战网络。如2018年初,杭州拱墅区公安分局环境和食品药品犯罪侦查大队就曾查获一销售假减肥药团伙,该团伙通过网络平台卖的所谓“七天瘦”“功能性咖啡”等减肥药,都涉嫌假药。其中一款胶囊成本只要20元左右,售价140元,在电商平台上销售火爆。

记者查询发现,有的所谓壮阳保健产品在网络广告中的宣传词汇非常“露骨”;有的保健食品,在相关部门备注中只有两项简单功能,但是在一些电商平台上,却宣称可以“预防三高、调理血糖、稳定血压、预防肾结石、补充人体所需各种维生素,从此告别亚健康”。许多保健产品销售人员还会建立所谓“微信课堂”,把正在或有意购买产品的老年人拉到微信群,在微信群中发送大量虚假宣传链接,对老年人进行“无缝洗脑”,使老年人深陷其中、不可自拔。

拉人头:

直销企业搞传销 传销企业傍直销

一些拥有直销牌照的企业,通过“传销”方式扩大受众群体,而一些并未获得商务部直销牌照的保健品企业,长期打着“直销企业”“即将获批直销牌照”的名义进行传销活动。

商务部信息显示,直销是合法经营行为,以“单层次”为主要特征。传销是非法经营行为,以“拉人头”“入门费”“多层次”“团队计酬”为主要特征。

保健品行业存在的乱象一方面体现在直销企业搞传销。

一些拥有直销牌照的企业,通过“传销”方式扩大受众群体,利用保健产品畸高的利润为“发展下线”者进行返利。记者近期以想成为一家外资直销企业经销商的名义参加了该公司在上海举办的“商机大会”。会后,一位“经销明星”告诉记者,按照该公司的奖金制度,经销商可以拿6代下线销售额的5%作为提成。

一位省级市场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介绍,许多直销企业同时从事直销经营和传统经营,传统经营模式的“经销商”成为直销企业的“防火墙”,使得直销区域、直销产品、团队计酬等方面的监管十分困难。近年来“微商”兴起,直销行为突破了“上门推销”的传统模式,直销员突破直销区域变得更为容易、更为隐蔽。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易的经营者和消费者往往不在同一个行政管辖区域,对违规行为进行监督的成本偏高。

另一方面,传销企业傍直销也是保健品行业不良现象。

一些保健品企业并未获得商务部直销牌照,但长期打着“直销企业”“即将获批直销牌照”的名义进行传销活动。黑龙江延寿县一家保健产品公司经销人员介绍,公司以“直销”的名义发展下线,每发展一个下线,即可获得一定的提成。假如有人质疑,就表示公司目前尚未获得直销牌照,但牌照很快就会批复下来。不少保健品企业建立“网上商城”,只有购买其高价产品才能成为会员,成为会员后消费可以返利、介绍新会员可以返利,利用这种方式形成扁平化的新型传销。

显危害:

不法分子牟暴利 掏空老人钱袋子

记者调查了解到,一些保健产品成本极低,却以高价卖给老年人,不法分子从中牟取了惊人暴利。许多老年人“钱袋子”被掏空,有些被骗的老人甚至深信“有病不能去医院”。

一些保健品成本极低,不法分子通过“假打折”的方式吸引爱占小便宜的老年人上钩,牟取惊人暴利。有的保健产品号称原价2987元一盒,现一盒只需987元,而其真正成本仅60元。有的售价1000多元的保健产品,公司负责人却向记者坦承,其成本最高不会超过200元。

记者跟随华北某市的市场监管部门执法人员在一家企业执法时发现,该企业生产的一款“健康被”借用了各种高科技名词,建议零售价高达3980元,但据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真正的成本“与普通棉被差不多”。

近年来,保健品诈骗甚至呈现“上山下乡”的趋势。一些“推销员”利用农村老人分辨力低的特点,在农村招摇撞骗,“掏空了农村老人的养老钱”。

南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李晓兵说,“一个辅助治疗仪的正常价格只有几千元,经过销售人员的‘忽悠’,可以卖到几万元一台。”2018年6月,江苏省公安机关破获的一起利用保健品诈骗老年人的案件中,警方从公司负责人家中搜查扣押现金达1300多万元,另查明20多套房产,冻结涉案资产近亿元。

此外,一些不法分子宣扬“是药三分毒,有病自己治”,严重伤害老年人身心健康。

虚假保健产品的受害对象,多以受教育层次偏低人群为主,多集中于老人、病人、低收入者等社会群体。在一些四五线城市和乡镇,甚至形成“亲戚朋友互相骗”的态势,使许多低收入家庭财产被掏空,甚至因此返贫。

湛江市退休老干部黄红英说,自己80多岁的老母亲几年前参加了一次保健食品的聚会后,听信现场“专家”建议,购买了他们推荐的某款降血压保健食品,并停用了自己的降压药,子女怎么都劝不住,服用了他们的产品一段时间后,老太太的血压非但没有降下去,血糖却升上来了。安徽合肥的胡先生告诉记者,他父亲此前一直靠吃药控制血压,没想到看了保健品广告后笃信“是药三分毒”,就擅自停药,血压飙升,结果导致中风。

记者采访发现,许多保健品公司打着“中医”“传统医学”“国学”等旗号,对老年人进行“洗脑”,导致老年人“有病自己治”,造成大量的家庭矛盾。甚至有一些不法保健品商家抓住老年人渴望健康、恐惧疾病的心理,向老年人兜售劣质产品。有的产品为了凸显“疗效”,非法添加药物,比如在调节血糖类保健食品中添加降糖药,在减肥类保健食品中添加利尿剂或兴奋剂,特别是一些减肥类保健食品,很多都非法添加违禁药物。由于违规添加化学药品,一些保健食品非但不能补身,反而会伤害身体健康。

【责任编辑:欧阳雪】

数字人民币“双中心”战略:构建全球数字贸易金融强国新征程的核心引擎

在“十五五”规划开局之年,建设金融强国的宏伟蓝图正寻求突破性的战略支点。数字人民币作为金融科技革命的集大成者,其发展已超越支付工具升级的范畴,正通过一场深刻的体系化创新,构建起服务于国家战略的新质金融基础设施。以“双中心”架构为引擎,以“货币桥”为枢纽,数字人民币正在实践中形成一套完整的创新发展模式与价值体系。2025年10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5金融街论坛

场景革命与金融突围:构建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新范式的战略价值

基于国务院场景战略与宁波保税区创新模式的融合价值分析。在国务院“场景战略”的宏大叙事下,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已超越支付工具本身,正演变为重构全球贸易结算体系的战略性基础设施。本文以宁波保税区跨境供应链管理与结算科技有限公司的创新实践为蓝本,剖析其如何通过“港口场景+数字人民币+新型易货”的深度融合,打造了一个规避美元依赖、提升供应链效率的“数字银联”式结算新范式,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数

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加速,外资增配A股趋势明朗

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数量增至913家、外资持仓市值超1500亿元、跨境ETF规模达9160亿元……一系列数据背后,是全球资本对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成效的认可。从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到深化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中国资本市场正稳步扩大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吸引更多长期资本来华展

央行三季度绿色信贷增速17.5% 金融活水精准浇灌美丽中国建设

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发布的2025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绿色贷款规模再创历史新高——截至三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43.5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7.5%,前三季度新增6.47万亿元,成为支撑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金融引擎”。数据跃升:绿色信贷投向精准覆盖关键领域报告显示,绿色贷款增量主要聚焦三大方向: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贷款余额19.29万亿元,前三季度新

迈向“货币星系时代”:地缘变局、数字人民币与制度创新的历史性汇合

我们正站在国际货币体系演进的一个历史性拐点。旧秩序的单极格局正在松动,新秩序的多极轮廓尚未完全定型。在这一宏大叙事中,地缘经济风险的激增是催化剂,数字金融技术的突破是赋能器,而像中国宁波保税区+宁波舟山港口所探索的微观制度创新,则是通往未来的实践先声。这三者的深度交织,共同将人民币国际化推向一个以“多元共存、生态构建与底层革命”为特征的新征程,其价值与意义远超简单的货币份额之争,

资本市场开放再提速!证监会副主席李明:深化制度型开放 筑牢安全发展双防线

将锚定深化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目标,系统推出三大维度开放举措,构建“防风险、强监管、促发展”的协同新格局。此次峰会以“驾驭变局 砥砺前行”为主题,吸引全球顶级金融机构共议开放合作新路径。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再突破李明强调,证监会已正式推出《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工作方案》,从准入管理、投

中国宣布调整对美关税:暂停24%加征,保留10%!

今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正式发布公告,宣布自2025年11月10日13时01分起,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措施作出重大调整,标志着中美经贸磋商取得突破性进展。此次调整既体现了中国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决心,也为全球产业链稳定注入关键动能。核心调整内容直击根据财政部官网发布的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10号,此次调整聚焦两大核心举措:暂停24%加征关税:在原税委会公告2

中美吉隆坡磋商达成三重突破:关税与出口管制双松绑 商务部详解五大共识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30日就中美吉隆坡经贸磋商联合安排答记者问时披露,中美两国元首近期在韩国釜山会晤后,经贸团队于10月25-26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展开第五轮磋商,就海事物流、造船业301措施、关税暂停期等核心议题达成突破性共识。核心成果三大突破美方承诺取消对中国商品(含港澳)加征的10%"芬太尼关税",并将原定11月1日加征的100%关税计划无限期搁置。针对中国商品加征的

科创成长层首航!三家硬科技新锐今日登陆科创板,未盈利企业融资通道再拓宽

10月2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迎来历史性时刻——禾元生物、西安奕材、必贝特三家未盈利科技企业正式挂牌科创板,成为科创板科创成长层首批新注册上市公司。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科创板“1+6”改革成果正式落地,资本市场支持硬科技创新的制度包容性实现重大突破。制度革新破冰,未盈利企业上市路径畅通此次上市是今年6月证监会发布“科创板1+6”政策后,科创成长层迎来的首批新注册企业。根据《

4.36万亿增量“输血”基建!前9月全国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创历史新高,专项债占比超8成

财政部24日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1—9月全国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43615亿元,同比激增35%,创同期历史新高。其中,专项债券占比达84.5%,达36857亿元,成为稳投资、扩内需的核心引擎。这一规模相当于2024年全年GDP的3.5%,凸显财政政策“前置发力”的决心。专项债扛鼎,期限利率双优化从结构看,一般债券6758亿元(占15.5%),专项债券36857亿元

9000亿MLF“巨量补水”!央行创新操作模式释放三大信号,市场直呼“超预期”

10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于10月27日开展9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期限1年,采用“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新机制。此次操作规模创年内新高,较本月到期7000亿元MLF实现净投放2000亿元,叠加10月已通过买断式逆回购投放的1.7万亿元中长期资金,央行本月已向市场注入超2.6万亿元流动性,稳增长政策力度显著加码。从“政策利率工具

人民币国际化再突破!全球交易量飙升至每日8170亿美元,占比达8.5%

国际清算银行(BIS)最新发布的三年一度调查报告显示,人民币全球交易量已飙升至每日8170亿美元,在全球外汇市场交易中占比升至8.5%,较2022年7%的占比大幅提升1.5个百分点,成为全球增幅最大的货币。这一数据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再迈关键一步,其作为全球第五大交易货币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与第四位英镑(占比10.2%)的差距正快速缩小。交易量跃升背后的驱动力本次

数字货币桥:构建跨境支付新纪元的技术架构与标准化创新

分布式账本技术正重塑跨境支付生态,一场从架构到制度的深层变革悄然开启。通过区块链与分布式账本技术(DLT),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项目实现了央行数字货币间的直接交互,将传统跨境支付从数天压缩至秒级,成本降低超50%。

北交所首单中长期科创债落地!5亿资金助力硬科技,利率创年内新低

标志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迈入新阶段。本期债券由银河证券牵头主承销,国泰海通联席承销,发行规模5亿元,期限5年,发行利率仅2.29%,创下今年9月以来全国同期限、同评级债券利率最低纪录。利率创新低:市场资金踊跃认购据北交所披露,本期债券吸引浦发银行、华

货币体系的十字路口:中国路径与数字金融新范式

变革时代的双重可能性当前全球货币体系正面临代币化技术与稳定币浪潮的冲击,这一变革既可能巩固现有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也可能催生全新的金融范式。中国的实践表明,技术本身并非决定性力量,制度设计与国家战略才是塑造未来格局的关键。在两级货币体系与代币化的碰撞中,中国正通过数字人民币与自主金融基础设施的构建,探索一条平衡创新与稳定的独特路径。全球数字金融竞争格局正在重塑,中国选

国开行1900亿元政策性金融工具落地,撬动2.8万亿元总投资

一项旨在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的金融举措正在迅速落地,国家开发银行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在不到20天时间里已投放近1900亿元。国开行9月29日全额出资成立国开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限公司,并实现首批投放271.1亿元。截至10月17日,国开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已投放1893.5亿元,预计可拉动项目总投资2.8万亿元。这一工具的设立源于2025年4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

上市公司治理新规落地,紧盯“关键少数”明年初实施

上市公司治理制度迎来重要升级,新规将于2026年1月1日正式实施,旨在通过对董事、高管和控股股东的全链条监管,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中国证监会于10月17日修订发布《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本次修订针对上市公司“关键少数”——包括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实施全链条监管,致力于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这是证监会贯彻落实《国务

财政部再出重磅!2026年新增地方债限额提前下达,万亿化债新政加速落地

财政部10月17日最新宣布,将提前下达2026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释放万亿级化债资源精准支持重大项目与隐性债务化解,此举被视为“在发展中化债”的里程碑动作。据财政部新闻发布会披露,此轮提前下达的债务限额将重点投向三大领域:重大战略项目:优先保障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确保2026年一季度开工资金需求;存量隐性债务化解:延续“

政策协同发力,四季度经济冲刺收官

经济收官之战全面打响,宏观政策多箭齐发,旨在拉动有效投资、激活大宗消费、推进高水平开放。四季度是全年经济收官的冲刺阶段,更是政策发力的重要窗口期。当前,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宏观政策持续落地,效能不断显现。受访专家认为,全年经济实现平稳运行,预计四季度需要15万亿元左右的投资总量和13万亿元至14万亿元的消费总量。在稳投资、稳消费、稳外贸等领域,增量政策有望密集推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