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稳”、“六保”何以如此受关注?我们还得从它们的内容说起。
一、由结果导向的“六保”,走向由问题导向的“六稳”
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六稳”方针,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但是,受疫情蔓延影响,今年稳外贸、稳外资、稳预期未能实现。4月,中央在要求扎实做好“六稳”的基础上,又提出“六保”的新任务,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六稳”与“六保”是统一的,二者统一于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都是为了实现经济稳中向好、稳中有进;“六稳”与“六保”也存在差异,“六稳”坚持结果导向,是大局也是目标,“六保”坚持问题导向,是前提也是手段。
从原来的“六稳”走向“六保”,体现了在未来不确定因素影响下的底线思维和底线管理,根据当下社会经济的“难点”、“痛点”做最充分的准备,以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而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解决居民就业的主力军,保证其正常运转,是实现“六保”的底线;保不住企业,“六保”将成为空谈。
二、复工之后,众多企业生死一线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对企业来说是一场灾难,尤其是对中小企业更是致命一击,全国各地绝大部分企业都延迟复工,众多企业面临生存挑战。特别地,相较于第一季度只需维持企业基本“新陈代谢”的“冬眠期”,第二季度复工后,企业各项开支增加,但是受上下游供应链“断裂”以及海外市场缩水的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无法即刻恢复如常,企业入不敷出,流动资金正逐渐枯竭,资金链断裂、失信的压力骤然增加。
企业规模越小,抗击疫情风险的能力越弱,小微企业因此成为了此次疫情的“重灾区”。4月9日,艾瑞咨询发布了一份名为《2020年中国中小微企业数字化报告:4%企业业绩下滑10%》的报告,对疫情中的中小企业生存现状作出了详尽的分析。报告显示,受此次疫情影响,有接近1/4的小微企业表示遭受严重冲击,67.1%的小微企业预计现金流无法维持三个月以上(如图1)。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
图1 2020年疫情下小微企业现金流维持时间情况
自2015年我国GDP同比增速“破7”以来,我国经济增速放缓,进入到长期下行周期,企业利润特别是中小企业利润也随之下滑,加上疫情影响,预测2020年企业利润增速将创新低(如图2),其中近30%的中小企业的营业收入将减少一半以上。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
图2 2015-2020年大中小型企业利润同比增速对比情况
三、“融资难”:难以逾越的高山
企业获得资金的主要渠道就是银行贷款,近年来,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不断增加,2020年第一季度达到38.9万亿元,同比增长11.78%;但是,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在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中所占比重却呈下降趋势,在今年一季度的小幅上翘也仅为24.28%(如图3),这与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重要位置十分不匹配。据此,国家所投放的大部分贷款,并没有进入到最能提供就业机会的小微企业当中去,这也就使得“保就业”难上加难。
问题症结在哪里?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公开资料整理。
注: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小型企业贷款余额+微型企业贷款余额+个体工商户贷款余额+小微企业主贷款余额。
图3 2018-2020年(季度)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情况
其症结不在于货币政策,而在于四个非货币政策因素,即资本约束、监管指标约束、商业银行内部风控约束、问责机制约束。在这些约束下,银行眼中的“优质企业”融资成本确有所下降,但是那些资质较差或经营困难的企业融资空间成本狭窄,“融资难”问题依然严峻,这给疫情期间的受困企业带来了更为艰难的复苏之路。
四、当前的急上加急是“保企业”
为了实现“六保”任务,当务之急,是要“保企业”,即让市场主体“活”起来,才能疏通“六稳”达到“六保”的通道。因此,作者认为,要千方百计纾解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难题,通过稳企业、稳经济,稳住就业的基本盘。
具体建议如下:
1、“最后一公里”的梗阻突破
第一,建议通过下调拨备覆盖率监管要求、降准、发行优先股、永续债等多渠道补充银行资本。
第二,做好民营企业贷款风险管理工作,在支持发展中防控风险,在风险防控中加大支持力度,提高对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的容忍度。
第三,运用大数据风控模型,通过抽取社保、税务、水电等数据,对客户进行更加客观的信用识别;更多关注企业的综合金融需求,为客户提供包括信贷、投资银行、现金管理、资产托管、财务顾问等的一揽子金融服务,更加深入的了解客户对象,重塑风控观念和风控体系。
第四,建立小微信贷内部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增加小微企业贷款考核权重,充分调动信贷人员营销积极性,同时对未完成小微贷款新增目标的单位,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
2、监管之剑指向政策落地
5月22日,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延长至明年3月底,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应延尽延,对其他困难企业贷款协商延期。这是有利于缓解企业当前生存压力的好消息,但更重要的是此类惠企政策的落地实施。
因此,政府要加强政策落地的监管力度,避免出现“只闻楼梯声,不见人下来”的现象。从政府角度来看,政府应出台政策文件,将责任明确到部门、具体到人,保障惠企政策真正落地;同时,设立相关法规,约束贷款企业行为,对违规企业、不作为金融机构进行行政处罚等。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金融机构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加强风险控制,统一整理贷款企业信息,密切关注企业经营状况。
3、组建专司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垂直机构
美国小企业管理局(SBA)的“胡萝卜”与“大棒”在美国经济中发挥了显著作用,我们应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组建我国专司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垂直机构,以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第一,领导机构人员从各个层面、各个相关行业选调,统一管理以前的各级各类振兴机构,科学、合理的制定推进民营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各类政策;形成科学有效的保障民营中小微企业生存的法律法规文件;实行特派员制度,定期向全国重点区域、重点企业派出特派员,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民营中小微企业大数据库,为国家制定政策、服务民营中小微企业打造坚实基础。
第二,全力支持民营中小微企业技术和产品出口,加大扶持出口力度,要牵头相关单位从出口对象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以及对外关系等方面进行深度研究,提供决策和对策,帮助民营中小微企业技术和产品出口。
第三,在短期内需由于近几年经济增速放缓而不可能大幅增长的情况下,要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调整内需结构,帮助民营中小微企业努力扩大满足低耗能技术和产品的内需。
第四,从国家层面推进制度性的安排,协调国家各个管理部门的政策法规,从企业投资、风险控制、破产清算等充分保障民营中小微企业投资人的信心,免除企业正常发展的后顾之忧。
第五,设立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资金统一划拨于此,由专业人员对其进行管理和发放。由此绕过银行直接将“血液”注入企业“血管”,避免这部分资金沉淀于银行系统内部而无法发挥其真正作用。
4、补缺坍塌的担保行业
从2018年国家设立660亿融资担保基金以来,中央也多次降准、开展逆回购操作和中期借贷便利(MLF)帮扶中小微企业,但仍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险。原因很多,其中在体制层面是市级国有控股担保集团的缺位。
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的“43号文”指出:发挥政府支持作用,提高融资担保机构服务能力;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进再担保体系建设;政银担三方共同参与,构建可持续银担商业合作模式(如图4)。

图4 可持续银担商业合作模式
这个模式的关键点在于:
第一,各级政府是主体责任。这个主体责任不仅仅是发起者,而且是本级担保公司的大股东。
第二,必须有再担保来进行“兜底”。省级政府须组建再担保集团,为市级担保公司进行“担保的担保”。
第三,这样的机制形成了风险的分担。各级政府、各级银行、各级担保公司都要承担相应的经营风险,一改前几年所有的风险都由担保公司来承担的状况。
关于市级担保集团的组建,可将当前还在存活、运营的国有控股和政府出资引导的担保公司进行债务重组和并购重组,市政府再注入一些资本金,使得信用资质等级达到AA+或AAA。该担保集团采取政府引导、自主经营、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为宜,它不仅可以充分享受国家担保基金和省再担保集团的政策,承接他们的业务,使中小微企业快速获得大量的国家下拨的中小微企业专项贷款,而且还可以为市一级乃至省内、全国各级政府的平台公司、大中型国企、上市公司开展中长期的债券增信(期限5+5年)业务,从而为企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