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闻联播8月10日黑龙江齐齐哈尔电(记者 魏伯勤 通讯员 王克俭)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脱贫之要。如何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贫困群众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以产业拉动就业一直是困扰贫困地区的难题。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拜泉县委、县政府着眼于实实在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地就业政策,突出贫困群体就业工作,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在拜泉县兴国乡整理村巧娘编织扶贫车间,一片忙碌的景象。三两片苇叶、几根秸秆在尤淑兰巧手的穿引下,不一会的功夫,一个头枕便已初具雏形。
今年黑龙江巾帼巧娘手工编织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坤带着多年经营的项目走进拜泉县,拜泉县兴国乡整理村第一个扶贫车间已经培训一批学员,学员中的大多数是六七十岁的贫困人群。

在拜泉县兴国乡整理村村民眼中,苇叶、秸秆这些走过路过都不会“正眼”看一眼的废弃物,如今已“变废为宝”,成了脱贫致富敲门砖。尤淑兰是整理村手工编织“扶贫车间”第二批学员,对于针线活,尤大娘并不陌生,在经过半个月的专业培训后,尤淑兰正式“上岗”。“一个苇叶头枕我两天就能做一个,但年岁大了,眼神不扛‘使唤’了,干一天歇一天的,一个月也能赚将近1000多元钱。她们有手快、能干的,挣得更多,我每一个都做得很仔细,这么好的工作,咱可不能偷懒砸了人家的‘招牌’。”
村民多了增收渠道,更激发了村民的奔富干劲。兴国乡党委书记路宝玲介绍说:“整理村是拜泉县兴国乡5个贫困村之一,紧邻鸡讷公路,方便运输的地缘优势,让该项目得以顺利落成。2010年4月至今,由黑龙江省巾帼巧娘手工编织派出的培训团队已为兴国乡的9个村屯进行6期培训,参与农户134人,其中贫困户65人。参与扶贫车间的贫困户多是无劳动能力或是弱劳动能力,他们掌握一门能够持续增收的手艺,脱贫的步伐才走的稳健。”
展会为媒,黑龙江省巾帼巧娘手工编织有限公司与拜泉县“结缘”于2019年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低门槛、低成本、高收益的特点让“手工编织”成了拜泉县的扶贫“新抓手”。

在整理村“扶贫车间成品展览室,手工坐垫、手编头枕等10余个品类的产品摆放有序。王坤随手拿起一个苇编篓筐说,这个小筐原料成本不足5元,但卖到南方城市或者国外就会身价倍增,利润多,贫困群众赚的就多。整理村的扶贫车间刚刚起步,未来他们还会接触到烙画工艺品等更高经济价值的手工作品,增收空间会更大。“前几天我们刚和一家养鸡场签订了5万只苇筐订单,只要他们做的出来,销路根本不用愁”。
今年67岁的王福印是“扶贫车间”内为数不多的“巧汉”之一,一天两个头枕的高出产率,让王福印的生活有了大变化。“我手中的头枕一个能卖50元钱,还有‘以奖代补’的政策,每卖出100元的产品,还给补贴50元,我在这一个月赚3000元,可是为家里赚了不少花销。”
目前,拜泉县建有5个巾帼巧娘“扶贫车间”,预计9月底前再建设巾帼巧娘“扶贫车间”11个,实现县域内16个乡镇全覆盖,可吸纳1500余名贫困群众参与其中。玉米秸秆变废为宝、充分利用,在解决了玉米秸秆污染问题的同时又可不受时间、年龄、地域、场所限制,带动贫困人群“家门口”就业增收.

拜泉县另一个劳动密集型企业是汇泉泳装。这是一家辽宁的企业“向北而行”。辽宁斯达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投资6.7亿元兴建的拜泉县汇泉服装产业园顺利迁居落户,拜泉县在此方面成功“破题”。
疫情不能阻挡增收的脚步,培训生产两不误。产业园区内,180余台数码缝纫机沙沙作响,一块白板前,企业的培训师耐心的讲解着数码缝纫机的使用及服装成版的工序,家住新生乡青山村的贫困群众张宇听得格外认真。
作为青山村派出参与培训的28名村民的领队,张宇在出发前立下了学不会不回家的‘军令状’。“我每天都会接到乡亲的电话,大伙都很关心我们的培训情况,现在89台缝纫机已经全部进厂,就等我们回去上工了。为了尽快上手,我在厂里认了个师父,平时还能给我们几个年轻人开个小灶啥的”。
据了解,项目建设周期为4年,预计建设三期工程。一期工程主要建设染整厂、数码印花厂、制衣厂、罩杯厂。二期工程主要建设织布厂及其附属设施和境外电子商务平台。三期工程主要建设纺纱厂和配套项目建设,实现全部项目生产用辅料园区内一条龙生产,打造成集纺纱、织布、印染、成衣制造、销售、境外电子商务于一体的闭合产业链条。全部建成达产后,年可生产泳装、轻运动服装、亚麻制品服装1000万套,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税收3,0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2000个。
拜泉县经济合作促进局副局长张冬梅介绍说:“汇泉服装产业园项目的落户,不仅盘活了园区内的闲置项目,更是填补了拜泉县轻工业欠发达的缺口。目前,企业已在兴农镇守林村、新生乡兴安村建成2座分厂,未来将扩大带富规模,将辐射县域内的15个乡镇全部设立分厂,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贫困群众将被优先录用,薪酬采取计件工资,入职满一年的员工还将享有养老险、医疗险、就业险、生育险、意外险的福利”。

依托汇泉服装产业园项目,拜泉县创建“企业+扶贫车间+基地+贫困户”模式,规划建设扶贫车间16个,覆盖全县16个乡镇,可吸纳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1600人,人均年增收3.6万元。
据悉,拜泉县强力实施“三个一批”就业扶贫行动,即整合县内用工需求转移一批、乡村公益岗位安置一批、县外劳务输出一批,巩固发展食用菌、服装加工、手工编织、小院干菜等扶贫车间46个和湖羊、生猪、肉牛、果蔬、中药材等扶贫基地140个,吸纳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2107人;按需重新规范设置乡村政策性公益岗位6063个,开发疫情期间临时性乡村公益岗位1628个,吸纳贫困劳动力就地就业7107人;转移贫困劳动力7256人,其中,外埠基地“点对点”转移贫困劳动力3102人。今年,拜泉全县就业扶贫可带动贫困人口30580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57.9%。













